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A-
微信 朋友圈 微博 QQ空间

01版:头版

02版:专题

03版:综合新闻

04版:县区新闻

05版:关注

06版:时事·体育

07版:健康桂林

08版:桂林故事

返回 2024年05月24日

李宗仁故居:将士四海为家,故居只此一间

桂林日报      2024年05月24日     

  图①:李宗仁故居大门处

  图②:故居一处天井

  图③:院落一角

  图④:故居一角
□本报记者苏展 文/摄
  上一篇“老房子”,我们走进了位于桂林七星区穿山街道穿山村委江东村122号,当年中共桂林市城市工作委员会的旧址,这栋建筑的背后是当年以陈光同志为首的桂林地下党,坚持与国民党反动派斗争并迎接解放的一段历史。1949年11月22日下午2时,中国人民解放军进入桂林城,被国民党桂系统治20多年的桂林宣告解放,而此时,作为桂系首脑人物的李宗仁莫过于那最失意的人,他已于一周前离开桂林,转移到了香港。
  桂林与李宗仁的渊源不用多说,这位中国近代史上颇具争议的军政人物,如今在桂林还存有不少曾与之相关的“老房子”,或许我们能从一栋栋“老房子”背后挖掘和了解更立体的李宗仁。本期我们就从他最柔软的地方开始——李宗仁故居。

  “安乐第”
  在此前的“老房子”系列12中,我们有提到,1938年,唐现之筹办的广西省立桂林师范学校(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前身)在临桂两江开建,当时之所以选择在这里建校的一个主要原因是,当时已经是桂系首领的李宗仁的老家就在两江。
  在科举时代,广西有句谚语:“广西考桂林,桂林考两江。”意思是科举考试中,桂林实为全省第一;两江又为桂林第一,所以排除李宗仁的个人情感影响之外,将广西第一间中级师范建在这里也无可厚非。如今在两江镇,不仅保留着当年广西省立桂林师范学校的旧址,也保留着李宗仁的故居。
  两江文风极盛,用李宗仁自己的话说:“我乡一向就没有当兵吃粮的风气。在我本人以前,我乡未尝出过一个知名武将。”太平天国时代,洪杨攻打桂林不下,就曾屯兵两江,这里的居民许多都被“抓壮丁”,但最终大多都乘机逃亡,更无一人随洪杨远征以至建功发迹的。
  李家是世代耕读传家,推崇半耕半读,生活颇为优裕。而洪杨围攻桂林时,两江这一片许多人家都遭到了战火侵扰,周围的山野盗贼也乘虚而入,对普通人家进行勒索抢劫。李家故宅遭焚毁。
  大概到清代末年,李宗仁祖父李玉玺,在原址重建起一座仅有“一堂两厢房”的宅院。李玉玺为宅院起名“安乐第”,希望子孙后代从此“安居乐业”。

