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想问一下,还有谁?
桂林日报
2024年10月22日

图①:王卿月书写的《宋李询墓志铭》拓片,至今仍是许多书法爱好者的挚爱。也是王卿月唯一留存于世的书法作品。

图②:古籍中记载的王卿月在桂林任职的时间。
□本报记者杨湘沙 文/摄
如前所述,在平定李接农民起义的过程中,得到吴猎协助的广西经略使刘焞,在宋孝宗这边看来是立了大功的,但是,因为杀鸡给猴看,立军威,干掉了当朝宰相的外甥,也就注定了刘焞的结局不会很理想。你是有功之臣,没问题,先把你调回来,再升个官,然后在宰相王淮的眼皮子底下,起码有一百种方法炮制你,还不用王淮出面——孝宗都不好使,再说,孝宗会为你刘焞出面?
于是,在桂林待了两年的刘焞只能接受被贬的现实,忧愤交集之下,郁郁而终。尽管服完丁忧的吴猎一路奔走呼号,为刘焞喊冤叫屈,但终究还是胳膊拧不过大腿,了不起梗着脖子一脸不服气的表情,但打落了门牙还得和着血往肚里咽,并没有什么实际作用。
在那样一个年代,这是常事,人命如草芥,官身也卑微。说起来也是悲哀,刘焞为祖父刘汲平反是成功的,谁知自己却又要外人吴猎来平反,偏偏还没效果。找谁说理去?命运往往就是这样的巧合与不讲道理。
刘焞离开桂林后,淳熙七年(1180年),接他班的是台州人王卿月。这个王卿月也是个有意思的人。
扁舟今夜宿何许
话说回来,刘焞并没有直接被整死,但正如前人所说:整人的最高境界,其实是让被整的人生不如死。刘焞刚开始的时候,其实还升了,当上了集英殿修撰。这个职位,你可以把它看作是皇帝的智囊团或者说笔杆子,高低是个京官,政治地位高了,还时刻战斗生活在皇帝的身边,看上去不错。不过,因为有“前科”,刘焞脚上的小鞋却是一直穿着的。
淳熙九年(1182年)三月二十五日,第一只小鞋上脚。
“前知潭州刘焞降两官,勒停”。这说明,刘焞在京师还未站稳脚跟,就被外放到了潭州,也就是长沙,然后没干多久,就被人顶了。而且,还被顶他的新任知州李椿告了一状,“故有是命”。李椿其实不是最先告状的那个,先冒出来的是其他朝廷官员,他们早就说过刘焞“在任过例馈送,妄有支费”,也就是说,李椿不过是来收集证据的。这事连起来一看,是不是有些王淮阴谋论的影子呢?迎来送往的,送出点钱物,大家都这么干的,不过是超出了惯例,又还是之前的事情,至于这么大阵仗吗?
淳熙十年(1183年)三月,“知连州刘焞放罢”。砰,第二只小鞋来了。
这回原因更详细了:臣僚论其“专务掊克,略无善状,受纳苗米,多取斛面,将出剩拨入常平仓,支破价钱,以充妄费,交通关节,变乱黑白”。敛财充妄费,搞裙带关系,扰乱官场生态……这罪名还真是环环相扣啊。其实在现在的人来看,无非就是把刘焞在潭州时所做的“坏事”更加详细地复述了一遍,并没有太多的创意。但里面的韵味就更上一层楼了——皇上,您看看,这分明就是个惯犯啊!而且,他现在居然还懂得填窟窿了。
从淳熙七年初离开桂林,到后两次在地方被弹劾,两年间,刘焞这心里不郁闷才怪。潭州也就罢了,在南方还算是个大城市,经济文化发展水平并不输桂林。连州呢?那可是粤北山区,当年张浚张栻父子俩就曾在那里被监视居住了十多年……如果再想到他爷爷刘汲被冤枉一直得不到平反昭雪的往事,刘焞这心里那还不得拔凉拔凉的?所谓哀莫大于心死是也。
王卿月的运气要好一些,但常在河边走,哪能不湿鞋。十一年十二月,王卿月离开桂林后,在襄阳府任上也挨过一刀:“知襄阳府王卿月放罢。以言者论卿月自膺委寄,初无经画,唯以燕饮朝夕自娱,乞遴择有威望、善经理之臣往代之。”
