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A-
微信 朋友圈 微博 QQ空间

01版:头版

02版:综合新闻

03版:专版

0405版:国资国企

06版:社会生活

07版:时事

08版:发现桂林

返回 2024年12月26日

兴安白石乡:夯实民生保障 绘就幸福美好生活图景

桂林日报      2024年12月26日     
  本报讯(记者刘健 通讯员李丽)增进民生福祉是提升群众幸福指数的最好注解,也是地方经济提质增效的举措之一。2024年,兴安县白石乡全力推动新型城镇化建设,完善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补齐民生短板,人民群众生活更加殷实富足,民生保障底线兜得更牢更实。
  强化党建引领,激励干部担当作为,对于发挥党员干部先锋模范作用有重要意义。一年来,白石乡党委持续加强领导班子建设,不断提高干部能力和素质。该乡以“五基三化”深化年行动为契机,着力强化阵地建设,通过组织带动、结对帮扶、盘活资产等形式,高标准打造提升6个村党群服务中心,切实打通为民服务“最后一公里”。同时充分发挥农村党员引领发展的能力优势,收集并建立373名乡村振兴人才信息库,多方鼓励动员创业能人、致富能手回乡创业发展,激发内生动力,齐心协力推进乡村振兴。
  乡村振兴,产业发展是基础。白石乡利用高寒山区资源优势,以党建引领为抓手,以产业为依托、以生态铸“乡魂”,逐渐描绘出一幅美丽乡村的新画卷。
  走进高圩村的生态蔬菜种植基地,一个个错落有致的大棚映入眼帘,一簇簇鲜嫩的甜菜心、毛白菜长势喜人。每天一大早,种植户们就开始在田间地头忙碌,把最新鲜的蔬菜采收运到市场上销售,丰收的喜悦洋溢在每一个人的脸上。
  近年来,白石乡以“党组织+合作社+基地+农户”的模式,结合海拔、气候、土壤等差异性,在高圩村大力发展毛白菜、甜菜心、甜玉米等绿色生态蔬菜种植产业,在塘口村大力发展黄金百香果、苦瓜、茄子、塘口鹅种养产业,在三友村大力发展五黑鸡和枫树种养产业,在白竹村大力推广大豆、玉米复合种植,逐步形成区域分布的山地立体产业格局。通过大力发展绿色生态农产品,带动农村剩余劳动力就近就业300余人,帮助群众户均增收5000元以上。
  城镇化建设,一头连着社会发展,一头连着民生福祉。2023年3月,白石乡正式获批成为桂林市第七批新型城镇化建设乡镇后,聚力解决现有集镇区存在的环境差、基础设施弱、生活不便利等问题,坚持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补齐民生短板为主。投资1700万元彻底整治“马路市场”,让街道回归原有功能;建设功能齐全、有序分类的农贸市场,让群众购物更便捷顺心;新建2300余平米的集文化娱乐休闲健身功能于一体的集镇广场,进一步丰富群众文化生活,增进民生福祉。
  既要扮靓集镇“面子”,更要做实民生“里子”。白石乡投资110万元对主街道周边进行改造提升,严控违法建设行为,实现临街店铺广告牌统一“着装”,集镇形象大为改善。投资1300万元完成集镇区主街道路美化绿化亮化建设,配套建设管线下地、雨水排放、污水处理等设施,新建旅游公厕1个,改造升级秦家大院旅游公厕、湘江源旅游公厕,通过多点分散模式新建生态停车位100余个,让集镇区环境干净整洁、面貌焕然一新、设施完善便捷,乡村“高颜值”“好气质”持续提升。
  “街道变宽了,家里老人出门都方便了。”“乡里建了普惠幼儿园,孩子可以就近入园了。”“镇区建了休闲文化广场,体育文化活动都有地方去了。”……一件件惠民举措办到了百姓心坎上,暖到群众心窝里。与此同时,随着一系列民生项目的落地生根,2024年,白石乡新增纳入低保居民22户39人,新增纳入特困救助人员4户4人,累计发放低保金161.85万元,发放特困救助金59.28万元,发放残疾人“两项补贴”资金24.26万元,医保征缴低保、低边、脱贫户、监测户缴费率均达100%。
  如今走进白石乡,新型城镇与和美乡村交相辉映,集镇面貌焕新升级,乡村生活和谐幸福,“湘江源头第一乡”的新画卷正加速绘就,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正一步步变为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