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A-
微信 朋友圈 微博 QQ空间

01版:头版

02版:综合新闻

03版:综合新闻

04版:社会生活

05版:清廉桂林

06版:时事

07版:桂林故事

08版:专题

返回 2024年01月05日

齐白石有言:

自有心胸甲天下 老夫看熟桂林山!

桂林日报      2024年01月05日     

  图①:齐白石

  图②:齐白石 独秀峰图 1906

  图③:齐白石 阳羡垂钓 1931   (本文图片均由李树提供)
  □李树
  齐白石(1863-1957年),名璜,字濒生,号白石,湖南湘潭人,近现代中国绘画大师。齐白石与桂林有不解之缘,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七月,齐白石来到桂林,在桂林居住半年之久,游历山水,治印卖画写生。山水甲天下的桂林给齐白石留下终生难忘的记忆,在白石老人的山水画作上打下深深的烙印。

  齐白石的桂林记忆
  齐白石成名之后,对光绪年间的桂林之行记忆尤深。在其1940年所作《白石自状略》中提到:“甲辰,年四十四,侍湘绮师游南昌。”齐白石所称“湘绮师”是晚清文学家、翰林院检讨王湘绮,辛亥革命后任清史馆馆长。齐白石拜其为师,将所刻的印章拓本呈王湘绮评阅,并请作序。王湘绮所作序文称:“白石草衣,起于造士,画品琴德,俱入名域,尤精刀笔,非知交不妄应。”对弟子齐白石评价甚高。
  齐白石在“侍湘绮师游南昌”期间,广西提学使汪颂年邀请其到人间仙境游览作画。桂林奇山秀水,白石仰慕已久,喜出望外,欣然前往桂林,与汪颂年“偕游桂林看佳山水,小游阳朔,穿走诸洞”。
  《白石老人自述》则是齐白石20世纪30年代口述的个人生平,其中叙述了在桂林的经历:“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我四十三岁……七月中旬,汪颂年约我游桂林。颂年名诒书,长沙人,翰林出身,时任广西提学使。广西的山水,是天下著名的,我就欣然而往。进了广西境内,果然奇峰峻岭,目不暇接。”
  齐白石在桂林的生活还见之于《白石诗草》中的《忆桂林往事》诗。这些桂林诗的内容广泛,游山玩水,治印卖画,市井生活,满满的人间烟火。
  《忆桂林往事》诗写他在桂林以鬻画雕章为生,“余初客桂林……常用名印,每字三金。石广以寒尺为度,石大照加。石小二分。字如黍粒。每字十金”。可见齐白石治印刻章已名声在外,润格不菲惊人,生意相当不错。诗云:
  眼错隔雾尚雕镌,好事诸公肯出钱。
  死后问心何值得,寻常一字价三千。
  《忆桂林往事》诗写他初见桂林山水的印象。看到桂林石山如笋,方知“前代画寻常”。齐白石将现实中的桂林山水同前人的山水画比对,由此产生了对中国山水画的新的认识,桂林山水成为齐白石山水画的形象来源。诗云:
  石山如笋不成行,纵亚斜排乱夕阳。
  暗想我肠无此怪,更知前代画寻常。
  《忆桂林往事》诗写他喜欢桂林会仙楼的马肉米粉和鱼生粥,清代桂林最有名的米粉店是不是这家会仙楼?如今安在?宣传桂林米粉,可借此诗为广告。诗云:
  粉名马肉播天涯,粥号鱼生美且佳。
  世味饱尝思饮水,几曾经过会仙来。
  《忆桂林往事》诗写他在桂林除了游历名胜古迹外,就是写诗、作画、治印,还要接生意,忙得不可开交。诗云:
  麝煤鼠尾自支持,作画题诗处处随。
  梦到山灵仍识否,如今白尽鬓边丝。
  桂林城留给齐白石安逸宁静的美好印象,以至多年后他对桂林仍心存念想。在这些《忆桂林往事》诗中,将桂林的那种悠然自得、享受山水的生活描写得令人神往:
  消闲临水一杆丝,五美堂西碧柳垂。
  却被人呼垂钓者,从来无那羡鱼时。
  榕叶团团盖不如,桂林风物故乡无。
  不看山水全无事,日坐榕荫把酒壶。

