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版:头版

02版:综合新闻

03版:社会生活

04版:县区新闻

05版:专版

06版:时事

07版:桂林故事

08版:广告

前一版 下一版 2024年08月28日

《迈向体育强国之路——习近平关于体育
重要论述的时代价值与世界启示》智库报告发布   新华社北京8月27日电 由新华社国家高端智库撰写的智库报告《迈向体育强国之路——习近平关于体育重要论述的时代价值与世界启示》27日在北京发布。
  新华通讯社社长、新华社国家高端智库学术委员会主任傅华在致辞中表示,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站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高度,对体育作出一系列重要论述,为推进我国体育事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这次发布的智库报告把握时代特征、构建理论维度、聚焦实践价值、揭示世界意义,大力宣传阐释总书记关于体育的重要论述,展现总书记关心推动体育事业发展的情怀风范,反映新时代中国体育事业发展的卓越成效,对外讲好“中国体育故事”,以高质量体育报道和智库研究展现中国式现代化的活力风采、万千气象。
  国家体育总局局长高志丹在致辞中表示,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体育已经成为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重要标志和组成部分,建设体育强国已经成为新时代中国体育人的神圣使命。巴黎奥运会上,中国体育代表团勇夺40枚金牌、91枚奖牌,创造了我国境外参加夏季奥运会历史最好成绩。(下转第六版)
一缕长发 一袭红衣 一方梯田 一份幸福 龙胜多民族同胞用民族文化
和生态文明谱写美好生活   □本报记者何平江 文/摄
  热辣滚烫的暑假即将结束,龙胜各族自治县黄洛瑶寨和大寨村却热闹依旧。
  8月27日,潘继凤和姐妹们一起在黄洛瑶寨歌舞场给中外游客展示红瑶民俗文化,精美的瑶族服饰、乌黑油亮的长发、精彩的民俗……将近一个小时的演出让游客意犹未尽。
  黄洛瑶寨位于龙胜各族自治县龙脊镇,是瑶族同胞聚居的村寨。红瑶是世居在龙胜的瑶族支系,因妇女服饰以红色为主调而得名。
  今年58岁的潘继凤,作为国家级非遗瑶族服饰代表性传承人已记不清多少次走上舞台给游客展示红瑶服饰,依旧乐此不疲,“通过民俗演出和旅游活动,我们红瑶服饰得以在更广泛的公众面前展示,让游客在欣赏的同时,了解我们红瑶民俗文化,也能激发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对民族文化的兴趣。”
  除了独特的服饰,黄洛瑶寨还有“天下第一长发村”之称,全寨头发长达一米二以上的妇女就有68名,最长的达2.26米。
  独特的民族文化吸引了大量游客的到来,也改变了红瑶同胞的生活,如今的黄洛瑶寨家家都吃上了旅游饭。
  在各级党委政府的关心支持下,黄洛瑶寨围绕红瑶传统文化大力发展旅游业,通过展示红瑶长发、红瑶织布技艺、红瑶歌舞等,把红瑶传统文化保护与乡村振兴有效结合,瑶族群众依靠发展旅游实现脱贫致富。
  据介绍,今年上半年黄洛瑶寨接待游客近30万人次,实现旅游消费400余万元。
  离开黄洛瑶寨一路往深山前行,15公里外的大寨村,瑶族同胞用勤劳和智慧创造着另一种幸福生活。
  8月27日下午,在金坑梯田观景台,来自四川成都的林先生带着一家17口人开心地用无人机拍照合影。这是他们一家第一次来到桂林旅游,“第一次看着这么壮观的梯田真的很震撼。”林先生说,“我的小孩马上小学三年级了,想着他们有一篇专门写桂林的课文,就想带着他们来实地感受下什么是‘桂林山水甲天下’,大家玩得很开心,看到的比课本上的还要美,真的不虚此行。”
  络绎不绝的游客也让山上村民的民族服装店、特产店、小吃店生意红火。
  2023年,大寨村入选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最佳旅游乡村”,同时还是“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依托这些世界级的“金字招牌”,大寨村成功创建“福满金坑”现代农业田园综合体,吸引了世界各地的游客纷至沓来。村民依靠旅游获得了可观的收入,门票分红从最初的4万元增加到了2023年的725万元。
  据大寨村原党支部书记潘宝玉介绍,大寨村在发展旅游业的同时,始终坚持农业生产这个根本,成立了旅游管理委员会,以村民自治为主,形成了人人都是景区股民、人人都是旅游建设者、人人都是形象代言人的良好局面。
  龙胜世居着苗、瑶、侗、壮、汉等多个民族,龙脊梯田串联起了一个个村寨,也让各民族同胞的心紧紧联系在一起,携手打造“铸牢共同体、中华一家亲”的美好画卷。长期以来,各民族在龙胜这片土地上和睦相处,共同发展。各族同胞依托梯田以及丰富的民俗文化,不断开发新的旅游产品,探索民俗演艺,把特色农产品的种植和乡村旅游有机融合起来,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努力实现共同富裕,为龙胜建设桂林世界级旅游城市民族文化旅游示范区、打造桂林“两山”转化排头兵贡献大寨村的力量,奋力让“最佳旅游乡村”这块金字招牌越擦越亮!
