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A-
微信 朋友圈 微博 QQ空间

01版:头版

02版:综合新闻

03版:社会生活

04版:理论

05版:时评

06版:时事

07版:时事·体育

08版:桂林故事

返回 2025年02月18日

芦笛风景建筑群拾忆

□本报记者苏展 文/摄

桂林日报      2025年02月18日     






  图①:早期芦笛水榭。    记者苏展 翻拍
  图②:早期水榭平台上的鹅凳,供人休息,也可以系船。             记者苏展 翻拍
  图③:早期的芦笛水榭。   记者苏展 翻拍
  图④:如今的芦笛水榭俯瞰图。
  图⑤:芦笛水榭被列为桂林市历史建筑。
  图⑥:如今芦笛水榭一侧。

  上一篇我们提到,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桂林的建筑史上曾出现过一个高光时期。这一时期,桂林以其独特的山水环境被塑造为中国最典型的“外事接待型”旅游城市,在政府的支持下,掀起了一股景区风景建筑设计浪潮,许多建筑界大师纷纷来到桂林,留下了许多经典作品。上一期我们聊了伏波山的听涛阁还有其设计师莫伯治,这一期我们走进芦笛景区,看一看当年那一波浪潮在这里又留下了什么。
  最先吃到时代红利的芦笛景区
  了解历史的朋友都知道,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对于全国建筑设计行业来说并不算一个特别“友好”的时期。这一时期国家比较困难,物资匮乏,资金紧缺,同时又受政治运动影响,在当时那样的大环境下进行设计和创作,限制是非常多的,对于当时的建筑师们而言无疑是提出了高要求。而当时的桂林却因为拥有“外事接待型”旅游城市的光环,为当时的中国建筑师们提供了一片广阔的天地。
  当时那一批来桂林开展设计规划的人也不简单,他们正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第一批受过正规建筑教育的建筑师。他们出身科班,满腹才学,勇于探索,对新中国建筑事业充满期待。
  在这一波浪潮中,桂林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的建筑设计师,其中包括梁思成、陈植、赵深、夏昌世、莫伯治、杨鸿勋、戴复东、魏敦山、何镜堂在内的建筑师和建筑学者。这些人的名字在业内都是响当当的存在,他们先后到桂林参与规划和风景建筑设计工作。
  除了以上这些业界大佬之外,当时还有来自北京、广州、上海等地的建筑设计研究机构纷纷组织人员、团队到桂林参与到这一波风景建筑设计的浪潮中,包括中国建筑科学院建筑理论及历史研究室、华东工业建筑设计院、广州市城建局规划处、华南工学院等。
  当时的桂林,来自不同地方、不同群体、不同观念的建筑师们在这里进行了一场设计理念的碰撞与交融,大家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把桂林当作探索中国现代建筑的一块“试验田”,借助桂林独特的自然景貌,探索出将中国传统民居、园林与现代主义建筑相结合的道路。而芦笛景区即是在这个背景下最先吃到这波红利的景区,景区内的建筑群亦是最具那个时代特征的作品之一。
  上海建筑师“天团”来开荒
  芦笛景区距桂林市中心约6公里,现在很多人都知道芦笛景区,更知道著名的“国宾洞”芦笛岩,但在新中国成立后的十年中,这里还是一片荒地,更不是什么景区,周围是散布的村落。直到1959年,光明山中的岩洞被重新发现,洞内石钟乳绮丽多彩,千姿万态,加之这周围景致高度集中,政府才决定将其开辟成景区,1962年正式开放。
  与历史悠久的七星岩、伏波山等风景区相比,当时作为新景区的芦笛景区就像一张白纸,而这恰恰是建筑师们最乐见的状态,大片的留白意味着他们拥有了更大的创作空间,他们可以在这张“白纸”上慢慢绘就属于自己心中的芦笛风光。第一批来到桂林并在这张“白纸”进行创作的是来自上海的建筑师们。
  1963年,也就是芦笛岩风景区开放第二年,由上海工业建筑设计院、上海民用建筑设计院和同济大学联合组成的上海建筑师团队,应邀赴桂林从事芦笛岩旅游规划和风景建筑设计工作。团队有当时的资深专家陈植、赵深、吴景祥和金经昌,也有当时还年轻的戴复东、魏敦山等。由这些大师组成的建筑师团队代表着当时上海建筑师群体的权威水平。
  说到“风景建筑”,很多人可能简单地认为就是在景区随意安插一些落脚点供人休息,其实这里面的讲究可多了。风景建筑一般分布在游览路线上或其附近。游览路线是组织风景游览的纽带,而建筑则是这个纽带上的一些环节。风景建筑的规划布局除了要给游人在交通、饮食、休息等服务方面提供便利条件外,还要起到与游览路线共同组织游程和游览序列,组织风景观赏画面,控制空间,对风景进行剪裁,装饰风景,对风景进行加工润色,补其不足或锦上添花,作为各风景段落的起承转合。风景建筑的规划布局并无一定章法,是要依据具体的地形地貌因地制宜地灵活安排。
