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A-
微信 朋友圈 微博 QQ空间

01版:头版

02版:综合新闻

03版:社会生活

04版:综合新闻

05版:综合新闻

06版:专版

07版:时事

08版:桂林故事

返回 2024年06月26日

桂林
黄埔军校策源地

桂林日报      2024年06月26日     

  孙中山北伐期间登叠彩山。(胡坚 翻拍)
  □胡坚
  桂林与黄埔军校有着极深的渊源。1921年12月,孙中山在桂林王城设立北伐大本营。其间,与共产国际代表马林三次会见,马林提出的建立革命军官学校等3项建议和苏俄十月革命经验,对孙中山新思想、新方略的酝酿形成,为创办黄埔军校提供了极其重要而行之有效的决策参考,桂林成为创办黄埔军校的重要策源地。

  孙中山与北伐大本营
  1919年,孙中山派陈炯明率粤军第二次讨伐桂系军阀陆荣廷,迫使其宣布下野,逃离广西,统一了两广。随着广西局势的基本平定,孙中山出于统一国家、打倒北洋军阀以及迫切需要国际上承认南方政府等方面的考虑,提出了北伐议案,经国会非常会议讨论通过。按照北伐“自桂出发,取道长岳,会师武汉,直抵燕”和志在“统一中国,造成完全独立之新中国”的战略部署,决定在桂林建立北伐大本营。
  1921年10月15日,孙中山乘“宝璧”号军舰离开广州,出巡广西。11月15日,因河道水浅,孙中山从梧州乘电船、后又改乘帆船北上桂林。11月27日,到达桂林平乐,受到当地军民的热烈欢迎。红地白字横额旗在岸边迎风飘扬,礼炮轰鸣,军乐齐奏,军仪庄严肃穆,队伍士气高昂,精神抖擞,“先生异常欣悦”。
  上岸后孙中山即应邀到商会进行演讲。11月29日,孙中山沿江到达桂林阳朔,阳朔知事率各团体代表热烈欢迎,孙中山在欢迎大会上作了《在广西阳朔人民欢迎会上的演说》。12月2日,孙中山在抵达离桂林四十里外的市郊良丰,驻节岑氏大花园。次日,孙中山在欢迎大会上发表演说。12月4日,孙中山由市郊柘木圩上岸经将军桥入城。十里长街挤满了数万人的欢迎队伍,各界代表在将军桥头的彩棚内迎接。从南门沿街一直到大总统行辕内,张灯结彩,整条大街几里长,上面搭起了彩色的布蓬,地面铺满了松针,群众沿路夹道欢呼,欢声雷动。据当年大本营参军处书记官回忆:桂林市民举行了隆重的迎接仪式,从港口一直到先生下榻的桂王宫,场面十分盛大,处处架设了凉亭,且用华丽的布幕遮挡,场面庄严肃穆,欢迎群众真是人山人海。对此,上海《申报》等各大报纸均有报道。据《大公报》描述当时的盛况:迎接的人们络绎不绝地挤满了道路,城市中的男男女女都在欢声雀跃,荷花和竹林因而更显生辉,向日葵与辰山的景色也因此愈发绚丽夺目,这等繁盛的景象自桂林有史以来应该尚属首次。
  孙中山入驻桂林王城行辕后,在此设立北伐总部,以陆海军大元帅名义指挥西南各路统兵长官,故总部又被称为大本营。下设幕僚、兵站、军务、军法、参军、政务、建设、度支、宣传等九个部门以及一个军事委员会,负责处理具体事务。在大元帅或各总长、文官长的领导下工作。由粤、赣、滇、黔各军组成的北伐军四万余人会师桂林。
  在桂林期间,孙中山组织开展了大量的宣传革命主张、发动民众、组织策划、集聚军事力量和军事行动等方面的工作。
  广泛宣传北伐的意义。1921年12月3日,在距桂林四十里的良丰岑氏大花园里,孙中山发表演说,阐述兴师北伐的缘由和意义,说明敌人势弱、士气高昂、资源充足、各方支持、天时地利、政治需要、军事优势、历史使命等八条理由,表示“北伐决不延滞”。
  1921年12月9日,孙中山在桂林学界欢迎会上发表了具有深远影响的《知难行易》演讲,明确表示此行的目的是参与北伐,消除政治上的障碍,实现中国统一。号召大家担负起“拨乱反治”的责任。据亲历者时任广西省立第三中学校长、同盟会员李任仁回忆:12月9日,我在原谘议局礼堂主持了一场教育界的欢迎大会,现场参会者数以百计。我致欢迎词,随后邀请中山先生发表讲话。他的演讲主题是“知难行易”,将过去常说的“知之非艰,行之维艰”转化为“知之维艰,行之非艰”的道理,引起了听众的深刻共鸣和感动。
