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A-
微信 朋友圈 微博 QQ空间

01版:头版

02版:综合新闻

03版:社会生活

04版:环保调研行·漓江篇

05版:县区新闻

06版:健康桂林

07版:时事

08版:桂林人

返回 2023年09月14日

桂林唯一的水上派出所

桂林日报      2023年09月14日     

  漓江派出所每天利用快艇在江面巡逻,象鼻山一带水域是重点巡逻区域。

  联合巡航后,漓江派出所副所长巫晓曦与漓江水上搜救志愿队的队员们交流。
  “这是大自然赐予中华民族的一块宝地,一定要保护好,这是第一位的。”这是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漓江时对桂林人民的嘱托。
  殷殷嘱托,萦绕山水。“藏蓝”守护,久久为功。
  漓江畔,一个个派出所作为最基层、最平凡的漓江生态守护者,也是桂林公安践行保护绿水青山使命的最好缩影。为展现桂林公安牢记嘱托、勇担使命、全力为桂林打造“最具安全感世界级旅游城市”贡献力量的新举措新成效,努力实现“桂林社会治安与桂林山水齐名,桂林公安形象与桂林山水同美”目标,近期,桂林日报与桂林市公安局联合开展“生态环保调研行”主题采访活动,从漓江之源的猫儿山出发,到三江交汇的漓江尾,讲述“警察蓝”无怨无悔默默坚守、甘当守护桂林山水“二郎神”的一个个生动故事。

  □本报记者 陈静 文/摄
  漓江派出所成立于1950年,最开始属于市公安局东江分局,2009年市公安局漓江风景名胜区分局(简称漓江分局)成立后,漓江派出所整建制划归漓江分局。
  漓江派出所负责北起灵川县与叠彩区交界、南至桂磨大桥之间漓江主干流水面的治安管理、抢险救灾、大型活动保卫、漓江旅游秩序维护整治等任务,是市公安局唯一的水上派出所,现有民警9人、辅警3人。他们日夜守护着漓江,谱写着漓江平安曲。

  立体化巡防 24小时守护水域安全
  漓江派出所位于漓江边的安新洲安新北路9号,派出所距离码头不到3分钟的路程。
  “今天的漓江一切安好。”9月12日,漓江派出所负责人唐小元在朋友圈发了这么一条动态。1998年入警的他从巡警到基层派出所一干就是25年。2020年,唐小元调到漓江派出所。只要有空,他都会跟所里的同志一起巡江。“只有这样才能第一时间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派出所是个筐,什么都可以往里装。”唐小元说,基层派出所杂事多,但也是与群众打交道最多的。唐小元从小在漓江边长大,他对这条母亲河特别有感情。“哪里有深潭,哪里水浅,哪里钓鱼的人多……我们都知道。”提起漓江,唐小元如数家珍。
  他告诉记者,前不久,所里接到市民举报称,有人在六匹马码头洗装过腻子粉的桶,污水直接排入漓江造成污染。他们紧急出动无人机巡查,并通过查看附近安装的监控找到了这名洗脏桶的市民,对其进行了教育训诫。
  漓江派出所在一次水上联合巡逻中,发现辖区一单位未经审批在漓江堤岸施工,民警及时叫停并联系相关职能部门对该事件进行移交处理。
  这一系列问题的解决都得益于漓江派出所建立的立体化巡防模式。该所结合辖区水面宽、岸线长的实际,采用“岸线+码头+水面”立体化巡防模式,配置巡逻车、快艇、无人机,实行24小时长效工作机制,对辖区漓江水域积极开展日常巡查,凝心聚力守护碧水清波。

