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此青绿 一生守护
——访2023广西“最美公务员”、广西桂林猫儿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处副主任、四级调研员秦丽玲
桂林日报
2024年01月05日

图为秦丽玲
□本报记者 张婷婷 文/摄
她,是同事眼中的“活字典”,对猫儿山的生态物种分布、植被生长、地理环境等了如指掌;她,是敢拼敢闯的“铁娘子”,多次奔波在各部门之间谋方案、筹资金,推动猫儿山智慧化生态保护建设;她,是“两山”理念的践行者,她和同事一起带领村民走生态经济发展之路,在绿水青山间开辟出一条条致富路……她是秦丽玲,桂林猫儿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处副主任、四级调研员,日前荣获了2023广西“最美公务员”。
“这份荣誉不是我一个人的,而是属于所有扎根猫儿山、守护漓江源的生态卫士。”1月3日,记者在桂林猫儿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处见到了秦丽玲。她说,多年来,一代又一代的生态卫士用坚守和付出,筑牢了漓江源头水源林的生态安全屏障,用心用情绘就绿水青山美丽生态画卷。
“林二代”扎根深山奉献青春
“我爸爸以前在林业部门工作,我从小在‘林家铺子’长大,目睹了老一辈林业人的艰苦创业和坚守奉献。”秦丽玲坦言,作为“林二代”,她本名叫“秦利林”,父亲对她长大后继承衣钵为林业发展作贡献寄予了厚望。
参加工作时,秦丽玲才18岁,正是风华正茂的好年龄。当时有多个岗位可选择,最终她随从父亲意愿,听从内心呼唤,选择从事林业工作。2004年,秦丽玲再次站在人生的十字路口,是继续在兴安县林业局工作,还是去乡下的猫儿山自然保护区工作,“那时候,猫儿山刚晋升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不久,尽管各方面不完善,但更需要年轻人去建设。”她毅然决然地扎根深山奉献青春。
猫儿山是漓江、资江和浔江的发源地,是广西重要的水源涵养林区之一,享有漓江的“心脏”、桂林山水的“命根子”之美誉。猫儿山峰雄、崖险、林密、路陡,一顶草帽、一根拐杖、一个笔记本是秦丽玲带领队员巡山护林的标配,无声映照着秦丽玲对猫儿山生态保护事业的热爱。
山高林密,野外环境极其复杂,不但没有使秦丽玲畏缩不前,反而激发了她创新求变的意志和决心。秦丽玲积极投身猫儿山智慧化生态保护建设,多次奔波在各部门之间谋方案、筹资金,充分调动干部职工工作积极性,加强工作布置和督办。在不懈努力下,一份严谨细致、科学合理的智慧平台建设项目方案得到了上级的支持,《猫儿山保护区智慧管护平台建设项目》成功获批,共争取到了1300万元的项目扶持资金。
2022年,猫儿山成功通过“世界生物圈十年评估会”的大战大考。通过实地调研、现场评估等方式,专家们充分肯定猫儿山在建设发展、保护管理、生态旅游、社区共建、科研支撑等方面取得的成绩,高度认可猫儿山践行“协调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打造生命共同体”的发展理念。
创新宣教方式 筑牢绿色屏障
猫儿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地跨兴安、龙胜、资源,周边社区涉及6个乡(镇)、16个行政村,周边居民以汉族为主,有瑶族、苗族等6个少数民族,林业收入曾是居民的主要收入来源。
如何让居民群众从“靠山吃山,靠水吃水”转变为“守望绿水青山”,是秦丽玲思考的事情。为此,她想了许多新法子,拿出许多硬措施,推动生态文明理念在猫儿山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从2004年起,猫儿山保护区将每季度出版的《猫儿山之声》杂志,向林区周边居民赠阅,让“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飞入寻常百姓家;
2016年起,猫儿山保护区自然教育进校园,开设“秘境之眼”“大自然课堂”讲座,把学生群体培养成小小宣传员,通过“小手牵大手”的方式,筑牢保护生态的“统一战线”;
2021年,猫儿山宣教中心正式对外开放,集科研成果、科普教育、文化交流和休闲旅游为一体,通过多样的智能体验方式,向市民游客展示猫儿山的自然生态系统,让他们深入领略猫儿山的秘境之美。
在下乡调研过程中,秦丽玲发现居民们平日喜欢听彩调、唱山歌,“为何不用彩调、山歌等文艺表演形式来做宣教工作呢?”说干就干,秦丽玲带领负责宣教的同事,组织当地老年协会,在村里搭台唱戏。
社区共建文艺演出在猫儿山周边社区“火了”,受教育群众达3万余人次。在一片欢声笑语中,村里的老大爷高兴地说:“你们这样的宣传真是深入人心啊,盗猎坐牢,谁还敢去山里搞野味。”
此外,猫儿山保护区每年在周边村庄中选聘经验丰富、有一定文化基础的村民担任管护员和协调员,形成了社区联防网络,巡护工作之余,在农忙时节为农户耕田、收割、插秧,同时采取主动帮扶、教育感化等手段,不断改变他们“吃山靠砍伐”的念头。
践行“两山”理念 实现生态富民
“秦姐,今年你指导我们种植的生态稻谷丰收了,我送点给你尝一尝。”
“我在猫儿山脚开了一家餐馆,还把自家楼房改造成家庭小旅馆,一年来收入将近10万元。”
行走在猫儿山保护区周边社区,秦丽玲经常能听到振奋人心的好消息。然而,回首往昔,在探索培育生态产业降低对保护区自然资源依赖程度这条绿色发展道路上,艰辛和挫折仍历历在目。
“搞生态种植不用农药,稻谷被虫吃了产量更低,那不是更挣不到钱吗?”2014年,眼看群众工作有些起色,秦丽玲和同事们开始为居民筹谋发展产业增收致富。背靠绿水青山,走生态经济发展之路再好不过,可此起彼伏的质疑声却给了她当头棒喝。
秦丽玲做出了兜底承诺:“要是卖不出价格,我自掏腰包收购这些生态稻谷。”从秦丽玲坚毅的眼神和庄重的承诺中,村民们开始有了信心,陆续加入种植生态稻谷的队伍中。此后,生态稻谷一成熟就有老板来收购,大米价格翻了将近3倍。70余户300多名群众逐步走上生态水稻、清水鱼、竹林鸡、六峒茶、民宿、农家乐等绿色经济发展道路。
如今,猫儿山周边的华江瑶族乡、两水苗族乡、江底乡等地建立起了3000多亩有机水稻栽培试验基地,华江高寨村80%的村民经营起了农家餐馆、旅店等相关产业……“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在猫儿山周边社区得到了充分实践,一幅“产业兴、乡村美、百姓富”的乡村振兴画卷徐徐铺展开来。
据统计,近十年来,猫儿山保护区森林覆盖率从96.48%提升到99.01%;新增国家重点保护植物27种;脊椎动物由345种增加到484种;新增国家重点保护动物37种。因实绩突出,2022年,秦丽玲还被生态环境部评为第三届中国生态文明奖先进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