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安龙塘寨:人不负青山 青山定不负人
桂林日报
2024年08月18日
□本报记者秦丽云 实习生罗彩福
通讯员傅鸿元 蒋家龙
“您好,欢迎来到我们龙塘寨避暑!”8月15日,兴安县华江瑶族乡同仁村龙塘寨的村民龙家友在接到游客的预订电话时,都会第一时间送上这句热情的问候语。
龙塘寨位处猫儿山南麓,群山高峻、众谷深秀、山泉清冽,是避暑胜地。干净、清冽的龙潭江水,环绕着龙塘寨,日夜奔流不息。神奇秀美的龙潭江,正是桂林母亲河漓江水系的发源地之一。
“暑假以来,游客几乎天天爆满,整个寨子天天都热闹得很。”谈起近期的旅游盛况,龙家友的语气中难掩兴奋。就在7月中旬,全寨创下日接待上千人的历史新高。
“70后”的龙家友是龙塘寨“龙潭山庄”的主人。翻看堂屋木桌上有些泛黄的记账本,龙家友感慨万千。自2012年在寨子率先开农家乐、建民宿以来,他的记账本上的年收入数字就不断“飙升”。从最初的数万元,到十几万元,再到2020年后持续数年稳超百万元。
小账本里的大变迁,究竟因何而来?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龙家友脱口而出的一句话,折射出穷山寨的蜕变“绝招”。
曾经,龙家友和全寨其他村民一样,靠砍竹、捕鱼、捕兽谋生,年收入2万元都难。2012年之前,龙家友和妻子外出打工,一年到头挣下三四万元,勉强养家糊口。
“那时,我们守着绿水青山,却不知道如何把它们变为‘金山银山’。”龙家友说,这个难题,曾世代困扰着龙塘寨人。
困扰如何破解?
2012年初,龙家友和妻子背着行囊从广东回到龙塘寨,结束了多年漂泊的打工生涯。那段时间,龙家友观察到,尽管通往寨子的土路又窄又颠簸,但往来村里的游客络绎不绝。而吸引游客们的,竟然就是村民们觉得习以为常的群山、毛竹和山泉。
当时,村里没人搞农家乐,游客没地方吃饭。一天,看着不少游客在寨子里游玩,龙家友抱着试试的想法,在自家门口挂出了一块写有“农家乐,有饭吃”字样的小木牌。没想到,当天家里就接待了好几桌客人,收入上千元。这个“开门红”,让龙家友坚定了吃“旅游饭”的决心,也给整个寨子的发展开启了一条新路子。
接下来的几年,龙家友和乡亲们投资修路,又在当地政府的支持下,把只能通摩托车的土路变成了水泥路。2015年,龙家友又把自家破旧的木楼修缮一新,建成了颇具当地建筑风情又颇为大气的“龙潭山庄”。随后几年,在当地党委、政府的大力扶持下,全村不仅实现了“户户通路”,而且水泥路变成了更宽敞的柏油路。路修好了,游客越来越多。曾经均在外打工的村民,像龙家友一样回家创业,开起了农家乐,建起了民宿。
2020年4月,华江九寨之龙塘寨改造项目在兴安县委、县政府的支持下,破土动工。2021年4月,面貌焕然一新的龙塘寨开寨迎客,吸引了大批游客前来。全寨接待旅游人数由2020年的3万人次增至20万人次,旅游总收入突破350万元,经济支柱产业由外出务工转型为发展乡村旅游。
“以前,家家户户外出打工,现在家家户户在家端牢‘旅游饭’。”同仁村委委员范玉成告诉记者,从今年起,龙塘寨全寨12户人家抱团搞旅游,村民们通过合作社的形式,共同提高旅游服务质量,赢得了众多游客的青睐。这些年,家家户户年收入超20万元已是常态,突破百万元,也不再是稀罕事。
看着口袋里鼓起的“金山银山”,龙塘寨的村民都有一个共识:一定要守护好带来金山银山的绿水青山。
范玉成说,这些年来,砍竹木、捕鱼、捕兽等在村民们看来曾极为平常的“经济行为”,已被列入“禁止”之列;村民划片区保持环境卫生、按计划栽种新树等,均已列入村规民约。
“如今,我们靠绿水青山换来了‘金山银山’。守护绿水青山,将是我们必须去承担的重任和义务。”龙家友坚定地说。
“这里生态环境好,令人流连忘返。明年,我们还会来!”市民许钢带着家人前来龙塘寨避暑,对眼前的美景赞不绝口。
“不管您何时来,龙塘寨的绿水青山,等着您!”龙家友说着,和一旁的村民一起,开心地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