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A-
微信 朋友圈 微博 QQ空间

01版:头版

02版:要闻

03版:综合新闻

04版:社会生活

05版:县区新闻

06版:时事

07版:体育

08版:发现桂林

返回 2024年07月19日

昔日的“万元户” 如今的老福星

——百岁老人莫凤英的幸福人生

桂林日报      2024年07月19日     

  老人和她的三个儿子。 记者刘菁 摄
□本报记者刘菁
通讯员欧阳宇 俸玉昌

  在恭城平安镇新街村包饭田屯有一位101岁的老人,她经历过躲避侵略者的历史,沐浴过改革开放的春风,如今悠然享受着四世同堂的天伦之乐,成了村里人人称羡的“福星”,她就是莫凤英。
  7月16日,记者来到莫凤英老人家里,此时老人刚用完早饭。“你们吃了早饭没有?快坐快坐。”初次见到老人,她虽一头银发,步行需要拐杖辅助,但能慢慢地从房间里走出来,招呼来客。家里人习以为常,让她自行走动。“我妈妈一直都是自己走的,腿脚慢是慢点,好在精神一直不错,都不用我们扶的。”老人的儿子龙有明说。
  听说记者一行是为了来听她的故事的,老人便让儿子拿出家里人几年前拍的合照。
  “这个是我们家的人。”老人指着合照里的人,挨个给记者介绍,老人虽已百岁,记性依旧如从前一样清晰。随着老人娓娓道来,我们走近了老人的一生。
  莫凤英老人的前半生是与辛苦和战乱相伴的。老人出生于1923年3月19日,在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她不仅要照顾年幼的弟妹,还要承担起家庭的重担,喂猪、砍柴都是家常便饭。她用稚嫩的肩膀扛起了生活的艰辛。“饭都吃不起,还读书?”老人轻描淡写的话语中,透露出那个时代的不易。然而,正是这样的经历,铸就了她坚韧不拔的性格。
  莫凤英老人印象最深刻的事情,是日本侵略者来到村子里扫荡她们躲上山的事。“那时候我们村好远就有人放哨,看到日本鬼子要来了,就喊我们赶紧带上饭锅和吃的东西,带好小孩子躲到山里去。”老人家一边回忆一边说,“那时候小孩老哭,我就喂点饭给他吃,哄他莫哭了,等下要被抓走。”老人说,经常一躲就是近半个月,没有饭吃了就挖野菜吃,等侵略者走了才从山上下来。回忆起那段往事,老人的眼中闪烁着坚毅。
  时间如白驹过隙,转眼间,改革开放的春风吹到了这个村庄,也为莫凤英一家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上世纪80年代后,随着分田到户,莫凤英的儿子们凭借勤劳与智慧,抓住了种植早熟蜜柑和椪柑的机遇,他们一家迅速成为村里的“万元户”。“我记得那时候最多一年挣了有三四万块,去掉成本也挣了个两万块。”老人的儿子龙有明说,那时候感觉日子越来越有盼头了,这也为他们后来做生意积累了足够的本钱。靠着做生意,兄弟们各自都建起了大房子,成了村里人人羡慕的对象。龙有明回忆起那段奋斗的日子,满脸自豪,他们兄弟几人用实际行动诠释了肯吃苦、肯干、敢闯的精神,而这正是从父母那里传承下来的宝贵精神财富。
  如今,莫凤英老人已有百岁高龄,但她的生活依然充满了阳光与温馨。在几个儿子的精心照顾下,老人享受着被轮流赡养的幸福时光。据老人的儿子说,每天清晨老人起床后,偶尔会帮忙打扫庭院,享受着“劳动”的乐趣,在她眼里,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就是帮孩子们减负。而老人的一日三餐,儿孙们总是提前准备好,再喊老人一同享用,无论是家常便饭还是打油茶,都充满了幸福的味道。尽管年事已高,但莫凤英老人的身体依然硬朗,耳不聋眼不花,甚至偶尔还缝补一下衣物,展现着老一辈人的手巧与勤劳。
  莫凤英老人经历了残酷的战争,体会了时代的变迁,见证了国家的兴盛,更在晚年享受到了儿孙绕膝的天伦之乐。她的故事,是对生命的赞歌,也是对幸福生活的最好诠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