李楚在检查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时强调 统筹考虑一体推进乡村振兴工作
让农村居民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   本报讯(记者李云波)8月27日,市委副书记、市长李楚前往临桂区两江镇高塘村检查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开展情况。李楚强调,各级各有关部门要统筹考虑、一体推进农村饮水安全、住房安全、人居环境整治、村容村貌美化、产业发展、乡村振兴等工作,让农村更加宜居、宜业、宜游,为发展特色产业、乡村旅游打下坚实基础,让广大农村居民在乡村振兴中有更多的获得感、幸福感。
  在上高塘村,李楚实地检查了当地农村饮水安全工程(以下简称人饮工程)建设情况,听取有关工作汇报,了解临桂区、两江镇人饮工程项目开展情况。上高塘村共有48户201人,人饮工程项目建成之前主要靠手摇井提供饮水。人饮工程项目开工以后,打了一口深水井,建设了一座水塔和一间管理用房,配备了一套净化消毒设备,饮水管道通到村民家里,家家户户都可以用上自来水。李楚指出,各级各有关部门要从群众实际需求出发,因地制宜做好人饮工程有关工作,确保水质、水量、用水方便程度和供水保证率4方面都能达到人饮工程国家标准,不仅让当地群众喝上水,还要喝上好水。要提前考虑乡村振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农村居民用水的潜在增长需求,早谋划、早打算,确保农村居民家中的洗衣机、热水器、厨房和卫生间能正常供水,避免重复建设、资源浪费。
  “危房不住人、住人不危房。”李楚在检查当地危房住人整改工作时强调,各级各有关部门要建立农村住房安全动态监测机制及农户住房安全日常巡查制度,准确掌握农村房屋可能存在的安全隐患。要重点关注容易受短时强降雨、泥石流等极端气候和次生灾害影响房屋的排查整治工作,对因天气变化影响造成的新增危房,要加快整治力度。要耐心做好群众思想工作,统筹考虑推进危房住人整改、老旧房屋拆除、乡村振兴等工作,让农村人居环境水平得到进一步提升。
  检查期间,李楚看望慰问了徐开前、王兆山等当地脱贫户代表,了解他们的生产生活情况,嘱咐他们多了解国家和地方出台的帮扶政策和惠民措施,根据自身情况发展生产,悉心培养孩子成长成材,用自己勤劳的双手实现全家人的小康梦。
市六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次会议召开 表决通过有关决议、法规和人事任免事项
赵仲华主持   本报讯(记者陈娟)8月27日,桂林市第六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次会议召开,听取审议有关报告,审议有关法规草案,审议并表决通过有关决议、法规和人事任免事项。
  市人大常委会主任赵仲华主持会议,副主任徐锋、谢灵忠、区捷、李滨、林武民,秘书长石凤羽参加会议。
  市六届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实到42人,符合法定人数。
  会议听取和审议桂林市人民政府关于2024年上半年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的报告、桂林市人民政府关于2024年上半年全市预算执行情况的报告、桂林市人民政府关于2023年市本级决算的报告、桂林市人民政府关于2023年度市本级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的审计工作报告、桂林市人大财政经济委员会关于2023年市本级决算草案审查结果的报告、桂林市人民政府关于“两个保护”专项工作开展情况的报告、桂林市第六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代表资格审查委员会关于若干代表的代表资格的报告;审议桂林市人民政府关于提请审议《桂林市旅游民居消防安全管理条例(草案)》的议案(一审)、《桂林市海绵城市建设管理条例(草案)》(二审)、《桂林市旅游市场秩序条例(草案)》(二审)、《桂林市漓江洲岛滩涂保护规定(草案)》(三审)。
  会议表决通过《桂林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批准2023年市本级决算的决议》、桂林市第六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代表资格审查委员会关于若干代表的代表资格的报告、《桂林市漓江洲岛滩涂保护规定》(会后将按程序上报自治区人大常委会批准后实施)。
  会议审议并表决通过市人大常委会、市人民政府、市中级人民法院、市人民检察院相关人事任免事项,任命孙环志、周彦为桂林市副市长。赵仲华向被任命的国家机关工作人员颁发任命书,并举行宪法宣誓仪式。
