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A-
微信 朋友圈 微博 QQ空间

01版:头版

02版:综合新闻

03版:专版

0405版:全力打造世界级旅游城市·2024桂林艺术节

06版:健康桂林

07版:理论·教育

08版:时事

返回 2024年10月25日

资源改造背街小巷
勾勒城市“三宜”新画卷

桂林日报      2024年10月25日     

  居民在城南公园休憩。

  资源县丰富的夜生活吸引着游客。

  街边小巷新开的店铺。

  市民在城南公园“打卡”。

  游客和本地居民在资源县城欢度国庆节。
□本报记者刘健 通讯员伍丽 莫京霖
  城市里纵横交错的背街小巷看似不起眼,却紧贴百姓生活,反映着一座城市的精细化管理水平和文明程度,涵养着一座城市的精气神。
  近年来,资源县持续实施背街小巷提质改造工程,完成改造城市背街小巷43条,有效补齐城市背街小巷市政基础设施,解决背街小巷设施不全、环境不优、秩序不好、停车不便、群众不满的问题,惠及群众7588户21564人。改造后的背街小巷既整洁又不失烟火气,背街小巷改造工作做到了群众的心坎上,最大限度地给广大居民打造了方便舒适的城市“里子”。
  作为城市道路中的“毛细血管”,背街小巷是与市民群众生产生活十分密切的公共空间。走在资源县的大街小巷,曾经乱堆的垃圾不见了,破损的路面得到了修补,排水不畅的下水道疏通了……与之前相比已然“大变样”,焕然一新的气息扑面而来。

精细整治背街小巷
扮靓居民“回家路”

  “以前我们想去小公园散步,要走两公里去城北,现在我们也有自己的公园了,心里非常开心。现在城南公园又干净又明亮,大伙儿经常来这里锻炼、聊天。”说到“家门口”背街小巷的变化,家住资源县城南的黄阿姨喜笑颜开。
  城南公园傍着资江,呈长条形,公园内绿植茂盛,凉亭、风雨桥点缀其中,小广场中健身器材齐备,还有一众拍照打卡点。记者到时已是中午,但仍有三三两两的居民在公园内拍照、散步。
  记者了解到,资源县背街小巷的改造根据县委、县政府“一街一品”的要求,充分考虑每条街道的历史和人文因素。“设计城南公园的改造方案时,我们充分考虑了公园的特性,将民族团结、苗族瑶族起源、市民公约、传统美德等融入其中,将资源本土文化大师钱开胜写的《资江赋》刻在公园石碑上,让人们更了解资源县。”资源县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局长徐志民介绍说,通过“植入”文化属性,让原本的休闲娱乐场所有了精神文明的内涵。“县城原二中为学生出入的场所,则将中华传统美德的孝文化写到墙上,原老粮食局小区居民以老年人居多,则将移风易俗、讲文明等内容写到墙上。”
  “家门口”的路是否好走,与居民们的幸福感息息相关。
  城南开发区是南面进入资源县城的重要区域,周边多为住宅区,这里的小巷既要展现资源形象,更关乎民生。为此,根据居民的意见,小巷整治项目进行了针对性的设计和施工,包括铺设路面7000平方米、人行道1220平方米,增加绿化4917平方米,安装路灯26套、充电桩19个,还建有花岗岩石大门、凉亭、小桥等,最大限度满足群众的实际需求,获得了群众的一片掌声。
  同样,资源县城风雨桥至党校路段因大部分位于老城区,加上道路狭窄,上下班高峰期十分容易堵车,原道路路面破损的情况也十分严重,周边群众是看在眼里急在心里。针对这一情况,资源县住房和城乡建设局投资312万元,对该路段拆除混凝土路面5708平方米、铺设沥青路面11271平方米,预埋电力、通信管网200米,铺设人行道325平方米,补植绿化105平方米,实现了路面平整、排水通畅,大幅提升了人居环境,缓解了老城区行车困难问题。
  对此,家住恒泰柏利郡小区对面的赵女士告诉记者:“我家已经在这里住了十多年了,原来每天接送孙子上下学,路上经常堵车。经过今年的背街小巷整治改造,已经完全变了样,接送孙子上下学10分钟就能往返,堵车现象再也看不到了。在铺设路面时,还专门给我家附近的老房子路段增设了排水沟,地势较高的小区流下来的雨水再也影响不到我们这些老住户了。”
  这是资源县背街小巷整治改造的一个缩影。2022年,资源县投资5380万元对15条背街小巷进行整治改造,已经全面完工。2023年,该县投资4200万元对28条背街小巷进行整治改造,已全面完工。改造小巷长度41.4公里,在道路及配套基础设施方面,修复破损路面31公里,打通断头路4条,新增人行道12公里,新增盲道11公里,新增路灯170杆,新增停车位221个;在管网建设改造方面,建设改造供水、排水、燃气等地下管网8公里,规整、入地架空线缆7.8公里;在景观环境完善方面,新增绿化面积6000平方米,充分利用闲置地、废弃地等零碎空间,建设口袋公园、休闲小广场3个。此外,该县因地制宜对城区各条背街小巷实施了硬化、绿化、美化,突出特点和亮点。随着平整道路、规整管线、拆除违建、粉刷建筑立面等“整容”工作逐一开展,栽花种树、见缝插绿、墙画雕塑等一系列美化措施也逐步完成,各条街巷出现“变脸”似的变化,颜值提升一大截。
  如今,走在资源县城的大街小巷,目之所及皆是清新,心之所感皆是幸福。项目实施过程中,资源县坚定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全过程问需于民、问计于民、问效于民,真正把工作做到百姓的心坎上。

