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州:稻花落田鲤鱼肥
桂林日报
2024年07月17日

全州县龙水镇桥渡村村民谢崇林在田间捕捉禾花鱼。 邓琳 摄
本报讯(记者秦丽云 通讯员邓琳) 稻花落后鲤鱼肥。7月15日,全州县龙水镇桥渡村村民谢崇林正在自家稻田里忙着捕捉肥嫩的乌鲤禾花鱼,脸上溢满喜悦之情。时下,全州早稻即将收割,也迎来了禾花鱼的捕获期。
“稻田里放养禾花鱼,鱼吃禾花和害虫,鱼的粪便为水稻增加肥力。这种种养模式,每亩水稻除了能提升5%的产量外,还能依靠收鱼额外增收数百元。”谢崇林的一番话道出了“稻+渔”的核心所在。
全州禾花鱼是全州县首个获得国家地理标志保护的产品,在全州县养殖的历史已超过2000年。全州禾花鱼体短而肥,重量在50—250克之间,全身乌褐色,细叶鳞,皮薄。该鱼以肉多刺少、肉质鲜美、鱼汤清甜著称。无论是清蒸、水煮、红焖、油炸、煎、烤、烟熏等做法,都能成就美味,是当今人们十分喜爱的高蛋白、低脂肪的绿色食品之一。
稻鱼共生,钱粮双收。近年来,全州县积极推广“稻+渔”综合种养模式,加快从传统农业向绿色生态高效农业的转变。该县持续推进全州禾花鱼中国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建设,促进渔业绿色健康发展,推进全州禾花鱼品种保护与育种技术创新,强化全州禾花鱼种苗生产体系建设和种业监督管理。此外,该县积极培育新型渔业经营主体,创建品牌联合体,开展全州禾花鱼绿色食品生产标准管理、一品一码建设、区域公用品牌管理和授权、品牌营销、电子商务等工作,全力打造全州禾花鱼中国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域公用品牌,提升禾花鱼市场竞争力。
目前,全州县禾花鱼养殖面积达40万亩,产量1.2万吨,加工量1000吨以上,年产值4亿多元,全州在广西稻田养鱼规模中排名第一,并被列入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稻田养殖禾花鱼已成为全州县当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乡村振兴的产业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