  孙中山的演讲,宣传了革命思想,表明了北伐的目的和实现国家统一的决心,鼓舞了士气,振奋了人心,桂林城一时万众欢腾,形成了极为浓厚的革命氛围和昂扬斗志。
  加强政治思想教育、整编军队和开展军事行动。孙中山重视北伐部队的政治思想工作,亲自向驻桂滇、粤、赣三军官佐作题为《军人精神教育》的讲演,强调北伐部队务必跨越长江,直指北京,实现“统一中国,打造完全独立的新国家”的目标,明确指出只有通过北伐,才能实现中国的统一。孙中山建立了一整套相对完善的组织机构和指挥体系,统一指挥作战行动,积极开展军事训练,提高部队的战斗素质和组织能力。孙中山委派李烈钧负责军队整编工作,将参加北伐的部队分为七个军,分头展开北伐行动。李烈钧率领滇军、黔军和赣军组成一路,向赣南和鄂东进发。许崇智率领本部的粤军作为第二支部队,与湘军联手进攻武汉。北伐先锋部队于2月12日进入湘境。
  发表宣言。孙中山于1922年3月11日发表宣言,其主要内容:一是政府有为国家讨伐逆贼的权力和责任,北伐必须抓紧采取行动。二是奉、直两系须服从政府号令,不得顾念私利专权霸利。三是希望奉、直两系成为各省废除军阀盘踞地盘的示范。四是旧国会应设法解决中国纷乱之政局,使中国成为永久宪法意义上的国家政府。五是表明对盟友和敌人的两种态度,凡是以国家为重、出于公心的都是朋友,一心谋取私利、不顾人民利益的都是人民的敌人。
  提出发展广西,促进桂林经济发展的战略规划。孙中山在一系列讲话中,多次强调将开发广西作为广西地区的“善后措施”,以此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推动广西经济持续增长。针对当时桂林市面上出现的纸钞、各色各样的银市和铜市等货币紊乱、比值不一引发民怨不断的局面,当即决定着手进行货币改革,稳定经济和市场。结合桂林经济和教育发展情况,给予了一系列具体指导和规划。
  如在阳朔,孙中山看到“群山环抱,土地肥沃”的景象后,激动地向民众提出了开发阳朔资源的建议:利用当地的石灰岩可以烧制成石灰,生产水门汀,既可用于农业肥料,又可作为工业原料;他建议民众积极从事矿业、造林和果树种植,以振兴各类实业,以此推动当地经济的发展和繁荣。在探讨修建道路和促进交通发展问题时,孙中山将广西与其他省份做了比较,指出中国最富裕的省份包括广东、浙江、四川、湖南等省份,这些省份拥有大海或者江河交通等区域上的优势和便利,因其地理位置、资源丰富度以及交通便利性而在经济发展方面强于其他省份,物产能运得出去,财富就能吸纳进来。而广西虽然资源比别的省丰富,却因为没有交通方面的便利,成为全国最穷的省。他打了一个形象的比喻,广西的贫穷,就好比一个人有一只装满了金银财宝的铁箱,因为钥匙掉了,东西没办法取出来,导致无法维持生计,甚至被迫沦为街头乞讨,认为“道路是开启财富之门的关键”。
  抵达桂林城后,孙中山结合当地现状,提出了改善桂林的多项计划,包括兴办学校、整治河道、修筑道路、促进农工商业等。在探讨桂林优美风景的同时,指出了城市交通方面存在的问题,认为桂林的街道太窄,导致车辆难以通过,影响了桂林的交通流畅和城市形象。因此,改善交通状况成为提升桂林城市形象和发展的重要一环。如果桂林能像广州一样建设起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将会对桂林的发展起到重要作用,同时也有助于提升桂林美丽的城市形象。孙中山认为要振兴桂林,首先要普及教育,大办教育,可以从桂林城开始,再推广到各县各乡。强调尤其要重视少年儿童的教育,可以先办幼稚园、小学,再办中学,才能有办大学的条件,要让没有钱的穷苦孩子上得起学。孙中山在演说中说道:我向诸位提出的建议,首要是普及教育,其次是修筑道路。这两项工作是我期望大家去实施的,如果诸位能够完成这两项任务,将会是一件功德无量的事。