“破圈”又“出彩”
满城尽是黄金“景”

  “好多年国庆节没有这么热闹了。晚上大家在城北江心岛上参加篝火晚会,看着河灯,感觉非常棒。”家住城北的居民老于告诉记者,各色活动不仅让游客体验度、参与度高,也丰富了当地居民的文化生活。
  和老于一样,对刚刚过去的国庆节记忆犹新的还有许多人。今年国庆节期间,资源县以“国庆·赶闹子”为主题,整合“文、旅、体、商、演”全域要素,以资江夜游为起点,推出一系列精彩纷呈的文化活动、丰富多元的旅游线路、令人期待的体育赛事、新鲜有品的消费体验,不仅丰富了当地居民的文化生活,也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观赏体验。
  “从资江夜游开始,我们县接连开展了百姓大舞台、漓泉啤酒节、篝火狂欢·赏花灯、机车巡游等系列活动。篝火旁的舞蹈和音乐表演让游客们在欢声笑语中感受节日的热烈气氛,花灯的璀璨为资源的夜色增添了一份温馨与浪漫。”在资源从事旅游工作的小贺告诉记者。
  据了解,国庆黄金周假期,资源县共接待游客21.23万人次,同比增长15.6%;旅游总消费1.2亿元,同比增长16.5%。这份数据,无疑是资源县坚持打造文旅富县的发展思路的见证与成绩。
  现在,资江灯谷景区已成为中外游客到资源旅游的网红打卡点。与资江灯谷景区相邻的有丹霞1—8巷、滨江路段、桂北民俗风情街等多条背街小巷,经过两年的整治改造,如今以良好的基础设施、与资江相得益彰的优美环境吸引了大批游客前来观光,每天晚上都能看到不少游客在灯谷景区游玩、摄影。
  “我们在资源做生意,感触最为直观。我感觉,我们的背街小巷改造已经跟资源县的新型城镇化建设融为一体,资源县城北新区与资江景区相辅相成,成就了别样的风景。”资源县商户蔡勋辉说。
  环境整治提升是背街小巷改造工作中浓墨重彩的一笔,只有整体环境得到真正提升,游客满意度才能持续提升。
  在确保街巷常态化管理落实到位的同时,资源县每条小街巷由小组长进行监督,随时检查清扫质量。城市管理执法队员加强日常巡查,采取徒步检查方式对乱张贴小广告、乱堆乱放等现象进行巡查,发现问题及时解决,保持市容美观有序。
  如今,文旅消费升级趋势逐渐明显。资源县一批有历史沉淀和人情味的小巷经过精细化改造后,逐渐成为凸显城市人文底蕴、备受年轻人青睐的文旅消费新地标。