  赵仲华强调,学习好、宣传好、贯彻好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重大政治任务。市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要按照市委的部署要求,深入学习贯彻全会精神,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和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上来,结合各自工作实际深学细悟,带头宣传贯彻,把握好人大工作的切入点、着力点,立足人大职能定位,努力为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桂林篇章贡献人大智慧和力量。
  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蒋春华,市监察委员会、市中级人民法院、市人民检察院等有关负责人以及有关部门负责同志列席会议。
漓江风景名胜区年中工作会议强调 始终牢记“国之大者” 守护好世界级大美漓江   本报讯(记者唐健扬)8月26日,漓江风景名胜区年中工作会议召开。会议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总结了上半年漓江保护工作完成情况,安排部署下半年重点工作。市委常委、政法委书记、漓江风景名胜区党工委副书记周卉出席会议。
  今年上半年,漓江桂林地表水环境质量稳居全国前十,干流水质保持Ⅱ类,“广西·山水田园春游漓江”入选全国乡村旅游精品线路。漓江风景名胜区管委会及漓江保护一线党员干部获评第一届自治区环境保护与生态文明建设先进集体及先进个人。桂林代表团受邀在第六届联合国环境大会主题边会上分享漓江保护实践经验,赴新加坡国际水周宣传推介漓江系统保护与综合治理实践成果。
  会议强调,各级各部门要始终牢记“国之大者”,强化科学治理,深入精准“治水”,强力依法“治乱”,加快科学“治污”,筑牢漓江生态环境保护屏障。要提升旅游格调品位,提升漓江山水旅游品质,培育丰富漓江旅游新业态,规范漓江旅游市场秩序,为漓江绿色发展赋能。要完善依法治理体系、系统规划体系、5G融合体系,不断提高漓江管理水平。同时,要加强宣传带动引导广大群众共同守护漓江,形成共治共护新格局。
  漓江风景名胜区管委会委属各单位分别发言。相关县(区)政府分管领导,漓管部门、漓江风景名胜区管委会全体干部职工参加会议。
第21届中国—东盟博览会旅游展区筹备动员会召开   本报讯(记者李思静)8月27日,第21届中国—东盟博览会旅游展区(以下简称旅游展区)筹备动员会在我市召开。今年“中国—东盟博览会旅游展”更名为“中国—东盟博览会旅游展区”,会议强调,各单位各部门要高度重视,统一思想,做好部署,强化落实,确保旅游展区顺利举办。
  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李军,市政府党组成员周彦出席会议并讲话。
  据悉,本届旅游展区将于9月26日在桂林国际会展中心举办,主题为“加深文旅交融 共建‘一带一路’”。旅游展区执委会已向全球5大洲40多个国家发出参展邀请,目前确认参展国家35个,其中,亚洲国家15个,欧洲国家11个,美洲国家6个,非洲国家3个;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已向32个省(市、区)文化和旅游主管部门发出参展邀请,目前确认参展省(市、区)12个。广西14个设区市全部参展。
  买家邀请方面,已向45名境外意向买家发出邀请,来自10个国家44家企业;已向218名意向国内买家发出邀请,来自24个省(市、区)164家企业。本届旅游展区设置7个专题馆,其中,文化旅游遗产馆计划邀请故宫博物院、恭王府博物馆、中国国家图书馆、中国美术馆、中国国家博物馆等单位参展;展览面积达6万平方米,其中,文化旅游体育装备馆展览面积1万平方米,计划设置户外旅游设施展区、低空飞行交通装备展区等6个展示区,邀请国内外知名文旅装备经销商、文旅活动运营商和文旅投资集团等企业特装参展。目前,已有10余家业内顶尖企业报名参展。旅游展区各项工作正有序推进。
  会议要求,要高标准、高要求、高质量做好各项筹备工作,创新思维、更新理念,精心组织实施,通过旅游展区这一国际性旅游合作平台,吸引更多国内外旅游业和相关产业的资金、技术、信息、人才等生产要素向桂林聚集,促进桂林旅游业和相关产业的升级和协调发展。要利用好各宣传渠道力量,加强宣传,营造氛围,切实提高旅游展区的社会影响力,进一步讲好中国—东盟文化旅游交流合作故事、桂林打造世界级旅游城市故事,向世界展示桂林的风采和风貌。
桂林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关于批准2023年市本级决算的决议 (2024年8月27日桂林市第六届
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次会议通过)   桂林市第六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次会议听取了桂林市人民政府副秘书长黄锡亮所作的《桂林市人民政府关于2023年市本级决算的报告》和《桂林市人民政府关于2023年度市本级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的审计工作报告》。会议结合审议审计工作报告,对2023年桂林市本级决算草案和市本级决算报告进行了审查。会议同意市人大财政经济委员会提出的审查结果报告,决定批准2023年市本级决算。
