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A-
微信 朋友圈 微博 QQ空间

01版:头版

02版:综合新闻

03版:社会生活

04版:综合新闻

05版:综合新闻

06版:专版

07版:时事

08版:桂林故事

返回 2024年06月26日

战场挥汗洒热血 归来耕耘传家风

——百岁老人罗安连的精彩人生

桂林日报      2024年06月26日     

  老人在家门口与记者一行挥手告别。 记者刘菁 摄

  从左往右:小儿子罗绍坤、罗安连老人、大儿子罗绍兴、四儿子罗绍吉。 记者刘菁 摄
□本报记者刘菁 通讯员杨玉军 周洁
  在荔浦东昌镇义敏村,有一位百岁老人罗安连,他经历了从战争到和平,从贫困到富足的人生,而今豁达开朗、热爱生活。
  从东昌镇上到老人的家,驱车只需10分钟。6月12日,当记者到达义敏村见到老人时,他正坐在家门口乘凉,穿堂而过的山风,足以吹走一身的疲惫。
  罗安连老人出生于1923年9月11日,他的父亲是一位赤脚医生,母亲是普通的农村妇女。在那个风雨飘摇、食不果腹的年代,读书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是一种奢望。罗安连家中有六个兄弟姐妹,只有二哥上过私塾,能读书写字,其他兄妹只能跟着父母一起从事农事劳作。因为少了一个人干活,老人家只好多做一些,帮着家里分担。但他并没有因此感到不公,反而为哥哥的成就感到骄傲。“他读书很能干,是师范生毕业的!”
  说到年轻时候的经历,老人印象最深刻的事情就是他曾随军赴湖北参加抗日战争,一去就是三年。他的工作是在战场上运送子弹,为前线战士提供支援。回忆起那段岁月,老人眼中闪烁着坚定的光芒。他说:“打仗哪有不怕的,但是总要有人去。”说着,老人就比划起枪有多长、子弹有多大一颗,战争时期的场景仿佛就在眼前。
  后来,老人回到了家乡。由于没有文化,他只能从事农业生产。这么多年,他种过红薯、芋头还有果树,由于老人十分勤劳肯干,经人介绍认识了妻子,婚后两人育有5个儿子、2个女儿,家中人丁兴旺。在“大包干”时期,因为为人老实肯干,老人还做过一段时间的生产大队长,但苦于没有文化,后来就再也做不了“领导”工作了。
  “我爸爸他很辛苦的,因为没有读过书,就一直靠着种地把我们拉扯大。”老人的小儿子罗绍坤说,因为父亲没有读过书,所以他鼓励他们多读书,但相比起读书,父亲更看重人的品行和道德。罗绍坤回忆,三哥有一次去放牛,因为贪玩,放的牛跑到邻居家的地里吃掉了别人的庄稼,父亲就拿着一根长长的鞭子追着哥哥打,一定要让哥哥向邻居赔礼道歉。
  都说孩子多的家庭很难一碗水端平,但老人却说:“他们对我都很好,我很知足。”这一点也得到了老人大儿子罗绍兴和四儿子罗绍吉的肯定。正是因为老人不偏不倚,一视同仁,兄弟之间情感深厚、非常和谐,他们一家也自然而然地成为街坊邻里羡慕的对象。
  如今,罗安连老人已经101岁高龄,享受着四世同堂的天伦之乐。在儿子们的轮流照料下,他身体康健、精神矍铄。聊天之余,老人还走进屋子里,拿出去年百岁生日时拍的全家福和记者分享,从老人带着笑意的眼神中,记者读懂了传承。
  “我爸爸平时不抽烟、不喝酒、不打牌,只会种地,没有什么特别的爱好。早些年他自己还种点果树,身体特别硬朗。”罗绍吉说,“他现在每天只吃两餐,早上喝粥或吃饭,晚上一定要吃蔬菜,不太喜欢吃肉。吃完饭后,他总是自己洗碗筷,非常讲卫生、爱干净。”
  “爷爷,我看您腿脚还十分灵活,您现在还每天出去散步吗?”记者问。
  “坐久了就出去走走,心里面就开心。”老人家慈祥地笑着说。
  罗安连老人的沧桑百年,是一幅既朴实又充满色彩的画卷。他用自己的坚韧和勇敢书写了壮丽的青年,用自己的勤劳和踏实谱写了质朴的中年,用自己的豁达和知足描绘了美好的晚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