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A-
微信 朋友圈 微博 QQ空间

01版:头版

02版:综合新闻

03版:综合新闻

0405版:特别报道

06版:理论

07版:时事

08版:时事·体育

返回 2025年03月14日

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视域下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面向东盟传播的价值意蕴

桂林日报      2025年03月14日     
  □张学会

  在世界文明交流格局深度重构的当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出去”战略正经历从文化自觉到文化自信的历史性跨越。中国与东盟建立对话关系33年来,双方共同构建的“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合作格局,在《中国—东盟战略伙伴关系2030年愿景》中得到制度性确认。该文件将“深化文明互鉴”与“构建高水平战略伙伴关系”确立为双轮驱动,标志着区域合作进入价值观融合新阶段。随着RCEP规则体系全面实施、“一带一路”倡议与《东盟互联互通总体规划2025》深度对接,文化价值整合正突破传统地缘合作框架,成为新型区域关系建构的核心动能。从2017年《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到党的二十大“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的战略部署,再到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建设文化强国”的系统规划,政策演进轨迹清晰表明:传统文化对外传播既是马克思主义文化交往理论的实践创新,更是构建人类文明新形态的战略支点。
  一、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必然要求
  文化软实力作为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际话语权建构的关键要素。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要努力展示中华文化独特魅力。”马克思主义文化观强调,文化是“经济和政治的反映”,其国际传播需通过价值观的感召力实现意识形态的柔性表达。中华传统文化中“以文化人”的教化理念、“和而不同”的交往智慧,与约瑟夫·奈提出的“软实力”理论形成互补——前者注重文化价值的共鸣与认同,后者强调非强制性的吸引力。
  在东盟这一多元文化共生的区域背景下,中华文化的传播逐渐聚焦于价值的输出。儒家“仁政”思想为区域治理提供了重要的伦理参照,体现了以德治国的基本理念,能够促进东盟国家在内政稳定方面的有效实施。此外,道家“道法自然”的哲学理念为生态治理提供了深厚的东方智慧,倡导顺应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活方式,为应对东南亚地区面临的生态问题提供了宝贵的参考。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提升,不仅能够有效平衡西方文化的影响力,也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的实证验证,从而服务于国家文化主权的维护与区域文化生态的构建。
  二、推动文明互鉴、民心相通的必然选择
  文明交流的本质是价值观的对话与重构,其终极目标是实现“民心相通”这一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精神追求。根据费孝通提出的“各美其美,美人之美”文明交往理论,文明交流需突破“自我”与“他者”的二元对立,寻求在差异中的价值共识。中华传统文化的“海纳百川”精神与东盟国家多元宗教文化的并存,为文明互鉴提供了肥沃的土壤。
  在实施过程中,儒家“忠恕之道”为跨文化理解提供了必需的伦理框架,有效消解了文化冲突;禅宗的“不二法门”则为不同国家人民的交流与理解创造了宽松的环境,进而推动了共识的达成。此外,周易“穷变通久”之思想赋予了文化创新以哲学支撑,成为应对复杂国际局势的一项重要参考。当《论语》中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与东盟《巴厘宣言》中强调的“相互尊重”原则形成互文时,文化的互鉴便上升为构建区域集体认同的工程,从而为推动“一带一路”倡议下的民心相通奠定了坚实的认知基础。这种文化交流不仅契合了《中国—东盟文化合作行动计划》中提出的“深化人文纽带”目标,更在实践层面形成三重效应:通过“文化解码”消除象征误解,通过“价值转译”提升共识的理解,以及依托“情感共鸣”培育身份的认同。
  三、筑牢命运共同体根基的必然路径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东盟的传播,为筑牢命运共同体的根基提供了文化支撑。命运共同体的本质是价值共同体,其稳固性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文化认同的深度与广度。建构主义国际关系理论强调,共同观念体系的建立是共同体形成的认知前提。中华传统文化的“天下大同”理想,与《中国—东盟战略伙伴关系2030年愿景》中提出的“共享繁荣”目标相得益彰,透露出中国在区域发展中的包容与广泛参与意愿。儒家“礼之用,和为贵”的秩序观,为东盟“协商一致”决策机制提供了文化注解,强调了和谐与对话在治理过程中的重要性。
  文化传播实践可以通过以下三个维度筑牢共同体根基:首先,在认知层面,将“和合共生”理念深入融入区域治理的话语体系,确保各国在利益合作中兼顾公平与尊重;其次,在情感层面,以“诗教传统”培育审美共通感,增强文化的认同;最后,在实践层面,充分运用“知行合一”方法论,全力推动合作的落实,以实现文化交流与经济合作的有机结合。在数字化时代,文化传播更需完成“三重超越”:从“技术赋能”转向“价值赋能”,从“单向输出”升级为“双向建构”,从“文化展示”深化为“文明对话”。当妈祖信俗的“和平精神”与伊斯兰文化的“兄弟情谊”在马来群岛融汇时,普洱茶道的“静雅哲学”与越南咖啡文化的“市井智慧”在湄公河畔相互共鸣,这些文化实践便超越了地域局限,成为命运共同体建设的活态基因。
  
  【作者系桂林航天工业学院教师,教育学博士,本文系2024年广西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年度课题“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视域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海外传播与认同研究”(课题编号:24KSF016)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