桂林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接受
王昕辞去桂林市副市长职务请求的决定 (2024年8月27日桂林市第六届
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次会议通过)   桂林市第六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次会议决定:接受王昕因工作需要辞去桂林市副市长职务的请求。
桂林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告 (六届第25号)   永福县人大常委会补选孙环志、王远东为桂林市第六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七星区人大常委会补选张文涛、韩峻峰、黄国准为桂林市第六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灵川县人大常委会补选胡天峰为桂林市第六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象山区人大常委会补选陈海牛为桂林市第六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灌阳县人大常委会补选胡银燕为桂林市第六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市人大常委会同意市人大常委会代表资格审查委员会的审查报告,确认孙环志、张文涛、韩峻峰、黄国准、王远东、胡天峰、陈海牛、胡银燕的代表资格有效。
  永福县人大常委会决定接受王昕辞去桂林市第六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职务的请求。依照代表法的有关规定,王昕的代表资格终止。
  截至目前,桂林市第六届人民代表大会实有代表430名。
  特此公告。
  
  桂林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2024年8月27日
桂林市人大常委会任免人员名单 (2024年8月27日桂林市第六届
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次会议通过)   (一)
  决定任命孙环志为桂林市副市长;
  决定任命周彦为桂林市副市长。
  (二)
  任命黄国准为桂林市第六届人民代表大会财政经济委员会委员。
  (三)
  决定任命梁红(女)为桂林市财政局局长;
  决定任命王海燕(女)为桂林市水利局局长;
  决定任命戴波为桂林市卫生健康委员会主任;
  决定任命杨海芬(女)为桂林市林业和园林局局长;
  决定免去谷海洪(女)的桂林市财政局局长职务;
  决定免去杨水才的桂林市水利局局长职务。
  (四)
  免去刘初刚的桂林市监察委员会副主任职务。
  (五)
  免去李忠林的桂林市中级人民法院审判员职务;
  免去吴小嫦(女)的桂林市中级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委员、审判员职务;
  免去韦怡运的桂林市中级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委员、审判员职务;
  免去安涛的桂林市中级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委员、审判员职务;
  免去容艳(女)的桂林市中级人民法院民事审判第一庭副庭长、审判员职务;
  免去李建的桂林市中级人民法院审判员职务;
  免去邹国良的桂林市中级人民法院审判员职务;
  免去唐国登的桂林市中级人民法院审判员职务;
  免去朱孟儒的桂林市中级人民法院审判员职务。
  (六)
  免去侯天良的桂林市人民检察院检察委员会委员、检察员职务。
  
“四十载风雨兼程 五排三乡展新颜”系列报道 河口瑶族乡:绿水青山间的产业“蝶变”   山河日月镌刻如磬初心,40载春秋谱写崭新华章!今年9月,河口瑶族乡成立40周年乡庆在即,全乡各族同胞载歌载舞,全乡上下洋溢着热烈喜庆的气氛。
  40周年乡庆,是一次抚今追昔的历史小结,更是“继古开今、再创佳绩”的崭新起点。河口瑶族乡将紧紧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立足民族、生态和资源优势,求真务实,感恩奋进,担当实干,凝心聚力谱写新时代河口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本报记者刘健 通讯员舒文艺 潘孟阳
