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A-
微信 朋友圈 微博 QQ空间

01版:头版

02版:要闻

03版:综合新闻

04版:社会生活

05版:县区新闻

06版:专题

07版:桂林故事

08版:时事

返回 2024年07月10日

生态文明教育从娃娃抓起

桂林日报      2024年07月10日     

  桥头小学学生在“萃取天然植物颜料”的美术实验课上探索植物色彩的奥秘。(受访单位供图)

  2023年12月9日,桥头小学师生家长一起走进桂林园林植物园,开展“给小树刷白漆”环保实践和研学活动。(受访单位供图)

  2023年12月13日,桥头小学和阳朔县白沙镇中心校开展了“植物知识进校园”同步课堂专题学习活动。图为老师与白沙镇中心校学生互动。   (受访单位供图)
□本报记者 黄敏
  “看!它们比昨天又长大了一点,跟拳头差不多大了!”近日,秀峰区桥头小学校园一角种植的百香果进入了膨果期,孩子们纷纷利用课间时间来到树架下“跟踪”成熟进度。
  桥头小学坐落于美丽的桃花江畔,校园总绿化率达50%以上,校内植物有30多种。早在2006年,该校就被评为桂林市“绿色学校”;2014年被评为广西壮族自治区“绿色学校”;2016年又荣获“国际生态学校”绿旗。
  近年来,随着对绿色学校内涵的不断深入了解,该校确定了“为孩子的绿色人生奠基”的办学理念,从“绿色校园环境建设”到“绿色人文环境氛围营造”,再到绿色教学、绿色德育、绿色活动等方面的大力探索,形成了多角度、全方位的生态文明教育体系,通过观感、听感、触感、嗅感联动的沉浸式教育体验,引导学生从小做生态文明建设的践行者。

  学科教学渗透环境教育,在教学中培养环保意识
  “老师,传统扎染只有靛蓝一种颜色,那些色彩斑斓的衣服颜色是怎么来的?”“世界上的植物种类那么多,哪些植物含有色素啊?”“从植物中怎么提取色素?怎么上色?”在一次课间交流中,桥头小学副校长、美术老师谢一丹发现三年级的学生对于色彩非常感兴趣,于是打算开展一节“萃取天然植物颜料”的美术实验课。
  在上课之前,老师布置学生们提前查阅有关植物染的历史、了解植物染的发展历程,同时让他们利用课余时间在自然中收集植物的根、茎、叶、花、果实,准备好容器、过滤纱布、用于捣锤的擀面棍等实验工具。课堂上,老师指导学生小组合作,将采摘来的植物叶片、花瓣放在碗里用擀面棍不断捣碎、研磨,当叶片、花瓣被彻底捣碎成糊状,孩子们又通过颜料过滤、提纯工作解开植物色彩的神秘面纱……“砰砰砰”的捣锤声和孩子们好奇发问、惊喜感叹的声音在课堂上此起彼伏。
  谢一丹告诉记者,她在设计“萃取天然植物颜料”实验课时注重将“生物多样性与环境保护”的理念贯穿其中,希望学生们通过合作互助和交流分享,不仅了解到植物染的科学知识,也在动手实验中感知大自然的神奇。
  在桥头小学,类似的课堂教学还有很多。“我们把课堂教学作为对学生进行生态教育的主阵地,强调课堂教学应建立在学生终身学习能力、学习兴趣方法、合作互助精神的培育以及让学生参与到教学工作中来的基础上,既教给学生生活和进一步学习必需的知识和技能,又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和意识,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和自主性、积极性。”谢一丹介绍说。
  不仅如此,该校还制定了学科教学渗透环境教育的制度,把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爱护美好自然的情感作为新课程的目标要求,把环境教育渗透作为教学常规项进行检查。“我们也创造性地把生态环保教育与音乐教育、桂林地方曲艺学习结合起来,老师带领学生用桂林地方曲艺中的桂林渔鼓、桂林彩调等形式学习生态环保知识,让活动更有趣。活动获得了很好的社会效应,节目多次在桂林市的大型文艺演出中表演。”

  生态教育突破学校围墙,与社会家庭融为一体
  桥头小学在生态教育中力求突破学校的围墙,与社会家庭融为一体,强调开放、整合。
  为了拓宽生态教育的渠道,桥头小学与桂林园林植物园共建“绿色教育实践基地”,与芦笛景区共建“环境保护教育基地”,与桂林博物馆共建“德育基地”,与肖家村铭凤源敬老院共建“社会实践基地”,与甲山农庄共建“绿色教育劳动基地”等。
  “这些校外教育实践基地的建立,充分挖掘了富有地方特色的校外绿色教育资源,使我校的绿色教育阵地拓展到各个方面、各个领域,进一步丰富了绿色教育的内容和形式,深受孩子和家长们的欢迎。”谢一丹表示。
  为了体现绿色教育“尊重个性,培养能力”的理念,桥头小学积极开展绿色社团活动,种植班、变废为宝制作班、环保服饰制作班等社团多达10个,社团不定期前往各个教育实践基地开展相关活动。
  “我和妈妈一起去过园林植物园给梅花施肥!”“我也去过!我给小树刷白漆!”“那里有我种的一棵树!现在长得可高了。我和爸爸妈妈经常去看它。”“我们去给桃花江‘洗脸’,就是把江边的垃圾、树叶清理干净。”“我们每个季度都去给社区的爷爷奶奶叔叔阿姨们讲解垃圾分类知识。”谈起学校组织的校外活动,学生们争先恐后地向记者“炫耀”。
  记者了解到,近年来桥头小学不仅致力于培养本校师生的生态文明意识和行为,也积极通过“1+N”专递课堂,利用“互联网+互动直播”的技术手段,让“绿色教育”覆盖更广泛的学生群体。
  2022年6月28日,该校学生和四川省大凉山的同学们同上一节线上生态教育课,突破地域限制,一起朗诵诗歌、一起表演民族非遗舞蹈、一起缅怀为国奉献的先驱、一起歌颂家乡的日新月异、一起分享自己的梦想。
  2023年12月13日,该校学生和阳朔县白沙镇中心校的同学们一起聆听桂林园林植物园专家唐志洁的授课,通过图文、视频结合的形式了解桂花、银杏、枫香、乌桕等城镇常见的园林绿化植物,利用同步课堂技术一起互动、一起学习、一起交流。
  2024年3月29日,该校学生和柳州市三江林溪镇中学开展了“初小衔接”同步课堂“非遗”教学交流活动,来自两所学校的美术、音乐、英语老师分别呈现了三节不同主题的课程,让学生们感受到了不同地区文化的魅力,拉近了两地学生的距离。
  “利用现代数字技术赋能课堂,将生态环保知识进行更好的宣传,不仅能够让乡镇学校的孩子们通过同步课堂增长见识,也能让所有孩子感受到互动课堂的乐趣和氛围。”谢一丹告诉记者。
  如今,生态教育已经成为桥头小学富有特色的教育亮点,并在学校的每一个细微处散发开来。谢一丹表示:“我们有一句口号叫‘绿色生态发展,建设美丽中国,做最美桥头人’。今后,我们将一如既往,继续努力通过营造生态校园,开展绿色活动,使全校师生员工树立绿色理念,提高生态教育水平,积极参与面向社会的环境宣传教育活动,继续努力打造一所文明和谐、清新宜人、绿意融融的‘生态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