  离开故居,踏上征途
  李宗仁的童年记忆里,一家人的生活是十分拮据的,李宗仁7岁时,李家就已析产分居。李宗仁祖父有两子,即李宗仁的父亲和李宗仁的叔叔。李宗仁家分得“安乐第”后一进,前一进为其叔叔家所有。
  而李宗仁父母生有子女十一人,早夭三人,成长有五男三女,李宗仁实排老二。一房十口人得到生活费全靠二十亩田地,所有田地都由一家人自己耕种,因李宗仁父亲是个教书匠,鲜少下地,所以家里的一切劳动都由母亲承担,用李宗仁的话说:“食之者众,生之者寡,家庭经济总是入不敷出。每年都要借债,甚或卖去一两亩地。”
  吃饭都发愁,更不用说改善住房条件了。此时的“安乐第”亦谈不上“安乐”。
  转机到来发生在1907年冬,这一年,李宗仁在他人的建议下,参加广西陆军小学第二期的招生考试。虽然家道中落,但李家不曾废读,坚持让家里孩子上学读书。李宗仁6岁开始在父亲办的私塾读书,后到临桂县立两等小学。凭着私塾底子以及常年从事农活所练就的强健体魄,李宗仁在考试中被录在备取生中的第一名,取得入学资格。
  这年16岁的李宗仁得知被录取的消息时,喜出望外,认为自己“金榜题名”,感到压在自己肩膀上的扁担今后可以甩掉了,实有说不出的高兴。
  谁知事出意外,报到那天校方拒绝了李宗仁的报到,理由是他迟到了十分钟,报到时限已过。乡间青年,既无钟表,亦无时间观念,于是李宗仁便戏剧化地失去了这一次的入学资格。
  错失入学资格的李宗仁没有放弃,回家后又苦读了一年,于次年冬天再次报考陆军小学。这一次,他吸取了上次的教训,按时前往学校报到,顺利进入陆军小学第三期学习。
  广西陆军小学创办之初,经费十分充足,在这里上学的学员可以说是衣食无忧。“一日三餐,四菜一汤,冬季发大衣,每人每学期发两双皮鞋,衣食之外,每人每月尚有零用钱,成绩优秀者还有额外奖金。”考入陆军小学的李宗仁从此大部分时间都在学校度过。
  1911年,也就在李宗仁入读陆军小学的第三年,“安乐第”迎来了一位新人,经济压力好转的李家为李宗仁说了一门亲事。这一年假期,20岁的李宗仁回到“安乐第”与隔壁村同龄女子李四妹拜堂成亲。
  李宗仁对这次包办婚姻并不反感,因为李四妹本身贤惠能干,李宗仁也很听家里人的话。李四妹身为村姑,不识字,李宗仁在婚后教她读书写字,还给李四妹取了新名字——李秀文。
  此时的李宗仁已加入了中国同盟会,他的军事生涯也进入了快车道。1913年军校毕业后,李宗仁到南宁将校讲习所任教官。1916年,袁世凯倒行逆施,宣布复辟封建帝制,南方将领唐继尧、蔡锷、李烈钧等在云南宣布独立,组织护国军出兵讨袁。李宗仁作为新晋的军人,投护国军第6军任排长,参加战争,后又参加护法战争,由排长递升至营长。第6军改称为粤桂第1路边防军后,1921年6月升任统领。李宗仁的人生在一场一场战争中燃烧得更加热烈。

  从“一堂两厢房”到庄园般气派的深宅大院
  李宗仁在军中地位的不断提升,李家的经济状况也随之越来越好。李宗仁在外打仗的日子,李家的大小事务主要由其长兄李宗唐料理,1921年,李宗仁将所率军队更名,自称司令,而长兄李宗唐则开始着手扩建两江老宅,在“安乐第”旁边再修建一座“将军第”。“将军第”于1921年开始建造,于1923年竣工,也是由前后两进组成,采用了四开间形式。
  上文说过,李家是传统的文人世家,十分重视子孙后代的文化教育,1924年,李家再兴土木,依靠宅第建设一座学馆,学馆建成后,占地面积接近“安乐第”以及“将军第”的面积之和,1925年,学馆竣工时,李宗仁已受孙中山任命为广西督办,并统一广西。
  李宗仁事业一路直上,故居的扩建工程持续进行。广西统一后,汽车公路已由桂林修至李宗仁两江家门口。到李家拜访的宾客亲友络绎不绝,李家干脆请来工匠,一口气将宅第建成三进厅室,以便接待宾客。“三进”指的是房屋三间房构造,每间房用来招待不同的客人。客厅占地为2120平方米,占了整个李府一半的面积,可以想象当时的李府前来拜访的人之多。
  至1928年,李家宅第占地面积达5000多平方米,房间达上百间,曾经仅有“一堂两厢房”的“安乐第”至此形成了庄园般气派的深宅大院。大院中,从住宅、学馆、粮油仓、作坊、客房、庭院、防御体系、鱼塘,到猪圈牛栏,一应俱全,居者除了外出购物外,生活方面可足不出户。