  “百年茶乡,魅力河口。”这句口号描绘的是因位于资源县五排河与寻江交汇处而得名的乡镇——河口瑶族乡。这里山峰起伏,幽静平和,青山环绕,云雾飘飘,身在其境如临“诗与远方”。河口瑶族乡地理位置独特,是资源县的木材之乡和生态屏障,全乡林地面积104平方公里,森林覆盖率高达94.6%,年平均气温16.7℃。地理位置的优势造就了让人心旷神怡的生态环境,所以这里被当地人誉为“三洗”之地,即:“洗心、洗肺、洗胃”。
  河口瑶族乡林地面积15.3万亩,其中生态公益林3.4万亩,木材蓄积量达100万立方米,全乡森林覆盖率近95%。近年来,河口瑶族乡积极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持续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着力守护好绿水青山。
  如今,河口瑶族乡凭借高山资源的优势,正着力发展高山特色产业。
  河口瑶族乡党委、政府明确了以古树茶作为产业振兴的重点项目。自古以来,当地有着用打油茶来招待客人的传统,通过古树茶叶融入花生、米花等部分食材,成为一道有益健康的特色美食。因此,河口瑶族乡素有“资源油茶看五排,五排油茶看河口”之说。
  “原来我们这里就只是种植玉米、土豆、地瓜,没有什么经济来源,现在政策好了,我们把古树茶培养出来,经济收入也大大提高了。”河口瑶族乡葱坪村脱贫户张友华说。据了解,如今河口瑶族乡的古树茶产业产值已经达到400万元,成了一个富民支柱产业。据当地人统计,全乡有老茶树约20000株。河口瑶族乡每年谷雨前后组织开展采茶节活动,通过多渠道、全方位的宣传推介,如今古树茶叶供不应求。
  河口的特色老树茶是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结合的典型产业。经初步统计,该乡30—50年树龄茶树有9851株,50—100年树龄茶树有6325株,100年以上树龄茶树有139株。
  除了保护茶树以外,该乡还把提升老树茶附加值纳入产业振兴的重要发展内容。记者了解到,河口的老树茶制作的红茶醇厚甘美,白茶清淡爽滑。近年来,该乡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积极引进制茶企业发展高品质茶产业。
  除“高山产业”外,河口瑶族乡还发展了罗汉果、冷水鱼等多种新兴产业。截至2024年6月,该乡脱贫群众人均生产经营性净收入1878.14元,全面增强了脱贫群众的造血功能,有效巩固了脱贫成果。高山特色产业的发展,激发了广大群众内生发展动力,使得脱贫群众户均生产经营性收入达万元以上,让河口瑶族乡群众走出了一条产业振兴的“河口样板”之路。
  河口境内群山连绵起伏,早晚温差较大,出产的百香果个大、含糖量高、口感好,百香果已成为猴背村的特色产业。随着百香果市场逐年向好,村民们尝到了甜头,越来越多的农户加入百香果种植行列。
  猴背村是资源县河口瑶族乡偏远的深度贫困村,过去集体经济和规模化产业几乎为零。经过这些年发展,猴背村现已建有4个百香果种植基地,共50户村民加入到百香果种植行列。2024年,该村种植百香果360亩,预计可产百香果70万公斤,年产值达450余万元。
  “组织发动种植户成立了资源县猴背村民丰农业种养农民专业合作社,将分散种植经营的农户统一起来,并与桂林万禾农产品有限公司达成战略合作,实行统一品牌、统一技术、统一销售的‘三统一’模式,打造瑶乡高山富硒百香果品牌。”猴背村的肖映书说。与此同时,河口瑶族乡还将通过“党支部+合作社+电商+农户+集体经济”的运营模式,发展百香果产业,将50万元扶持壮大村级集体经济项目资金投入猴背村民丰农业种养农民专业合作社,建立百香果展示和销售中心,提升百香果营销能力。
  眼下正值桃李成熟季节。在资源县河口瑶族乡的深山里,大湾村珍珠李种植户王兴富一家摘果、搬运、装筐……忙得不亦乐乎。圆润饱满、紫红色的珍珠李缀满枝头,散发出诱人的清香,呈现出一派“李红叶绿相辉映,串串珍珠满枝头”的丰收美景。
  大湾村依山傍水,阳光充足,土壤肥沃,产出的珍珠李果实饱满,果霜包裹下的李子色泽鲜润、果肉多汁、口感爽脆,清甜里渗着丝丝水灵的酸,为酷热夏日带来别样清爽,深受消费者青睐。
  “我们的果园种植面积有20多亩,今年的产量在两万斤左右,李子价格可以卖到6块钱一斤。”富民家庭农场负责人王芳向记者分享了丰收的喜悦。据了解,当天陆续前来体验采摘的游客共计200余人,农场发货2300余斤。
  “富民家庭农场仅仅是资源县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一个代表。”河口瑶族乡农业服务中心工作人员李风波说,近年来,河口瑶族乡通过深入调研,切实把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作为推进农村经济发展、助力农民增收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
  此外,河口林地面积15.3万亩,生态公益林3.4万亩,木材蓄积量达100万立方米,2024年采伐量5000立方米,林业产值约500万元,是资源的“木材之乡”。该乡将抓住修正药业入驻资源的有利契机,大力发展以灵芝、天麻等林下中草药种植为主的林下经济。
