阳朔:以林长制促林长治 推动生态富民多元转化
桂林日报
2025年04月17日
□本报记者刘健 通讯员乔小娟 钟玲丽
漫步在春日的阳朔乡间小道,放眼望去,青山绿树,碧色渐浓。微风轻拂,树叶沙沙,仿佛在诉说着这片土地的生态故事。
阳朔县拥有着丰富的林业资源,森林覆盖率高达75.8%。然而,阳朔也曾面临着石漠化等生态问题。近年来,阳朔县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以林长制为抓手,全面推进石漠化综合治理,全力守护绿水青山,生态质量稳步提升,生态品质持续向好,走出了一条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双赢的新路径。
制度破题:林长制重构生态治理体系
在阳朔县金宝乡,一片片山林在阳光的照耀下显得格外青翠。
这里是阳朔林长制改革的深化区,乡级林长屈文祥正带着护林员们进行日常巡山。他们穿梭在山林间,仔细查看树木的生长情况,记录下每一处可能存在的问题。“我们严格实施分级分类的巡查制度,全乡划分为10个大网格,配置乡、村两级林长和74名护林员。”屈文祥说,2024年以来,乡级林长累计巡林20余次,村级林长累计巡林200余次,党员干部、驻村工作队员、护林员等累计巡林12000余次,协调解决责任区域森林资源保护发展重点难点问题12件,开展“森林防灭火”等综合应急演练3次。2024年,金宝乡森林覆盖率提升至63%。
与此同时,关于全面推行林长制的决策部署,推动“林长+”工作机制在阳朔走深走实。
阳朔县建立“林长+警长+检察长”联动机制,近年来,办理涉林公益投诉案件2起、刑事立案1宗,实现“山有人管、责有人担”。引入无人机巡护、红外监测和碳汇计量平台,使森林覆盖率、碳汇增量等指标实时可视化。将生态指标纳入官员政绩考核,实行“一票否决制”。
如今,在阳朔,县、乡、村三级林长制构成的197个网格,将每一寸山林的管护责任精确到人。这种“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治理模式,正是阳朔践行林长制改革的生动实践。
科学复绿:从石漠荒山到生态金库
阳朔县土地总面积143562.23公顷,石漠化面积20363.27公顷,各乡镇均有分布,其中杨堤乡石漠化面积最大。曾经,裸露的岩石吞噬了杨堤乡72.23%的土地,生态环境脆弱,制约了当地经济发展和居民生活质量的提升。为此,2022年,阳朔县依托桂林市漓江流域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启动了杨堤乡石漠化综合治理项目,以林长制为抓手,投入2379.59万元,实施封山育林6031.38公顷,优选耐旱、固土的金槐、黄皮等经济树种,在岩石缝隙中“抠”出生机,269公顷补植区形成“石头缝里种摇钱树”的奇观。杨堤乡地水洞村委村民唐成奎说:“我们这里原来光秃秃的石山穿上了‘绿衣裳’,现在采摘制干的金槐能卖到四五十元一公斤,一亩增收2万元。”
生态效益显著,每年蓄水量能力提升1703万立方米,相当于新建一座中型水库。每公顷年减土壤流失2.25吨,肥力流失下降90%。新增森林日吸二氧化碳307万立方米,释放氧气312万立方米,成为天然的“空气净化器”。造林管护岗位创造7.7万个工日,生态旅游年吸引游客新增5万人次,林下经济、碳汇交易等新业态萌芽,村民人均收入大幅提升,山体滑坡发生率下降80%,村民生活环境从“雨季提心吊胆”变为“住在景区里”。
随着持续开展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阳朔县2024年完成林带管护390公顷、人工造林266.7公顷、封山育林6031.3公顷,森林覆盖率达75.8%,成为桂林市率先开展生态产品价值实现(GEP)和林业碳汇项目开发的试点县。
产业升级:生态价值的N种打开方式
阳朔的“生态产业化”路径,正在重塑区域经济格局。
在金宝乡,“党建+合作社+农户”的模式成效斐然,2024年度种植麻竹900余亩,自发改种发展油茶产业800余亩,麻竹产业带动户均增收1.2万元,油茶种植面积两年内扩大3倍。举办首届“笋王”争霸赛,带动群众参与保护生态、发展产业的热情。据统计,2024年阳朔涉林经济经营面积65万亩,土蜂蜜、金槐、油茶等形成产业链,产值11.7亿元。
兴坪镇大河背村村民唐美玲的“零碳民宿”2024年国庆假期天天满房,“客人都冲着‘零碳招牌’来,体验宁静乡村、竹编建筑”。目前,该村民宿达30家,其中4家为2024年新建,另有5家正在装修。该村党支部书记唐存学算了一笔账,“每家民宿年均收入超20万元,是过去打鱼收入的10倍”。
“漓江的水质是我见过最好的,竹筏乘坐体验感也很好!”来自甘肃的孟先生说。2024年,大河背村接待游客突破60万人次,仅国庆假期便吸引约10万游客打卡“零碳漓江”。村民人均年收入从五年前的1.2万元攀升至6.5万元,村集体经济收入连续两年超200万元。
唐存学表示,2025年村集体经济还将投100万元升级生态设施。从“靠江吃江”到“护江富江”,大河背村用“零碳密码”解锁了生态与发展的共赢方程式。
阳朔通过林长制压实责任,全民参与凝聚共识,科技赋能精准治理,将生态资源转化为发展资本。
2024年,阳朔县成为2024年世界林木业大会考察交流现场会主会场和“世界防治荒漠化与干旱日”现场会主会场,获评广西森林资源保护管理表现突出县等荣誉。首次发现植物新物种“阳朔风筝果”,兴坪镇大河背村成为南方五省区首个“零碳村”。阳朔县还获评广西“县域经济发展成效突出县”,在全区29个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中排名第一。持续落实生态补偿制度,发放“一江两河”生态补偿超6600万元,越来越多的群众端起了“生态碗”、吃上了“生态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