奏响街巷“小夜曲”
产业之“变”点亮新生活

  资源县以背街小巷改造为笔,精心勾勒出一幅便民宜居的新画卷,同时也带动了当地的经济发展。由于游客人数众多,应运而生的餐饮店、特色农产品店、手工艺品店如雨后春笋蓬勃发展,涌现出了“炭烤羊腿”“夜市一条街”等火爆品牌店。
  西延北路是资源县城重要的历史文化聚焦地,其地理位置、风光样貌吸引着许多人将目光投注到此,探索新的生活方式。于是这条偏僻宁静的背街小巷从无到有,陆续拥有三家餐厅、两家咖啡店,各有特色。
  里山森活是资源县第一家独立书店,也是第一家咖啡店,于2022年5月落地在西延北路中段,现在已经成了年轻人喜爱的地方。
  “我希望这个美好的地方不仅能在物理层面疗愈身体,还可以在精神层面抚慰心灵。所以喜欢阅读的我选择在这条较为偏僻却满是烟火气息的背街小巷开设了这个阅读空间,同时提供年轻人喜欢的咖啡、烘焙。”里山森活店面负责人告诉记者,该企业创始人因为中意这个被森林和山岭包裹的小城,拥有独特的自然禀赋和纯净丰美的食材物产,她从南宁迁居于此。
  里山森活斜对面便是拾贰月咖啡屋。这里白天是一家咖啡屋,提供咖啡甜点,晚上摇身一变成为“小清吧”,来这里的人却不以喝酒为目的,主要是打牌、玩游戏,更加契合资源本地人的生活习惯。
  “以前我们这边除了居民楼,只有一些物流仓库,改造后这里多了咖啡店、饭店,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来这边打卡。”住在合浦街的莫先生对记者描述着西延路这一年来的变化。
  西延路的资中桥街口至合浦街尾路段是居民进出必经的、对市民生活品质影响较大的小街巷。2022年,这里通过实施“一清二拆三改四补”整治提升,成功打造为“路平水畅、墙美线齐、灯明街净、城绿巷通、文明有序”的城市背街小巷,进一步提高了资源县的人文魅力和宜居品质。更为重要的是,改善的交通条件和提升的人居环境也为商家创造了更好的经营环境。
  值得一提的是,西延路也在资源县资江灯谷4A级景区范围之内。在这里,不仅可以饱览风光旖旎的资江风光、领略传承千年的河灯文化,还能体验丰富多彩的休闲活动。如今西延路愈加丰富的业态,也让景区“食、游、购、娱、体、展、演、学”等多元消费市场日趋成型。
  在资源,像西延北路这样商业气息和生活气息浓厚的街道正在逐渐多起来。
  “我们通过打通断头路,让益嘉国际形成小型城市商圈,吸引了各类糕点、服装店、教育培训机构、餐饮企业入驻。灯谷景区内持续引进了‘民俗风情街夜市’‘资江夜游’等一大批文旅配套设施。”徐志民告诉记者,随着背街小巷改造项目的推进,资源城市环境快速改善,吸引着更多的商家和居民进驻,当地商业繁荣度和城市的吸引力不断提升,进一步促进了城市的发展和繁荣。
  “之前小巷子里随处停有小轿车、电动车,很影响观感。这次小巷改造得好,不仅修了柏油路,还分类规划了停车位,在外面吃饭、娱乐的人和居民的停车‘矛盾’正在消弭。”住在教育路的张先生对自家楼下划分的停车位很满意。
  记者了解到,新一轮背街小巷整治改造提升完成后,资源县将全面强化背街小巷长效管理,加强日常维护管养,推动实现决策共谋、发展共建、建设共管、效果共评、成果共享的社区治理格局,激发基层治理活力,巩固整治改造成效,全面提升城市品质,以背街小巷“小切口”彰显为民服务“大情怀”,打造“三宜”(宜居、宜业、宜游)幸福城镇。
   (本版图片除署名外,均由资源县融媒体中心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