升腾市井烟火 便利群众生活
桂林打造城市一刻钟便民生活圈激发消费新活力
桂林日报
2024年09月06日

8月初,广西一刻钟便民生活服务消费季桂林专场活动在高新万达广场举行。图为一些市民在米粉企业摊位品尝米粉。记者徐莹波 摄
□本报记者徐莹波
8月初,广西一刻钟便民生活服务消费季桂林专场活动在高新万达广场举行。记者在现场看到,各企业摊位人气爆棚,热闹非凡,市民、游客或品尝米粉吃蛋糕,或购买桂林特色产品,或咨询家政、婚恋交友服务……这是桂林打造城市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创造更有活力的市场环境、推动消费市场高质量发展的一个缩影。
2022年8月,桂林市入选全国第二批城市一刻钟便民生活圈试点城市。两年来,我市围绕打造世界级旅游城市和培育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深入开展便民生活圈试点建设,建立完善便民服务联动机制,加快构建多元便民服务体系,不断提升社区商业标准化和智能化水平,在让广大市民享受到消费便利和完善服务的同时,进一步激发了消费新活力。
便民生活圈“圈”出市民便利生活
“每天早上起床后,在小区附近的米粉店吃碗米粉;接着来到漓东街道综合养老服务中心跟社区的老人们聊天,大家一起练毛笔字、唱卡拉OK;中午就在中心吃个午餐,根据菜品不同,价格为3至8元;下午去高新万达广场逛逛,顺便享受免费冷气,有时还会看场电影;傍晚在小区附近的餐馆吃个套餐,吃完去市体育中心散步……”近日,65岁退休老人王宁军向记者分享了他的生活时间表。
王宁军住在七星区毅峰社区樱特莱庄园小区,妻子的工作时间不固定,孩子在钦州工作。他说:“我算是空巢老人,只要孩子不回家,为了省事一般不做饭。小区附近有各种门店——米粉店、包子店、水果店、蛋糕店、服装店、理发店、餐馆、电动车修理店、银行等,小区大门口对面是市体育中心,樟木菜市场也不远,生活很方便。”
综合商业广场、大型超市、零工市场、快餐店、电动车维修店、美容美发店、便利店、米粉店……在毅峰社区彰泰名都小区附近,这样的商业配套随处可见。在该小区入口处的公告栏上,还张贴有一张15分钟便民服务圈导视图,图上清晰地标注了周边的医院、菜市、超市、文化活动中心、体育场所等,小区居民步行到各处的时间都在15分钟以内。
“近两年,围绕七星区委、区政府部署,毅峰社区积极推进辖区城市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建设,并取得了一定成效。”毅峰社区党委书记廖燃介绍,漓东街道综合养老服务中心就是七星区为了建设城市一刻钟便民生活圈而专门引进的。该中心集休闲、娱乐、餐饮、保健、日间照料等于一体,可为辖区老年人提供助餐、助行、助医、助急、助洁等多种服务。1—8月,中心已为周边区域老年人提供用餐服务约11000人次、娱乐休闲服务约1500人次、上门服务1150人次。
廖燃认为,便民生活圈的建设和完善,给社区居民的生活带来三大变化,即生活方便化、办事快捷化、服务贴心化。如各个小区设有快递储物柜,方便居民收取快递物品;综合养老服务中心建在社区中心地带,老人在家里需要帮助时,打一个电话,社区工作人员、中心服务员几分钟就能上门服务。
“城市一刻钟便民生活圈的建设,不但让辖区居民享受到了‘家门口’的优质服务,还推动了餐饮、零售、养老、家政服务等产业的发展,促进了辖区消费增长。”七星区商务局局长姚悦说,七星区于2022年启动便民生活圈试点建设,以高新万达广场为半径,辐射至周边小区。开展试点建设以来,七星区坚持精准施策、协同发力,全力促进消费增长。今年5月,七星区举办了“33消费节·惠见七星”惠民消费季活动,组织一批重点餐饮、家电及生活用品企业开展大促销,有力拉动消费增长;组织车企推出部分车型换购补贴,相关车企汽车销量当月同比实现两位数增长。
据市统计局发布的数据,1—7月,七星区限上批发业销售额、限上零售业销售额分别同比增长18.5%、10.5%。
为丰富试点建设内容,七星区按照“品山、见水、览书”的思路,打造一城一景、一街一品、独具特色的城市“微·书馆”智慧阅读品牌项目,建设“与·书”“憩·暇”“行·走”“亭·驻”4处街景化微型图书馆,形成“24小时”包围式全民阅读布点格局。该项目入选自治区“夜间文化和旅游品牌”。
城市一刻钟便民生活圈既要满足年轻人吃喝玩乐购一站式消费,也要更好地满足老年人的休闲娱乐需要。
姚悦介绍,当前,我市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七星区在便民生活圈试点建设期间加快推进养老产业发展,现有养老机构18家,养老机构床位共2312张;设立乡、街道综合养老服务中心5个,养老床位共120张。目前,七星区社会养老床位数每千名老人达43张,养老服务内容包括生活照料、医疗保健、康复护理、文体娱乐、心理辅导等。