  不得不说,河口资源禀赋有独特之处。该乡也以打造独具瑶族特色的山水魅力小镇为目标,统筹谋划乡村建设,促进乡村旅游“美丽蝶变”。
桂林旅游学院教师走出国门传播中华文化   本报讯(记者张婷婷 通讯员曾荣玲)近日,由广西海外联谊会和德国三盛国际教育学院、德国新丝绸之路协会共同承办的“2024年中华文化大乐园——德国杜塞尔多夫营”在德国杜塞尔多夫精彩落幕。
  在为期10天的活动中,桂林旅游学院派出了由12人组成的教师代表团队,为参加活动的300多位营员教授民族舞蹈、民族音乐、中国画、诗词朗诵、非遗艺术、扎染等12门课程。活动致力于凸显“非遗传承·艺联世界”主题,追求非物质文化传承。教师团队结构呈现高知化、专家化、高技能化特点,教师过程强调并达到高度体验感与融合化,动静结合、破界跨越。
  闭营仪式上,本次中华文化大乐园团队副团长、桂林旅游学院旅游演艺学院院长蒙榴代表教师团队作发言,桂林旅游学院教师团队带领学员表演了《扎染中国风》《春夜喜雨》《登鹳雀楼》《精武雄风》和《贝侬了了啰》等精彩节目,中国书画家、桂林旅游学院艺术设计学院院长韦剑华将本人墨宝《说唱脸谱》画赠送给德国三盛国际教育学院。桂林旅游学院教师团队12名教师赢得了三盛国际教育学院、驻地侨办、营员及家长们的高度认可与赞扬。
  “中华文化大乐园”是中华海外联谊会推出的一项品牌活动,旨在增进海外华裔青少年和海外各界朋友了解中华文化。桂林旅游学院曾在2021年和2022年承办了两期线上“中华文化大乐园—大洋洲营”活动,此次是桂林旅游学院第三次参与“中华文化大乐园”活动,是学校教育培训走出国门、走向世界的重要表现,进一步提高了学校教育培训品牌的国际影响力。
桂林市第二十五届羽毛球赛
县(市、区)队组比赛在荔浦落幕   本报讯(记者周文俊 通讯员何凡)8月25日,“中国体育彩票杯”2024年桂林市第二十五届羽毛球赛县(市、区)队组比赛在荔浦市体育馆落幕,全市共有18支队伍、184名选手参加角逐。
  比赛设混合团体赛和单项赛。单项赛分成年组(18至40岁)男子和女子单打、双打,以及混合双打,壮年组(41至59岁)男子、女子双打。经过3天的隔网较量,最终,灵川县一队斩获混合团体赛冠军,荔浦市一队获得亚军,平乐县队获得季军。
  赛事由桂林市体育局、荔浦市人民政府主办,荔浦市文化广电体育和旅游局承办,桂林市羽毛球协会、荔浦市羽毛球协会协办。比赛旨在全面贯彻落实《全民健身条例》,推动全民健身运动蓬勃开展,以全民健身助力全民健康。
全国75支大学生代表队桂林PK “瑞萨杯”信息科技前沿专题赛结果揭晓   本报讯(记者陈娟 文/摄)8月25日,2024年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瑞萨杯”信息科技前沿专题赛在桂林电子科技大学落幕。此次大赛共有来自全国各地221支高校队伍报名参赛,最终106支参赛队伍晋级,75支队伍现场参加评审。经过3天现场PK,比赛结果揭晓。
  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由教育部和工业和信息化部发起主办,“瑞萨杯”信息科技前沿专题赛是该项竞赛大框架下设立的一项针对信息技术领域发展的专题赛。本届竞题主题为“物联网+数字经济”,采用开放性竞赛方式,共设两个参赛轮次,分别命题。初赛围绕“非图形图像的信息处理及测控技术”命题,共收到来自全国各地高校221支队伍报名,其中184支队伍提交了参赛设计作品。如赛前计划,在4月末决出55支参赛队伍,与受邀入围的另外51支参赛队伍共106支参赛队直接晋级决赛轮次,参与“瑞萨杯”角逐。
  决赛命题围绕“读卡器技术”“图形图像处理”“实时在线的智能化方法”“视觉、听觉或嗅觉等感知方法”等四大方向展开。经过8月23—25日三天的线下激烈竞争,以及30位专家组成员评选,最终来自安徽新华学院、桂林电子科技大学、南京大学、青岛大学、武汉大学、西安邮电大学的7支参赛队获得一等奖,其中安徽新华学院参赛队凭借“基于ROS的水上智能测绘养殖无人船系统”获得本届竞赛最高荣誉“瑞萨杯”。同时,经过组委会严格评选,还评出二等奖13个、三等奖31个。
  记者在学生获奖作品展示现场看到,获得“瑞萨杯”的“基于ROS的水上智能测绘养殖无人船系统”是一艘双船体结构的无人小船,上面搭载着一个可装饲料的投喂箱,通过物联网等与PC上位机无线通讯,实现水域内智能远程养殖。同时通过数据采集与分析,实现养殖业和水下测绘的跨界融合和综合运用,具有较强的实用性和应用前景。而另一项一等奖作品“基于瑞米派的智能瑜伽健身系统”,可以进行实时瑜伽纠错评分和健身动作计数,旨在为用户提供专业的居家运动指导。
  “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从开始到现在已经30年了。竞赛的目的也在与时俱进,不断更新。”竞赛组委会副主任、北京理工大学教授赵显利介绍,当初教育部发起这项竞赛的年代,中国大学生的动手能力还比较差。竞赛的最初目的就是培养大学生的动手能力。如今主要目的是检测大学生的“双创”能力以及找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据了解,该项赛事累计有超过1000所高校17万人次参加。瑞萨电子全球销售与市场副总裁赖长青表示,多年来和组委会一起组织比赛,看到高校培养目标人才的能力越来越强,中国大学生不管是理论水平还是实践水平增长都很快,企业将持续支持中国乃至全球半导体产业专业人才的培养。
