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A-
微信 朋友圈 微博 QQ空间

01版:头版

02版:要闻

03版:综合新闻

04版:社会生活

05版:县区新闻

06版:专题

07版:桂林故事

08版:时事

返回 2024年07月10日

百岁老人李之和:光荣在党五十年 曾带领大家开荒吃饱饭

桂林日报      2024年07月10日     

  李之和老人展示他的“光荣在党50年”纪念章。记者刘健 摄
□本报记者刘健 通讯员黎雯
  从兴安县兴安镇驱车出发,到李家凸村只需要十来分钟。虽然村子离县城不远,但却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村。才进村子,就能看见四周整齐的农田。眼下正是禾苗青翠的时候,一阵风吹来,连片的绿色波浪让人陶醉。
  李家凸村不大,全村仅有140多人。现在是一年中最炎热的时候,村民们要么三三两两在大树底下纳凉,要么在自家的小院里忙碌。听闻记者前来寻找百岁老人,村里人便带领记者来到李之和老人的家中。彼时,正逢政府工作人员给李之和老人送“光荣在党50年”纪念章,老人显得非常兴奋,滔滔不绝讲起了记忆中的故事。
  今年103岁的李之和老人,只读了两年半小学,但在当时,他的学历已经不算低了。“我入党已经五十年了,记得我入党那时候,很多字还不会写,也要请别人来教我。入党对我们这辈人来说,意义非常重大。因为我们相信,入了党就能为国家做事情了,那种高兴是世世代代当农民都体验不到的。”步入百岁,早已经习惯了处变不惊。但在谈到那段经历时,李之和老人脸上的得意神色还是非常明显。
  李之和老人告诉记者,他成了村里第二个党员以后,干事情的积极性空前高涨。“既然要当党员嘛,肯定要带头吃苦,带头做事。记得那时候要交粮食,都是我和另外一个党员推着板车走四五里路去送的。”
  除了带头吃苦之外,李之和老人还在村里当了20多年小队长。在那个困难时期,最让他自豪的事情就是带领村民开荒、种田,让大家吃饱了饭。“我记得土改前,我们村只有40多个人,劳动力只有十多个。田也是最差的,一亩田一年下来只能产200多斤谷子,可以说那时候大人小孩子都吃不饱。”
  “后来我带着村里全部的十多个劳动力去开荒,那时候是真的苦,早晨就出门了,一直在地里劳动。算下来,我们为村子开出了20多亩田,现在村里都还在用这些田。我还干了一件事,之前村里的田产量太低,是因为田底下的淤泥太厚。我还是带领那些劳动力,改造我们的农田。结果我们挖开农田才发现,下面有齐大腿深的淤泥,我们就不分日夜把淤泥往外运。改造后的农田,谷子产量从200多斤一亩提高了好几倍。”李之和老人说,得益于国家的好政策,加上那时候农民的苦干精神,村里人很快就实现了吃饱饭。
  现在的李家凸村已经有140多人,新砖房、小汽车也成了家家户户的标配。“现在日子过得好是不用说的了。最让我高兴的,还是我们村现在党员人数多,这才应该是我们村的传统。一直以来,村子只要搞活动,开党员大会,我都还会去参加的。有时候给大家讲讲以前的事情,让大家不要忘记好日子是怎么来的。”李之和老人说。
  现在,每天早晨或者下午,天气稍凉爽一些的时候,李之和老人还喜欢到村子里走一走,数一数以前哪里是老房子,讲一讲哪块田经过他们改良。诚然,对李之和老人来说,这样的趣味何其“高雅”。
  “我爸爸80多岁的时候还能犁田,现在我们出去干活,他也是自己煮饭。家里的家电和燃气他都会用。”李之和老人的小儿子李光辉说,“我十多岁的时候母亲就去世了,是我爸爸照顾着我们五兄妹,所以这十几年,我们一直不让他做事,慢慢他也习惯了。老人前半辈子把苦都吃完了,我们很高兴能看到他悠闲下来,享受现在的好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