此外,七星区还引进相关家政企业,打造了慧姨智慧养老服务大数据平台,对养老上门服务进行智慧化管理,为社区老人提供更精准的生活帮助、康复护理、精神慰藉及社会支持服务。
为市民提供多样消费场景,创造更有活力的市场环境
据了解,城市一刻钟便民生活圈是指在居民“家门口”(步行5—10分钟范围内),优先配齐购物、餐饮、家政、快递、维修等基本保障类业态,引进智能零售终端,让消费更便捷;在居民“家周边”(步行15分钟范围内),因地制宜发展文化、娱乐、休闲、社交、康养、健身等品质提升类业态,让消费更舒心。
自开展试点建设以来,我市强化顶层设计,科学合理划定生活圈,明确便民生活圈建设要素,进一步优化商业设施,完善商业业态,提升便民生活圈的服务能力。市商务局和各城区政府积极支持力源生鲜、华荣、又好又多等本地连锁企业发展社区便民生活服务模式;引导企业构建“公司+基地+连锁配送+门店+社区公益服务”的社区生鲜直营模式,打破原有的“农贸市场”和“商超卖场”的模式,把“到家”和“到店”相结合,整合线上线下消费场景,将生鲜从基地以社区直营方式送到消费者手中,减少传统生鲜销售的诸多中间环节,为居民提供厨房一站式服务。
市商务局相关人士介绍,截至目前,我市成功打造了七星区万达广场商圈、象山区安厦世纪城商圈、秀峰区置业广场商圈、叠彩区迴龙小区商圈、临桂区新城国奥小区等5个城市一刻钟便民生活圈,覆盖商业网点超2000个。其中,社区商业中心6个,标准化菜市11个,超市及便利店200余个,“一早一晚”服务点400余个,“一修一补”维修站60余个,“一老一少”机构100余个,特色餐饮、新式书店、运动健身等品质提升类服务点近100个,服务社区居民超10万人。各便民生活圈不仅满足了市民的基本生活需求,提高了生活便利性,还能让大家享受美食和娱乐,提升了生活品质。
随着便民生活圈试点建设的深入推进,我市越来越多社区从满足群众一日三餐、生活必需品、家庭生活服务等基本保障类业态,向满足社区居民休闲、健康、社交、娱乐、购物等个性化、多样化、特色化、智能化的更高层次消费需求业态提升。
“虽然城市一刻钟便民生活圈看上去范围小,但聚集了大量的人流、物流、现金流,凸显了经济发展中的‘虹吸效应’,可降低市民交易成本,挖掘提升城市经济内循环潜力。”该人士说,目前,商务部门与各城区正联合开展“便民购物进社区”系列活动,包括社区生鲜节、便民消费节、社区美食节、家电团购节、家装焕新节、家政便民服务六大主题促消费活动,涵盖餐饮美食、家电家居、美容美发、服装服饰、家政便民服务等门类,为市民提供多样消费场景,满足更高层次消费需求。
“虽然我市在推进便民生活圈试点建设中取得一定成绩,但也存在一些不足。”该人士认为,受历史因素影响,我市社区商业在规划统筹和布局方面存在业态功能不全、结构单一、供给质量不高、品质欠佳等问题。各社区的商业业态布局多为底商式、沿街式、分散式,布局散乱,且以餐饮业态占比较高,养老、托幼、文化、体育、健康、医疗、维修、家政等带有一定公共服务性质的微利行业相对较缺乏。
商务部等13部门印发的《全面推进城市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提出,要聚焦补齐基本保障类业态、发展品质提升类业态,优化社区商业网点布局,改善社区消费条件,创新社区消费场景,提升居民生活品质,将一刻钟便民生活圈打造成保障和改善民生、恢复和扩大消费的重要载体。
该人士表示,商务部门将与各有关部门、城区密切合作,将基层治理作为落脚点,通过发挥政府、企业、社会组织、群众等各类主体作用,探索构建“街道+社区+物业+社会组织+业委会+居民”的“六合一”治理模式,将生活圈项目规划、建设、运营、管理相统一,充分调动群众在用圈、管圈方面的积极性,提升治理效能,为广西城市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发展提供桂林经验。同时,将“一城区一试点”改革作为便民生活圈试点建设的重要支撑,制定“一圈一策”,指导各县(市、区)结合自身特色打造特色生活圈,加强便民生活圈品牌塑造。推动构建以惠民生鲜超市为基础的“惠民生活”服务体系,强化供应链赋能,提高企业市场化运营能力,推动合作企业抱团发展,因地制宜推动惠民生鲜门店扩充经营业态和提升服务功能,将惠民生鲜超市打造成为便民生活圈的重要载体,成为承载社区文化味、烟火味、人情味的社区邻里中心,让市民拥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