  齐白石的《独秀峰图》
  齐白石说:“我在壮年时代游览过许多名胜,桂林一带山水,形势陡峭,我最喜欢。”齐白石离开桂林几十年后,回忆起在桂林的游历,感慨地说:“画山水,到了广西,才算开了眼界啦!”
  齐白石在桂林开了眼界,创作了不少山水画作品。他尤其爱画独秀峰,独秀孤峰耸立,高峻陡峭,气势巍然,有“南天一柱”之称。齐白石在桂林期间所画《独秀峰图》既有设色,又有水墨。现藏于中国美术馆的设色《独秀峰》是齐白石在桂林创作的作品。画面中,孤峰独立,平地拔起,笔法皴擦点染,自由潇洒,设色清新雅致。画面上独秀峰傲然耸立,山路崎岖掩隐,山顶一长杆挂灯直入天空。下有想象中的院落,院有宽大的围墙,墙内有杂树四株,中间房屋中有两层楼阁和廊坊,不似寻常人家。
  水墨《独秀峰图》则更为简洁,寥寥数笔,勾勒出独秀峰的形体,画中皴染较少,笔墨简逸。竖长幅的构图与大面积的空白更体现出独秀峰的秀美与高度。题跋不在大片留白处,而是藏在山体间,隐约可见“孟方五兄……弟璜字样”,题跋下钤一方红色印章。
  光绪三十二年初春,齐白石在桂林过了年,即将离开桂林,又画了一幅《独秀山图》,题诗一首:“笑看独秀如碑立,可惜周遭没字痕。只有晚风残照候,一竿灯火乱星辰。”这幅有题诗的《独秀山图》,以高远的仰望视角、皴笔交叠的浓墨,堆造出独秀山凹凸嶙峋,直插云霄的凛然气势。
  齐白石游历山河,一边创作,一边卖画,挣了钱回湘潭老家建新房住下。他将数年来游历中所见山水、所绘画稿整理重画,编入《借山图册》,其中有重画的《独秀山》图。《独秀山》的构图没有太大变化,在横涂竖抹中以浓墨渲染、烘托出山石的厚重质感。山峰两侧绘灰蓝交染的云海,更突显独秀山高耸入云,绝世尘寰。独秀峰景观对齐白石的山水画创作产生了深刻影响,孤峰独立或一山一水或一丘一壑的构图模式,从此成为齐白石山水画的典型符号。
  齐白石离开桂林多年后,依旧怀念桂林的生活。1927年,齐白石又创作了一幅《独秀山图》。此幅作品较桂林时创作的《独秀峰图》更加成熟,虽然造型与构图上没有太大的改变,但用笔与用墨却存在极大的差别。桂林创作的《独秀峰图》似乎是用毛笔的笔锋在勾勒,然后简单皴染,而后来的《独秀山图》则是用秃笔横涂竖抹,山体勾勒用浓墨中锋写出,山石的厚重感与质感跃然于纸上。山体以浓墨、淡墨染就,枯润、浓淡、干湿相互补充、相互渗透、取得相得益彰的艺术效果,可以看出齐白石画风的明显变化,并在其后的山水画中得以体现。

  齐白石的《桂林山图》
  齐白石对桂林石涛的山水画一见心折,曾多次临摹石涛山水,他临摹石涛画作不在于取法笔墨,而是学习独创求变,石涛画作的无法之法,乃石涛法,石涛之法亦为齐白石之法。齐白石题有诗作说石涛:“绝后空前释阿长,一生得力隐清湘。胸中山水甲天下,删去临摹手一双。”所谓“胸中山水甲天下”,是称赞石涛,也是在说他自己,齐白石学石涛是要“删去临摹手一双”,开创一条自己的山水画之道。
  20世纪20年代,齐白石北漂京城,北京的画师起初瞧不起齐白石,说他的山水画毫无师承,是“野狐禅”。齐白石不以为然,自云:“吾画不为宗派拘束,无心沽名,自娱而已。人欲骂之,我未听也。”齐白石在《阳朔山水》画中题道:“曾经阳朔好山无,峦倒峰斜势欲扶。一笑前朝诸巨手,平铺细抹死工夫。”意思是他画山水不承宗派而师造化,也不喜欢京师画匠们的“平铺细抹死工夫”。
  齐白石有诗云:“山外楼台云外峰,匠心千古此雷同。卅年删尽雷同法,赢得同侪骂此翁。”齐白石深知前人传统束缚之甚,他自出机杼,创造属于自己的山水面貌,凭的是胸中自有“甲天下”的桂林山水。
  齐白石的桂林山水画风格独特,因为有桂林山水的启示,他的山水画从造化中来,不死守传统而另辟蹊径。故宫博物院藏有齐白石1924年创作的《桂林山图》画作,画上题写诗一首:“逢人耻听说荆关,宗派夸能却汗颜。自有心胸甲天下,老夫看熟桂林山。”这首“看熟桂林山”的诗作曾在齐白石山水画作上题写过多次,口碑相传,广为人知。齐白石奇特的山水景观,是记忆中的桂林风景,画出的是自己胸中丘壑块垒。
  齐白石《桂林山图》所描绘群山有棱有角,桂林群山地貌景致诉诸笔下,整幅画面纯以水墨来描绘表现,以墨线勾勒山石外体轮廓、山脉起伏走向、坡岸、屋舍、船帆,山石的阴阳向背、坡岸高低复以墨色进行平涂处理,整幅画面显得非常静寂,颇有“山静似太古,日长如小年”诗意。
  《桂林山图》作于齐白石山水画鼎盛时期,在其同期山水画作中,《云山深涧》是齐白石创作的一幅宏大的山水画,整幅画面纯以水墨来描绘表现,堂堂巍峨气象,独步古今。将此画与《桂林山图》相比,其山石景色与《桂林山图》类似,其表现手法与《桂林山图》的笔墨风格一脉相承。画面上群山矗立层叠,山间云雾环绕,飞瀑如匹练由山头倾泻而下。屋舍坐落高山脚下,藏于山崖间,密林环列屋舍四周或山崖处。整幅画上下左右几乎没留下空间,营造出巍峨静穆的气象。

