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A-
微信 朋友圈 微博 QQ空间

01版:头版

02版:要闻

03版:综合新闻

04版:社会生活

05版:县区新闻

06版:时评

07版:时事

08版:发现桂林

返回 2025年04月17日

基层文化墙
乐意看才会真心爱

桂林日报      2025年04月17日     
  □乐然

  近日,在钦州市钦南区龙门港镇南村的文化长廊中,电影《哪吒之魔童闹海》里的哪吒、敖丙等经典角色跃然墙上,往来游客纷纷驻足,掏出手机,定格这独特的景观。
  这处别具匠心的文化墙,不仅成为当地“文化+旅游+文明”治理模式的生动实践,更折射出基层宣传工作的智慧转变。
  转变,在于传递文化更巧妙、更新潮。当地将神话IP“哪吒闹海”,和孝老爱亲、喜事新办、厚养薄葬等主题墙绘融合宣传,让文化墙成为传递文明理念的“故事载体”。例如用电影中哪吒敢闯敢拼的精神,激发群众摆脱陈规陋习的勇气,这种将创意形式和内容深度结合的巧思,把文化墙做成了人们喜欢看的文明窗口。
  乐见基层文化墙从“硬派标语”变成“创意叙事”,从“静态展示”实现“动态参与”。当老人们指着墙上的“孝道哪吒”给孙辈讲故事,当年轻人在壁画前打卡分享,这种互动性不仅让文化墙“活”了起来,更让文明理念真正“走”进了人心。类似的做法,在当地还有不少。如在文化墙附近举行文明标签投壶、新风套圈答题等互动游戏,让村民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文明教育。数据显示,参与活动的当地村民对移风易俗知识的知晓率从65%提升至92%,文明治丧、节俭婚嫁等新风尚成为共识。
  “善教,民爱之。”基层文化墙作为文明浸润的“微阵地”,既是政策理念的“解码器”,也是群众情感的“共鸣场”,更是文明新风的“播种机”。如何让群众愿看墙上风景,接受墙中文化?对比一些文化墙仍停留在“标语刷墙”的不变形式中,道理抽象、说教生硬,“哪吒、敖丙跃然文化墙”提供了一种思路和借鉴。
  想让基层文化墙成为人们乐意看、真心爱的文明窗口,离不开让传统文化“潮”起来——以国潮美学重塑经典IP,让政策宣教从“说教”变为“叙事”;让群众真正“动”起来——设计互动环节激发参与热情,让群众从“旁观者”变为“参与者”。
  (来源:《广西日报》2025年04月16日第07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