  只此一间
  房子越建越大,但李宗仁回家的机会却越来越少。1925年,广西统一后,李宗仁的政务更是忙得不可开交,就在这一年,李宗仁父亲在上海病逝,不久后由亲友护送回桂林两江安葬,李宗仁因公务繁忙不能回乡亲自扶柩。次年春,李宗仁回乡探望母亲时,为父亲立了墓碑,便又往广东倡议北伐事宜去了。
  1939年秋,李宗仁担任抗日第五战区司令长官,当时正是台儿庄大捷后不久,因母亲年事高多病,李宗仁向蒋介石请假半个月,回乡探母。众所周知,台儿庄战役是李宗仁一生最得意一仗,用国民党“杂牌军”打败日军精锐,这是抗日战争爆发以来,正面战场的第一次胜利,严重打击了日本侵略者的嚣张气焰,更坚定了当时全国军民坚持抗战的信心,这一战,奠定了李宗仁抗日名将的地位。这一年,李宗仁回乡,可谓是荣归故里,受到家乡各界人士的热烈欢迎,在家的这些日子,他到两江乡亲邻里串门,做抗日演讲。
  1942年,李宗仁再次告假回乡探望病重母亲,谁知这一面便是与母亲的最后一面。治丧期间,故居大门上挂上了“当大事”横匾,院墙上贴着讣告及哀启,布着灵堂的三进客厅,炉香袅袅。灵堂中间挂着蒋介石的挽联:大地遍干戈正倚贤郎同扫荡,寸心怀饥溺遥瞻慈范更低徊。
  灵堂右侧排列着于右任、冯玉祥、白崇禧、李济深、蔡廷锴的挽联,显处还有李四光、徐悲鸿、程思远、田汉等学者名流的挽联、挽词——挂满了三进厅堂的壁上廊间。布作灵堂的三进大厅被挤得水泄不通,上至各级政府官员,下至方圆数十里百姓,凭吊者达上万人。三天家祭,开席近千,杀猪不计其数,祭奠用的白布达数百匹,花钱如流水。
  从小深受母亲勤俭秉性熏陶的李宗仁劝主办丧事的大哥李宗唐:“国难期间,一切从简为宜。”而李宗唐则回:“在家里我做主!”李宗仁不便再违逆兄长。
  治丧期间,用作丧吊场所的三进厅堂的屏风板壁,全都拆卸下来,三进厅堂连同廊道,顿成一体。李母灵堂设在第三进厅堂,二三进厅之间的廊道用作奏乐,鼓乐队、军乐队各站一边。出殡日,送葬队伍蜿蜒三里余,由三十二人抬着灵柩,在哀乐和鞭炮声中缓缓进行。李母的葬礼由省政府主席黄旭初主持,这是临桂境内空前绝后的丧葬盛况,也是故居中发生的最隆重事件。
  史料记载,李宗仁最后一次回故乡,是在1948年,任“副总统”之后不久。这时的民国政权已处于风雨飘摇之际。这次李宗仁从京城返回临桂两江,捐资修建了“培英小学”,也就是如今的临桂两江镇信果小学。
  李宗仁戎马一生,四海为家,住过数不清的房舍衡宇,而故居只此一间,这里始终是他最柔软的地方。历史对这位军政界传奇人物的评价褒贬不一,但无论是非功过,每当他回到故乡,走在熟悉的街道,踏进家门,脱下戎装那一刻,相信他与所有普通人一样,拥有着最单纯的快乐。
  李宗仁故居于1984年10月8日列为桂林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7年至1988年自治区人民政府两度拨款修缮。于1988年5月开放。20世纪90年代,桂林市专门建立李宗仁文物管理处,具体负责对故居保护、维修与管理。1996年,李宗仁故居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