  上海建筑师团队最开始为芦笛岩景区设计了芦笛岩餐厅、休息室和洞口建筑。餐厅、休息室选择在光明山南麓,面对游览公路的终点停车场,交通便利,位置显著,方便群众饮食和休息。建筑体形为一单、双层组合体而以廊相连,餐厅人流较多,设在底层,休息室兼做接待使用,设在二层。休息室侧面附设露台直通山路,露台下即敞厅,厅内外均保留了山脚下的成组的大块岩石,使建筑内外的石景相连。房后的山坡、树木成为建筑的背景。
  洞口建筑是人们进入芦笛岩的必经之路。该建筑随洞口位置设在半山腰,分两层。游人先到底层右侧售票厅,购票后自厅内上至二层平台,平台上分置大厅及小卖亭,自大厅入洞,出洞后可回到建筑前的台地。设计是运用把坡地变成两级平台的手法,便于游人上下活动。为了尽少开挖土石方,在底层地台和售票厅内均保留了原有山岩,成为室内外的山石点景图。
  芦笛景区的建设并非一蹴而就,在上世纪60年代这一轮上海建筑师们主持操刀之后,景区只是拥有了一个雏形。而此时的芦笛岩风景区还是被过境公路分为两部分,以溶洞参观为终点形成的爬山、游洞、原路返回的北侧路线,与以芳莲池为核心的西南区各自为营。
  而到了70年代初,景区又进行了一次重新规划,一座跨越公路的天桥被创造性地架设在光明山与芳莲岭之间。这次操刀景区建设的同样是一位著名建筑大师——尚廓。
  被编入参考书的芦笛岩水榭
  提到芦笛景区的建筑,或许很多人印象比较深刻的有两个,一个是上文提到的洞口建筑,此建筑为参观芦笛岩必经之地,由上海建筑师团队设计;而另一个则是位于芳莲池西岸水中的水榭,这个水榭便是由著名建筑师尚廓设计。尚廓不是桂林人,但很多文章将他定义为桂林建筑师,因为他在桂林干了14年(1965—1979年)的建筑设计。
  1957年,尚廓毕业于天津大学建筑系,毕业后曾在中国建筑科学院建筑理论及历史研究室民居组供职,在1963—1965年间,受当时形势影响,“北京总室”大部分的研究被迫取消,园林及建筑设计的人员多数被分到其他城市工作。
  当时正值风景建筑浪潮中的桂林向尚廓抛来橄榄枝,于是他便前往桂林开展桂林风景建筑的建设,入职桂林市建筑设计研究院。尚廓曾回忆道:“(我被)分配到‘桂林风景甲天下’的桂林市建筑设计研究院后,按我的兴趣爱好和业务专长来说恰好是适得其所,此后,便开始了偏好风景建筑设计的生涯。”
  在桂林这十几年,尚廓留下了许多“老桂林”耳熟能详的作品,如七星公园的拱星山门、盆景园、栖霞亭与碧虚阁,杉湖岛水榭和休息亭,榕湖宾馆四号楼等。有人称尚廓是桂林风景建筑实践成果最丰硕的建筑师,而芦笛岩的水榭可以说是尚廓在这一时期留下的经典之作。
  芦笛岩水榭于1975年设计,1977年落成,位于桂林芦笛岩风景区芳莲池西岸水中,平面呈十字形,主体造型吸取旱舫和民居的形式,与驳岸之间用一桥廊相连,面湖一侧伸出贴水平台,作为游船码头。底层敞厅可供休息,设小卖部兼售船票。建筑局部设二层阁楼,可在上面眺望远景。建筑师甚至考虑到不同时间不同光照对建筑的影响而采取不同的建材,比如尚廓曾在其回顾文章中提道:“午后建筑处在高山阴影之中,采用明亮色彩的饰面。”
  此建筑不仅受到广大群众青睐,同样也被业内高度认可,芦笛岩水榭曾被作为范例收录在《公共建筑设计原理》(1981年)、《城市园林绿地规划》(1982年)等教材,和《建筑小品实录》(1980年)、《园林建筑设计》(1986年)、《建筑与水景》(1986年)等当时流传甚广的设计参考书中。
  在上世纪70年代的这一次调整中,除了增加这个水榭,为了沟通光明、芳莲两山,还在峡谷架设天桥,因为天桥与洞口建筑十分靠近,为了避免天桥喧宾夺主,将天桥作为洞口建筑附属的延续部分加以处理。桥身与洞口建筑的二层平台构成横竖两大线条垂直相对的格局。此外,洞口建筑也进行了扩建,增强了洞口建筑沿等高线方向的水平延展性,改变了建筑的构图方式,减弱山花面而增强正面性;在芳莲岭山腰陡坡建成接待室。建筑正前方及右前方是一片开阔的湖山田园景色外景,左前方与洞口建筑互为对景,右下方可见水榭、冰室,向后可近赏烂漫的山花,四周都有良好的视野。
  芦笛岩水榭与洞口建筑、天桥等建筑相得益彰,共同构成了景区游览和体验的核心节点,凸显了湖山结构的独特魅力。从此,景区的整体格局形成了现在两山一池连为一体的景观,以及在游览过程中视线、视距、视景不断调整、变化的观赏体验。
  芦笛景区于1959年被开辟为风景区,之后陆续建造了一系列的服务性建筑,并最终形成了今天从桂林市中心沿桃花江至芦笛景区的游览路线。
  时过境迁,景区内这些风景建筑经历多次翻修,出于新的需求与考虑,部分建筑已不复当年模样,甚至更换了使用功能,但我们依稀可以从那些留下的旧砖瓦间窥见那个风景建筑浪潮下,建筑师们精妙的设计以及他们对桂林山水独特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