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A-
微信 朋友圈 微博 QQ空间

01版:头版

02版:综合新闻

03版:社会生活

04版:综合新闻

05版:综合新闻

06版:专版

07版:时事

08版:桂林故事

返回 2024年06月26日

一位高校教师与一个山村的“稻香梦”

桂林日报      2024年06月26日     

  彭骞(左一)和青鸟村党总支部书记黎继枝一起,给生态大米装袋,销往全国各地。   记者秦丽云 摄

  近年来,道山村一“稻”成名,不仅美了面子,也发展了产业。   (福利镇人民政府供图)
□本报记者秦丽云 通讯员李晓
  仲夏时节,万物蓬勃。在阳朔县福利镇青鸟村委道山村,100多亩新插的水稻正在群山的环抱中,自由地生长。
  这些水稻,外表看起来极为普通,当地村民却深知它们的特别:采用古法自留种播种、育秧,全程不用任何农药与化肥,保留着稻谷原始的生态与纯净。
  带领村民们走向古法种稻之路的,是来自桂林旅游学院的教师彭骞。
  一教师、一村庄、一古法,3年多来,这三个独立的“一”,在乡村振兴的征途上,拧成了“一”股绳,开启了一个“稻香村”的蝶变之旅。

  受邀“上阵”
  高校老师与小山村结缘

  6月初的一天,记者来到福利镇道山村。进入村庄,映入眼帘的是一大片开阔的等待插秧的水田。几块秧田内,秧苗青青。
  一个穿着灰色衬衫的年轻男子正扛着锄头在田埂上忙碌,他一会儿查看秧苗长势,一会儿用锄头疏通水渠。
  “这位就是彭老师,我们道山村的古法种稻就是在他的带领下搞的。”青鸟村党总支部书记黎继枝一边说着,一边跟彭骞打招呼。
  “85后”彭骞,瘦高个子,看起来斯文,让人很难一下子将他与种稻联系起来。
  “别看彭老师不像种田的,他可是我们全村人请来的种田高手。”黎继枝笑着讲述了请彭老师“出山”的来龙去脉。
  2020年,青鸟村“两委”干部和道山村的村民们集思广益,谋划如何发展村集体经济项目。经过集体商议后,他们决定根据全村水田集中的优势,搞生态水稻规模化种植。这件事,还得到了福利镇党委、政府的关注和支持。最终,全村人计划尝试通过“种享”方式种植稻田。但经过一轮中稻种植尝试后,因苦于没有技术人才,效果甚微,全村人只能干着急。
  福利镇政府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2020年底,得知道山村村民的发展想法之后,该镇党委、政府通过正在实施的招才引智计划,联合当地企业引进桂林农道旅游开发有限责任公司专业管理团队,吸纳团队负责人彭骞为道山村“新村民”。政府与企业当“中介”,黎继枝认识了彭骞。
  接上头后,彭骞也来到道山村,向村民做自我介绍。研究生毕业后就职于桂林旅游学院的彭骞,于2015年10月受组织委派到资源县梅溪镇胡家田村做精准识别工作队员。此后,他又受组织委托到资源县河口瑶族乡葱坪村任驻村第一书记。驻村期间,他一直思考绿色发展之路,带领村民种植生态䅟子,养生态五黑鸡,通过发展当地特色产业,帮助当时的边远深度贫困村一年脱贫90多户,创造了受当地干部群众赞誉的“脱贫神话”。驻村工作结束后,彭骞又和学校一群志同道合的师生组团,利用业余时间做了一些与乡村产业振兴有关的项目,其中就包括生态水稻种植。
  又经过几番商议,2021年初彭骞和他的团队以技术指导的身份,以示范一年为期,加入道山村生态水稻种植产业项目。