王卿月是淳熙九年离开桂林的,刨去路上起码半年的上任时间,以南宋通常两三年的任期来算,啥事都还没干,就被弹劾罢免了,王卿月这心里,估计也不会有多舒爽,起码于声誉有损。“以燕饮朝夕自娱”,“无经画”,上班时间喝酒,还喝早酒,工作没计划,这当然不好,不过,你都知道人家是临时工了,名不正言不顺的,人家不怕你又来弹劾我越权吗?这件事情似乎说明,南宋时期的官场生态,看似批评与自我批评的风气是有的,但里面确实普遍存在很大的问题,常态性的告状往往变成了朝斗的主要工具。
从淳熙七年来桂林,至淳熙九年离开,王卿月在桂林待了三个年头,这三年间,王卿月似乎没在桂林留下什么痕迹,连个石刻题名都不见,不像张孝祥、范成大、张栻这些人,谁没在石壁上留下点印迹呢?这也是今人百思不得其解的事情。如果说此后在襄阳是委寄,按道理说,在桂林,他不应该存在这个问题呀?前面的刘焞屡屡被穿小鞋,却因为平定李接的农民起义,今天还是会被很多桂林人说起,而王卿月的记录,哪怕是在他的老家台州,关于他的文字记载也是少之又少,一点都不像是曾经做过广西老大这样堪称封疆大吏后来还当上太府卿的人物。
按照学者的推测,这里面可能有这样两个原因:
一是刘焞在桂林打下了不错的基础。平定李接起义后,整个广西在短时间里,社会环境日渐趋于稳定,王卿月上任后,坐收渔利,不扰民,执政风格柔和,当是他眼里最大的政治,因而能让人记住的大事自然不多,所谓无为而无不为。
第二个,可能和王卿月的性格有关。他最后赴金国担任生辰使之前,居然将自己所有的著作都付之一炬。在那样一个人人都把人过留名雁过留声当追求的年代,王卿月的这一举动明显非主流,但恰好可能是他未在桂林的石壁上题名的最佳注解。迄今为止,我们能看到的王卿月的留存作品,不过是一碑一诗而已,还不在桂林。但在老家,王卿月却是被台州人当作宋代十大画家来看待的,并且,“凡兵事、词章、释老百家之学,无所不知,琴羿卜筮射医,无所不能,翰墨丹青,一一造妙”,是一位书画全才。画学廉布,枯木、竹石、山水皆能,时人称其所为山水“当作烟雨半开,登高临远时想,苟求形似,便失妙处”——原来还是一位水墨写意山水画家——“其所为正书,笔力劲健至美”,这从王卿月书的那块碑中也看得出来。可惜的是,他的画作今天好像也只存于后人的口口相传中,是不是在赴金国前的那把火中一起烧了呢?
记者看来,王卿月的这种淡然性格,可能和他接受《易》学体系有关——提刑蜀中时,“从康节后人传其《易》学,论人穷达寿夭甚中”——学《易》的人,或多或少都会和写《道德经》的老子的思想有些勾连,看淡浮生一切,不偏不倚,取其中,也许这样,才能解释王卿月一些在今人看来有些不可思议的举止。
王卿月留下的一碑是他书写的《宋李询墓志铭》拓片,至今仍被很多楷书爱好者视作经典。一诗则是《长淮晚望》:
目断长淮渺莽中,孤城突兀倚层空。
寒砧几许递秋信,渔笛一声横晚风。
龙吐晴云岚气白,鸦翻落日水天红。
扁舟今夜宿何许,赤壁断矶芦苇丛。
这首诗的韵味说不上多么的清新脱俗,但格局却不低:任你如何渺莽,如何龙吐晴云岚气白,哪怕你鸦翻落日水天红都好,满眼的壮观,气象万千,晚上我只安然睡在断矶边芦苇丛的小船上。那种淡泊名利、不为五色五音所迷的高士气质,顿时栩栩如生、跃然纸上。
能有这种居高临下的气质,一点都不奇怪。要知道,王卿月可是乾道二年(1166年)中的武进士,然后可能是觉得还不过瘾,没全部发挥出来,乾道五年(1169年)再中文进士。这样的人,一旦混迹江湖,对于其他人来说,妥妥的降维打击。但是,我骄傲了吗?
就想问一下:古往今来,还有谁?