  齐白石的桂林写生画稿
  齐白石在桂林期间游历山水,写生作画。其中有一幅阳朔写生画稿,画的是漓江边悬崖下的景象。山崖下停泊着数只漓江特有的八杆船,江中还有渔夫奋力划着小舟一叶,又寥寥数笔,勾勒出山崖下的垂钓者。画稿题有文字:“阳朔下十余里,河岩下,有钓者钓竿置之石碐中,人踞于舟以竹为之,殊有别趣。”
  在这件阳朔写生画稿的基础上,齐白石于1931年创作了《阳羡垂钓》。漓江岸边石山耸立,江边四只竹排上各有渔人垂钓,近处山石墨彩勾画,远山青蓝大笔涂抹,意境安逸悠远,画出了阳朔山水的神韵。齐白石在《阳羡垂钓》上有款识:“桂林时候不相侔,自打衣包偕小游。一日扁舟过阳羡,南风轻葛北风裘。此阳羡山水也,白石并题昔句。”
  齐白石晚年论画,称“我在壮年时代游览过许多名胜,桂林一带山水,形势陡峭,我最喜欢。别处山水,总觉不新奇,就是华山也是雄壮有余秀丽不足。我以为,桂林山水既雄壮又秀丽,称得起‘桂林山水甲天下’。所以,我生平喜画桂林一带风景,奇峰高耸,平滩捕鱼,即或画些山居图等,也都是在漓江边所见到的。”
  齐白石的《阳羡垂钓》正是其论画的注脚:奇峰如壁高耸,江流渔夫垂钓,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由写生画稿而起,成就阳朔风光之《阳羡垂钓》。
  齐白石的《写山水小稿》也很有意思。一张纸上画了两幅写生图,画面两相对倒。画图为江流中景观,有山崖,有洲岛,有水流,有帆船,有人物,有水草,均为江上小景,可作为山水画局部素材使用。
  其中一幅画稿上以船为主,绘有漓江特有的“八杆船”。一只已落帆的船上,八字形桅杆结构一目了然。还有一只船在船夫的操作下迎风张帆,船帆上下两处注明帆布设色为“赭黄”。画稿另有文字:“两粤之间之舟无大桅,帆横五幅,上下二幅色赭黄。”齐白石后来的山水画所绘帆船均为独桅,没有再现“八杆”桅杆,因为“八杆船”是漓江独有,齐白石并不照搬。
  另一幅画稿绘江流景观,以流畅的细线条表现水流,以水墨绘出江中几处洲岛,注明设色为“碧色”。江流处有文字:“将至平乐府,河中之洲砂高处皆碧色,有一高沙处碧草一丛堪入画,故存其稿。”齐白石对所见之洲草十分感兴趣,题记“余过此处时二月,此草色尚茂,想经冬不凋,问名于土人,不知也。”画稿线条简约,文字信息量大。
  早春二月过平乐,应是齐白石乘船离开桂林去广东旅途中所绘所记,这是齐白石在桂林期间最后的一幅画稿。
  漓江帆船远去,从此之后,桂林山水留存在白石老人永远的记忆里,留存在白石老人山水画的神韵中。而白石老人留给桂林的是不朽的漓江画稿,还有那“自有心胸甲天下,老夫看熟桂林山”的名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