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A-
微信 朋友圈 微博 QQ空间

01版:头版

02版:综合新闻

03版:县区新闻

04版:社会生活

05版:清廉桂林

06版:时事

07版:理论·时评

08版:走读桂林

返回 2024年05月28日

乡野美味木薯粑粑

桂林日报      2024年05月28日     

  蒸熟的木薯粑粑,模样朴素,味道却令人难忘。

  切黄糖,使其成为糖末。

  围桌包木薯粑粑。
□本报记者秦丽云 通讯员周俊远/文
记者秦丽云/摄

  初夏时节,荔浦市蒲芦瑶族乡的田野和山岭,到处一片葱茏。在坡地,一片片木薯园内,半米多高的木薯苗长得正好。对于当地的瑶族百姓来说,一道传统的乡野美食,就在木薯的生长过程中,逐渐变为现实。
  蒲芦瑶族乡,位于荔浦市西北面。在这里,生活着汉、壮、瑶、侗等6个民族,其中瑶族人口占总人口约41%,是荔浦市唯一的少数民族乡镇。该乡属亚热带湿润气候区,雨量充沛。长期以来,木薯都是当地农户种植的主要粮食作物之一。
  今年73岁的彭秀娟是蒲芦瑶族乡福文村六坳屯人,对木薯有着特殊的情感。她说,在过去艰苦的年月里,对于山多田少的蒲芦瑶胞来讲,人和家禽基本靠木薯做口粮。那时,怎样变着花样把木薯做成不同味道的食品,对很多家庭主妇而言,是一个很大的考验。不过,用木薯做粑粑,是不少主妇共同的选择。
  如今,生活条件好了,对于彭秀娟和更多老一辈而言,艰难岁月中用于果腹的木薯粑粑,变成了被赋予保健作用的粗粮美食。一个多月前,彭秀娟栽下了一批木薯。等到初冬时节,木薯采挖,全家人一年制作木薯粑粑的原材料,就此有了着落。
  5月23日,彭秀娟邀上几位老伙计,到家里一起制作木薯粑粑。
  新鲜采挖的木薯块根,需要经过清洗、晾晒、打粉、浸泡、再次晾晒等复杂工序,才能变成木薯粉。如今,虽然有了不少先进机器的加持,但是有些工序依然必不可少。其中必不可少的一道工序是去除木薯中含有的毒性。
  木薯中含有木薯配糖体,遇水在其特殊酶的作用下,水解出氢氰酸,所以生食或处理不当,吃后即可发生木薯中毒。彭秀娟说,木薯去毒方法有多种,当地人一般是在把木薯打粉后,把粉装入袋内置于流动的水中浸泡一周,毒性随流水去除,此后的木薯粉就可食用了。
  做木薯粑粑,先采摘柚子叶,是不少蒲芦瑶胞的习惯。农家的庭院旁,柚子树随处可见。手掌大小的柚子叶,不老不嫩,做木薯粑粑的垫子,正合适。此外,柚子叶本身具有解毒消肿的作用,还自带清香,可谓好处多多。
  制作木薯粑粑前,要先把木薯粉筛一遍,使其粉质更细腻。接着,在木薯粉中倒入烧开的黄糖水和一定比例的热开水,用筷子不停地翻动,搅拌均匀。在翻动的过程中,热水慢慢变冷,就用双手不停搅拌木薯粉。在搅拌、揉搓的过程中,洁白的木薯粉变成棕褐色,且越发变得粘黏,融为一团。最奇妙的是热水倒入粉中的时候,木薯粉中潜藏的特有清香被热水激发,四散弥漫。
  在揉搓木薯粉团的时候,彭秀娟的另一个伙计覃益荣则准备馅料。她带来了一个颇有些年头的木碾,用来碾碎新炒的花生和芝麻,再与黄糖碎末搅拌均匀。覃益荣说,当地瑶胞喜欢吃各种粑粑,而用木碾子碾花生、芝麻等制作馅料,是必不可少的工序之一。那个深色的木碾,是她奶奶传给她的,至今已逾百年。因经常使用,木碾依然色泽莹润,坚固耐用。
  馅料准备妥当,木薯粉团也揉搓完毕。在新房的前面,摆上一张桌子,几位瑶族妇女围桌站立,纷纷动手做木薯粑粑。捏一小团木薯粉团,揉搓一番后捏出一个窝状,把馅料放入其中,再封口,放到柚子叶上,一个木薯粑粑就做好了。
  待木薯粑粑放满蒸锅,红红的灶火早已迫不及待地发出威力。约20分钟后,掀开蒸笼盖,一个个棕褐色的木薯粑粑散发着柚子叶和木薯的清香,在缭绕蒸气中显出了它们朴素又可爱的模样。记者趁热拿出一个,轻轻掰开,花生、芝麻和黄糖交融的甜香,早已冲入口鼻,令人垂涎。咬一口,粑粑厚实有嚼劲,馅料香甜。
  据了解,木薯中含有蛋白质、脂肪、膳食纤维、碳水化合物、矿物质等,其具有补充营养、补充能量、促进消化、改善便秘、解毒消肿等功效。彭秀娟的媳妇冯金哲把刚出炉的木薯粑粑装上一碗,送给邻居的百岁老人赵凤莲品尝。老人尝了一口,连声说:“好吃,好吃!”老人的这几声称赞,引得众人都笑起来。一道充满乡野草木气息的美食,在大家的欢声笑语中,再次给人们留下一份难忘的回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