王卿月中文进士后,先是调乐清县尉,从底层做起。后来陆续担任过宗正寺主簿、太府丞、秘书郎、起居郎兼权中书舍人,入过直学士院。再后来被任命为庐州知州,又专任荆湖南路转运副使,历知静江、襄阳府。淳熙末年王卿月为利州路提刑,后改知泸州。绍熙三年(1192年),王卿月临时当上了吏部尚书,跻身正省部级行列。也就是这一年,他奉诏担任南宋的金国生辰使,级别上则再提半级,配了个太府卿的名号,大概是朝廷财政总管的意思。七月行次扬州,病卒,年五十五。
在经历刘焞时代李接起义的一场大动乱后,当时的桂林能迎来王卿月这样一位性格沉稳、看淡个人名利、不空喊口号的老大,即便所留痕迹甚浅,何尝又不是一件幸事呢?
杨柳岸晓风残月
担任金国生辰使临上路前,王卿月其实也犹豫过,因为当时他的背上长了个大脓疮——在古代,背上长大脓疮,往往是要命的。这一次北上,路途遥远,缺少汤药,一旦发病,分分钟要命啊——王卿月也曾问过家人,该怎么办?家里人当然劝他辞了这份差事,但王卿月却像是自问自答地说这是皇帝差遣,不去不行啊。那这是不是就是他将所有作品都烧掉的主要原因呢?善卜的他可能心里面已经有了不好的预感:此去凶多吉少,万般皆休,还留什么痕迹在世上呢?
烧作品一事,可能反映了王卿月当时微妙的两种心态:一是他的东西别人不懂,怕不懂的人乱演绎,还不如一把火烧了省事;二来,他本就是一个已经看淡一切的世外高人,尘世中的一切趁此机会做个了断,也未尝不可。所以他坚持上路,然后果然死在了扬州。
这两种心态,在我们普通人看来,都有些不太好理解,病了可以不去的呀,又不是上阵打仗、火烧眉毛的事,但凡愿意找个借口,或者跟孝宗秀一下背上的疮,留在家里专心治病,也不至于客死异乡吧?所以我们猜测认为,“琴羿卜筮射医,无所不能”的王卿月,很可能出发前就已经给自己的人生下了结论,对宋孝宗不体恤下属的凉薄,除了表示淡淡的无奈之外,也并无更多的不满。还真是一个看透生死、淡出水来的高人。
这样的性格,与在《易》学一途有着颇深造诣的王卿月的追求是相符的,却与张栻、刘焞包括詹仪之等在内极力维护忠孝仁义理念和等级森严制度、并且积极入世的儒家大相径庭,即使与在独秀峰下喝酒读书的颜延之这样的魏晋名士风范也有很大的区别。王卿月的风格是安之若素的,是索取有度的,即使放在今天,也颇值得后人借鉴。正如之前所说,在经历了李接农民起义的动荡后,当时桂林和广西的民生恢复工作,似乎更需要这样的一位务实不折腾、不显山不露水的主官。
当然,这也并非说詹仪之不行,只是大家的理念和行事风格不一样而已。
相当于张栻阵营的詹仪之是在王卿月走后接广南西路班的,那是淳熙十年(1183年)的事。与王卿月在桂林几乎不留只言片语的做派不同,詹仪之却在桂林留下了大量印记,他于公务之余,常与好友、下属游览桂林诸山,题名多至十五件,其中两件为张栻所书,其余十三件分别为隐山北牖洞四件,灵剑江悬壁两件,普陀山弹子岩、叠彩山、伏波山还珠洞、象鼻山水月洞、雉山、虞山、龙隐洞各一件。
上述的这些个地方,桂林本地人不好说,但外地游客有几个能把这些地方看个遍呢?说桂林不好玩的人,要不你对文化不感兴趣,要不,你根本就不了解桂林,你根本就不知道,桂林每一处起眼或者不起眼的地方,都可能曾有一堆历史上的大咖驻足,一处处的山水背后,都是一堆堆的故事,这是别的地方无法与之相比的。都说桂林山水甲天下,其实桂林文化又何曾弱了?不管你来与不来,看与不看,桂林的文化历史都在那。
由此,我们也可从中看出詹仪之与王卿月风格上的巨大分野,当然,更可看到詹仪之对桂林的喜爱之情和感情之深。你不好说谁高谁低,但都是桂林之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