  革命黄埔 源起桂林
  孙中山与马林的三次会见,是孙中山在桂林北伐大本营期间发生的一次重大历史事件。
  1917年俄国爆发十月革命,建立了苏维埃政权。1919年7月,苏俄政府发表《致中国国民及南北政府宣言》,宣布废除沙俄政府与中国签订的一切不平等条约和享有的一切特权。1920年7月,共产国际举行第二次代表大会,会议通过了列宁起草的《民族和殖民地问题提纲》,号召大力支援被压迫民族的解放运动。1920年10月,苏俄政府写信给孙中山,建议恢复中俄商业关系,并对孙中山表示敬意。孙中山对苏俄革命表示了极大的兴趣和热情,从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中看到了中国革命的希望。孙中山与列宁有过思想上的交流,1921年孙中山曾发表一篇题为《民主主义革命与社会主义革命》文章,列宁据此写了一篇《中国民主主义和民粹主义》的评论,同时发表在俄国布尔什维克机关报《涅瓦明星》上,列宁称赞孙中山是革命的民主主义者,给予孙中山极大的鼓励。孙中山对苏俄政府主动废除不平等条约、把中国当朋友内心充满感动。
  1921年6月3日,马林受共产国际和列宁的委派,离开俄罗斯到达上海,化名安得烈森。1921年7月23日,马林出席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此后,奔走于国共两党领导层,广泛宣传共产国际关于在中国建立民主联合战线的主张。12月10日,由上海启程途经武汉、长沙,到达桂林。
  1921年12月23日至1922年1月1日,马林与孙中山在桂林北伐大本营秘密会见三次,孙中山诚挚地接待了他。会见中,马林介绍了苏俄十月革命的实践和经验等。孙中山则向马林阐述了国民党的策略、发展历程、袁世凯时代海外活动、与太平洋地区华侨的联系以及华侨对民国的支持。双方还深入探讨了群众运动和在工人中展开宣传的工作问题。马林随后提出了三点建议:1.改组国民党,与社会各阶层,尤其与农民、劳工大众联合;2.创办军官学校,建立革命军的基础;3.谋求中国国民党和中国共产党的合作。孙中山对此积极回应,表示愿意派遣代表团前往莫斯科考察,并对马林的提议表示支持。马林还应孙中山之邀,为桂林的北伐军官作了关于俄国革命的演讲。
  1922年7月11日,马林在给共产国际执行局的报告中提及:我与张太雷同志同行,我们在湖南进行内陆旅行,拜访孙逸仙,他的部队当时驻扎在桂林。我在那里作为孙逸仙的客人停留了九天,随后前往广州。
  北伐大本营期间,因陈炯明异动等突发状况和北伐计划严重受阻,使孙中山抛弃了利用旧军阀矛盾来实现政治主张的幻想,深刻认识到建立一支真正革命军队的重要性。孙中山与马林的会见,使孙中山将视线转向苏俄十月革命和中国共产党。苏联红军严密的组织结构、严明的组织纪律、顽强的战斗作风、坚定的信念和大无畏精神,尤其是苏联军队采取的政治工作和思想教育都给孙中山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孙中山赞扬苏俄军人人人皆有主义,有明确的革命理想和目标,号召军官们向他们学习,下定决心,为革命事业奋斗。对苏联红军政治教育的学习和借鉴,也为黄埔军校创办后的办学理念和教学思想提供了极其重要的参考。
  在共产国际代表马林的建议和中国共产党的全力支持下,历经种种磨难,克服艰难险阻,孙中山终于在1924年创办了黄埔军校,以革命精神培育出了一大批军事骨干和政工人才,改变了北伐的历史进程,对中国近现代史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中国共产党的支持与国共合作
  为了促成孙中山与马林的会见,中国共产党给予了大力支持。1921年6月,马林抵达上海后,立即与两党的高层密切交往,交换思想,了解中国的革命局势和两党动态。据马林所述,他通过国民党人士张继的引荐,受到国民党的邀请而得以见到孙中山。经陈独秀批准,中共派遣张太雷作为向导和翻译,全程陪同马林从上海至桂林,确保会见顺利进行。会见前后,张太雷还陪同马林访问武汉、长沙、广州、汕头等地,与各界代表交流,了解社会状况和工农的困苦。这些行动为马林为中国的朋友们提供策略建议提供了关键帮助。张太雷还曾与孙中山单独讨论中国青年问题。
  按照桂林会见达成的共识,1923年8月,孙中山组织了“孙逸仙博士代表团”前往苏联进行实地考察,张太雷作为代表团成员之一全程参与了这次考察。代表团在苏联访问了各种军事设施和学院,包括陆军学院、军事化学学院、高级射击学院、海军学院、海军工程学院以及海军大学等。在此期间,代表团还多次与苏联政府和布尔什维克党领导人会谈,讨论如何推进中国的革命军事斗争,派遣顾问按照红军模式训练中国军队,以及安排中国同志赴苏学习军事知识等事项。
  1923年6月,一大批共产党人的加入,为国民革命增添了大量新鲜血液,迅速打开了国共合作新局面,革命势力得以蓬勃发展,爆发出极大生机。同时,也为黄埔军校的创办奠定了坚实的组织基础和人才储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