“警察蓝”用心守护桂林“生态绿”“旅游红”   □本报记者 黄敏
  桂林,这座以“山水甲天下”而闻名世界的城市,每年都吸引着无数游客纷至沓来观光游览。
  在熙熙攘攘的人群中,有这样一支特殊的队伍:他们巡逻在各个景区、街道和重要交通节点,打击整治涉生态环境和资源保护违法犯罪行为,维护旅游市场秩序,以忠诚与担当,为美丽桂林的绿色发展和桂林旅游保驾护航。
  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叫旅游警察。
  捍卫“生态绿”
  2017年,桂林市公安局旅游警察支队成立,成为广西地级市中首支旅游警察队伍。近年来,桂林旅游警察队伍不断扩充壮大,逐渐形成了以旅游警察支队为主、14个县(市、区)旅游警察大队为基层一线力量的旅游警察专业队伍。阳朔县公安局旅游警察大队更是广西第一支实质化运转的旅游警察专职队伍。
  8月21日傍晚时分,记者见到阳朔县公安局旅游警察大队负责人方磊时,他正结束阶段性的景区值守和服务工作,准备前往公安局情报研判中心查看整个遇龙河景区的实时监控。
  “我们每天下午5点半后都会安排人手通过智慧视频广播监控系统对景区内的实时监控进行查看,重点是观察整个景区内是否有非法捕捞的现象发生。”方磊告诉记者,景区的生态环境保护是旅游警察的日常工作内容之一。
  白天,他们对景区实行全天候、全方位的巡逻,尤其是对重点水域和生态脆弱区域增加巡逻频次和力度;晚上则利用先进的监控系统重点排查非法捕捞等破坏生态的行为。“对于非法捕捞等破坏生态的行为,我们会依据相关法律法规,对违法人员进行严厉打击。一旦发现非法捕捞者,迅速出动警力,依法进行逮捕和处罚。”方磊介绍说,“自去年9月阳朔县公安局旅游警察大队挂牌成立以来,紧密与生态保护大队联防联动,共抓获非法捕捞、滥伐林木、危害国家保护植物、猎捕陆生国家保护动物等违法犯罪嫌疑人40余名。我们希望通过严格的执法行动,形成强大的威慑力,杜绝破坏生态环境的现象再次出现。”
  在方磊看来,保护景区生态环境不仅是一项工作任务,更是一种责任与使命。“阳朔的自然风光是大自然赐予我们的宝贵财富,也是桂林旅游的一张亮丽名片。作为旅游警察,我们有责任守护好这片山水,让游客们能够尽情领略它的美丽。”
  方磊深知,生态保护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任务,不能有丝毫懈怠,“我们会持续加强对景区的巡逻和监控力度,不断提升执法水平和效率,也将进一步加大宣传教育力度,让更多的人了解到破坏生态的危害。”
  记者了解到,阳朔县公安局旅游警察大队还与其他相关部门建立了协作机制,与景区管理部门密切配合,实现信息共享,确保在出现各种复杂情况时能够迅速、有效地采取行动,为保护景区生态环境提供坚实的保障。
  增色“旅游红”
  近年来,“桂林山水甲天下”这张名片不断被赋予新的内涵,“旅游警察”的出现也为这张名片增添了一抹亮丽的法治色彩。
  在日常巡逻过程中,旅游警察是游客的“贴心人”。当游客在旅途中遇到困难时,旅游警察总是第一时间伸出援手:迷路的游客在他们的耐心指引下找到正确的方向;游客丢失的物品,在他们的全力寻找下失而复得;突发疾病的游客在他们的紧急救助下及时得到医治……他们用温暖的笑容和贴心的服务,让游客在陌生的地方感受到家的温暖。
  在打击涉旅违法犯罪时,旅游警察是秩序的“维护者”。面对强买强卖等不良行为,他们坚决出击,维护游客的自主选择权;面对非法经营乱象,他们果断整治,规范旅游市场的经营秩序,确保游客在合法合规的商家享受服务;面对欺客宰客的恶劣行径,他们严厉惩处,维护游客的经济利益。他们用有力的行动,为游客营造一个公平、有序、安全的旅游环境。
  方磊介绍,阳朔县公安局旅游警察大队成立以来,打击处理涉旅违法犯罪案件30余起。
  据了解,近年来,桂林公安立足职能,主动作为,建立打防结合、上下联动、区域协同的旅游警务机制,做强“旅游警队”,为桂林建设世界级旅游城市提供更高效的现代警务服务。在此过程中,桂林旅游警察支队主动融入全域现代旅游业发展大环境,紧盯辖区警务、警情、警力实际,聚力构建景区治安立体化、警情联动化、打防常态化、队伍专业化的警务运行新格局。
  一方面,由桂林旅游警察支队牵头,指导、督促各县(市)、分局做好涉旅警情、案事件办理处置工作,形成了公安涉旅警情日研判机制,要求各类涉旅警情每日办结清零、每周汇总小结、每月成文通报,实现涉旅案事件的及时预警和涉旅舆情的快速处置。旅游警察与各警种加强协作,积极履行查处涉旅治安案件和侦办刑事案件的职能,依法严厉打击旅游市场各类违法犯罪活动,确保广大游客人身财产安全和旅游市场秩序平稳。自2023年6月新机制建立以来,全市共破获有影响的涉旅刑事案件5起、治安案件173起,行政拘留87人。
  另一方面,桂林旅游警察支队主动与相关部门协作联动,与桂林漓江风景名胜区综合执法支队、桂林市文化市场综合行政执法支队、桂林市市场监管局旅游分局等旅游执法部门建立桂林旅游市场联勤联动共建机制,从建章立制、重点监管、部门联动、联合执法等工作着手,联手共治,形成合力,实现行政执法和刑事执法的无缝衔接,做到涉旅纠纷快速调处、涉旅案件快查快处。