  将“捕鱼人”变成“补鱼人”
  副所长巫晓曦已经与漓江结缘10年了。10年来,他从漓江分局到漓江派出所,一直在保护漓江生态环境、维护旅游市场秩序、保护群众生命安全的第一线。
  初秋的漓江,虽是大太阳的天气,但江面上不时会有凉爽的江风。巫晓曦和几位同事穿戴好救生设备,开启了当天的江上巡逻。记者也穿上救生衣,随警出动,体验民警的巡江工作。
  不多时,巡逻快艇就驶到了六匹马码头。这片水域被称为漓江水情最复杂的地带之一。此时正有几名未穿救生衣的年轻人从岸边往江水里走。“危险,这里水流很急。不要下到江里来!”站在船头的巫晓曦见状,立即拿起喇叭大声提醒着。听到喊话的几人冲民警挥手示意后,走回了岸上。
  巫晓曦告诉记者,所里最初出警主要靠乘坐竹筏和警车,但两者的缺陷很明显,水面巡逻警车不能到达而竹筏行驶速度慢,所里配备快艇后,他们的巡逻更方便,出警更快了。就连使用的救生衣都换代了,最早的泡沫救生衣穿着又热又闷,还常常发霉发臭。现在使用的自动充气式救生衣不仅轻便,遇水还能自动充气。“现在我们派出所是全市唯一拥有两艘快艇的派出所。”巫晓曦笑着说。
  “师傅们,钓鱼要注意不要把垃圾扔进江里。请你们遵守法律,文明垂钓。同时也请注意自身安全,发现非法捕捞行为请及时报警。”在安新路一带,二十多位钓鱼爱好者一字排开在江边垂钓。快艇靠岸后,民警们分头向垂钓者进行宣传。“警官们放心,我们经常听你们在江边宣传,都入耳入心了,一定遵纪守法。”垂钓者回应道。
  从警多年,最让巫晓曦感慨的要数村民老莫的转变了。2022年4月,巫晓曦和同事在夜巡中抓到了正在漓江电鱼的村民老莫。老莫由于家庭困难,自己又没有一技之长,靠偷偷电鱼为生。巫晓曦意识到,光是进行漓江生态保护的法制宣传还不够,沿江村民的温饱不能解决,“人人参与漓江保护”的目标就难以实现。
  从那时起,巫晓曦就成了老莫的“自愿帮扶人”。他逢年过节去看望老莫,并积极请教驻村第一书记相关扶贫帮扶政策,经过多次沟通协调,他为老莫争取到一份泥水工的工作。老莫领到第一笔工资后特意给巫晓曦发信息表示感谢。今年初,老莫作为曾经的非法捕捞人员还参加了对漓江进行生态补偿的公益放生活动。
  老莫从“捕鱼人”到“补鱼人”的转变,让巫晓曦成就感满满。他说,自己做的都是小事。可守护桂林山水,就体现在这一件件小事中。

  漓江水面下的守护
  “我时不时来江边走走转转,或是车巡,或是步巡,已经成为了一种习惯。”干过巡警、防暴警察、特警的张荟算得上是漓江分局的“元老”。因为身体素质好,他一直从事水下警务工作。
  “我说的水下可是真正的水下面哦。”张荟笑着跟记者打趣,他是局里资历最深的潜水员。漓江分局的潜水员一年四季7×24小时全天候备勤。“我们的队员必须适应各类水域情况。根据任务需要,无论多恶劣的水域环境都要去。”张荟说。
  “最开始,我们的装备比较简单,背托、呼吸器、面镜、潜水服、脚蹼,没有配备气压表,装备也都特别笨重。”张荟介绍,这几年,他们的装备也在不断地更新换代,2014年更新了潜水装备、气瓶,2017年增加了干性潜水服等,2022年又增加了一批潜水服、水下相机、水下电脑表、空气压缩机。
  最让张荟欣慰的是,如今在漓江市区段放地笼捕鱼的违法现象几乎绝迹了。张荟告诉记者, “地笼”又称“绝户网”,其网眼小,隐蔽性强,可一网打尽尚在成长期的小鱼小虾,不利于渔业资源的保护,对水域生态系统破坏很大,属于禁用渔具。他们以前经常下水打捞地笼,最近一次是去年4月,那一次收缴了地笼300多米。
  “因为水里有好多水草,我潜水后出水,身上粘的都是硬币大小的水草叶,就跟披着鱼鳞的鲛人一样。”虽然张荟说起来语气轻松,但其中的辛苦不言而喻。
  “像这样的故事,还有很多。”张荟说,“我们的工作平凡而琐碎,很少有轰轰烈烈的抓捕行动,有的是日复一日、默默无闻的用心守护。”
  “咕咕——咕咕——”跟张荟在江边巡逻时,鸟鸣声此起彼伏。
  “这是什么鸟的叫声?”记者好奇地问。
  “应该是斑鸠。”张荟答道,“现在漓江上不时出现白鹭、翠鸟、鹞子,还有野鸭群,漓江里可以看到桂鱼、白翘、芝麻剑、乌草等鱼类,甚至还有十多斤的大鲤鱼。”张荟对在漓江活动的鸟类、鱼类如数家珍。在他眼里,如今的漓江风景秀丽,环境优美,越来越多鸟儿“爱上”这里,在此安了家。

  记者手记:
  对于水上派出所,很多人都有些陌生。说起来,漓江派出所和其它派出所差不多,也要维护治安、打击犯罪,不过因为这个“水”字,自然就有特别之处。
  漫长的水上巡逻对民警来说,意味着单调、枯燥和日晒雨淋。在采访的过程中,记者听到了许多巡逻背后的故事,一次次行动背后,是他们不眠不休的付出和无私无畏的奉献。
  打击非法捕捞、维护水域安全,“警察蓝”的严防死守从未间断。无论是水面第一缕曙光,还是夜晚漆黑的码头,桂林“警察蓝”在与河水、浪花的日夜相伴中守护着母亲河漓江,他们心中有责任、有使命、有信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