  古法种稻
  小山村因“稻”成名

  生态种稻,究竟该怎么种?
  对于这个问题,彭骞早就心里有底。他说,生态种稻,就是不允许使用任何农药、化肥、除草剂、转基因,包括生物农药,而是采用绿肥跟植物堆肥。总而言之,就是通过“自然农法,敬天爱人”的方式种植水稻。
  “彭老师就是教书的,怎么会种田?他就算会种,但是能种好吗?”“现在谁家种田不喷洒农药?不喷洒农药能丰收?”……黎继枝回忆说,2021年年初彭老师来到道山村,并向村民们介绍了他想推广的古法生态种稻时,几乎受到了全村人的质疑。
  “你们给我时间,我给你们答案。”彭骞没有解释太多,只是坚定地说出这句话。
  2021年初秋,看着禾叶萎黄的水稻,全村人几乎每天都在叹气。“那段时间,村里人恨不得天天提醒彭老师,一定要及时喷洒药,管管禾苗了。”黎继枝说,作为村干部,他也是看在眼里急在心里。
  没想到,等到2021年9月,全村人却见证了一个“奇迹”:那些看起来不怎么样的稻穗上,却结着颗粒饱满的谷子。虽然当年亩产只有300多斤,但是全村人吃了生态稻谷后,没一个人说不好的。有的村民甚至后来只吃这种生态稻米,对于喷洒农药种植出的稻米已“看不上眼”。
  更让村民们惊奇的是,彭骞和他的团队建立了广泛的销售渠道,把古法稻米卖到了北上广深等大城市,而且价格非常“美丽”——15元/斤。至此,全村人对这个大学来的彭老师,佩服得五体投地。
  2021年年底,完成第一年的示范后,全村人都“不给”彭老师走了。
  “没有彭老师和他的团队的帮助,我们村不可能做好生态古法种稻这件大事。”黎继枝说,2021年年底,全村人通过召开村民大会,请求彭骞和他的团队继续留下来。
  看着乡亲们的深情厚谊,彭骞和他的团队选择留下。
  2022年,在前一年耕作的基础上,道山村的近百亩古法种植稻又有了新飞跃——平均亩产量达600斤,出米率64%。按照15元/斤的销售价,亩产值稳超4000元。而以往,村民们即使在丰产的年头水稻亩产值都不会超1500元。
  在古法种稻的探索阶段,彭骞又带领村民们做了另一个大胆的尝试——搞“道山论稻”农耕文化节。同时,该村以百亩自然古法稻田为中心,组织驻村工作队员、党员志愿者、村民代表等发展农耕文化研学、乡村观光游经济,开发伴手礼等土特产品,让大家从知道“农耕”到了解“农耕”,扩大“道山论稻”知名度,形成多种产业收益的互补。2023年,单是道山村的古法种稻产业,就为村集体经济增收4.5万元。
  如今,“道山论稻”农耕文化节已连续举办3届,每年都吸引了数千市民和游客前来体验和观光。他们被古法种稻深深吸引,对生态稻米赞誉有加。道山村,由此以“稻”成名。

  一村一梦
  古法“种”出无限可能

  不久前,道山村的村民,再次合力种下了100多亩的水稻,也种下了今年的新希望。
  其实,一“稻”成名,带给道山村的,不仅是特色产业的蓬勃发展,还有很多。
  6月24日,再次漫步在道山村,记者满眼所见皆是充满田园诗意的风景。一条稻香田园观景步道、一条诗画环山路,将村庄与农田串联在一起;整洁的黄墙民居和村前的百亩稻田相映生辉,勾勒出美丽乡村的斑斓画卷。
  “古法种稻项目开展后,我们村更美了。”黎继枝说,在上级党委政府的支持下,道山村先后投入1200余万元实施美丽乡村、精品示范型村庄项目,完成村屯绿化、路面硬化、田园观光步道建设等项目。崭新的红色讲堂、农耕书院、村史馆,更是成为展现道山村、宣介道山村的全新载体。
  让道山村委主任黎明发感触最深的,不仅仅是生活环境的美化。“几年前,村里面的年轻人都跑出去打工了。现在,不少年轻人陆续回来了。”黎明发说,这两年来,在彭老师的带领下,村民对村中的闲置房屋、土地进行整合开发,为道山栽下“梧桐树”,吸引了众多市民和游客前来休闲、观光和研学。此外,该村加强“村企校”三方合作,扩大人才“交流圈”,桂林旅游学院乡村振兴协会实践基地、国际家庭交流基地等相继在道山村挂牌,并以该村为研讨背景,为探索乡村发展路径汇聚智慧力量。仅是2023年,该村就接待了100多批次县内外乡村振兴调研团队前来考察调研。
  秉着“一个村庄,一个梦想”的初衷,近期,彭骞又在着手道山村的30年发展规划事宜。在规划中,更多的项目将因“稻”而落户道山村。
  望着眼前青青禾田,彭骞眼里闪着光。他说,用行动去端稳中国饭碗、践行食品安全,用行动守护青山绿水,全身心融入乡村发展,每个人都能成为乡村的一分子、乡村振兴的一分子。今年,他和他的团队将在福利镇的另一个村庄“复制”道山村的古法种稻产业。未来,更多的村庄将因生态种稻而“种”出一幅生态文明、和谐发展的乡村振兴美好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