  在采访过程中,方磊一直向记者强调旅游警察这支队伍的“服务”意识。他说:“从山东淄博模式、哈尔滨模式到甘肃天水模式,无形中都在印证一个事情,就是服务意识对于旅游业发展的重要性。作为旅游警察,我们不仅要维护好旅游秩序,确保为游客提供高质量服务,也要不断提高我们自身的素质,培养旅游警察的服务意识。”
  夜幕悄然降临,如墨的天空中点缀着稀疏的星辰。此时,一队身姿挺拔的旅游警察迈着整齐的步伐,精神抖擞地前往西街巡逻。他们以良好的精神风貌和专业的执法素养,向来自五湖四海的游客展示着桂林的文明与热情。每一次热忱的帮助、每一个公正的执法瞬间、每一句温馨的提醒,都如同一个个生动的故事,在游客心间传递着桂林的美好。他们让游客不仅记住了桂林的山水,更记住了桂林这座城市的温度和人文关怀。他们的实际行动,是“美丽桂林”最好的诠释。
从“人山人海”到“井然有序” 公安交管“放管服”改革提升服务群众“温度”   □本报记者陈静 文/摄
  8月16日中午1点半,宽敞明亮的桂林市公安局交警支队车管所业务大厅内,排队叫号程序有条不紊,窗口民警辅警熟练地办理各项业务,10多名群众在休息区有序等待。
  “以前换证先跑照相馆拍照,再到医院体检,拿到结果后才能到车管所换证,最快也需要半天时间,遇上人多的话更要花上一两天。”刚通过驾驶人自助体检拍照一体机、自助制证机完成换证体检的程小姐开心地向记者展示自己的新驾照。程小姐说,没想到车管所中午也上班,没想到现场就能完成体检,更没想到现场就能拿到新换好的驾照。
  而在“放管服”改革之前,市公安局交警支队车管所业务大厅常常是人山人海,办理业务的长队从上午排到下午。不少市民只要提起去办理车驾管业务,就会禁不住叹息一声:“想想就头疼。”
  在业务大厅窗口工作多年的乔警官对此也深有感触:“过去大厅里天天像赶集似的,工作起来像打仗,业务量特别大,心理压力也很大,最怕忙中出错。”乔警官告诉记者,这些年通过“放管服”改革,很大程度上改善了群众办事难问题,也大大缓解了大厅工作人员的压力。“办事的群众很舒心,我们也可以用更多的精力来提升窗口服务质量。”
  车管业务大厅变化的背后有着怎样的“秘密”呢?“这一切得益于公安交管‘放管服’改革措施落地。”市车管所相关负责人介绍。据统计,我市目前共有127万辆机动车、182万名机动车驾驶人,且以平均每年8%的速度在增长,日均相关业务量约12000笔,年均业务量约472万笔。群众快速增长的车驾管服务需求和有限的警力资源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为了解决群众办事难的问题,市公安局交管部门不断优化服务流程,能上网的业务都在网上办,不让群众跑腿;能下放分流的业务,授权各交警大队及相关社会机构办理;必须在大厅办的业务,进行流程再造,实现“一窗办”“一站办”“一次办结”。通过不断优化服务,目前车管所业务大厅受理的每笔业务办理效率为平均10分钟内办结,原来“人山人海”的现象不复存在。
  窗口业务量的减少,让群众的腿闲下来,让数据跑起来。在查验监管岗办公室,多名工作人员盯着电脑屏幕聚精会神地审核,快速移动点击鼠标。从过去的分散人工审核到如今的集中网上审核,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
  记者查找资料发现,公安交管的首次“放管服”改革始于2018年。当年实施“申请材料四个减免”“18类业务一证即办”等20项交管“放管服”改革新措施,大力推进简政放权、减证便民,通过“马上办、网上办、就近办、一次办”,让群众、企业感受到了实实在在的便利和实惠。第二年,公安部在认真总结改革实践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梳理当前交管服务症结问题,倾听社会各界意见和建议,提炼基层探索创新的经验,又推出了10项改革新举措,重点突出两大方面改革,包括5类业务可以“异地通办”、5项服务可以“便捷快办”,进一步提升交管服务水平,提升人民群众的幸福感和满意度。随后几乎每一年公安交管“放管服”方面都会有所调整,甚至一年间调整两次或更多。2024年6月13日,公安部召开新闻发布会,推出试点机动车行驶证电子化、摩托车登记“一证通办”、优化驾驶证重新申领考试科目、推出“交管12123”APP等8项公安交管便民利企改革新措施。记者从公安部公布的数据了解到,6年多来,围绕办牌办证、道路通行、事故处理等交通出行全过程,陆续推出10余批次百余项改革新措施,实现窗口服务、线上服务、延伸服务升级,惠及群众8亿多人次,减少群众办事成本700多亿元。
  “放管服”只有三个字,但对于公安交管服务来说却是“无止境”的。在优化营商环境和推进公安行政管理服务改革的大形势下,桂林市公安局交警支队将进一步释放公安“放管服”改革红利,不断创新服务模式、优化服务质量、着力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打造“升级版”的现代化车管服务体系,让群众感受高效便捷的交管服务。
9年来靠着经营一家小兽药店 并不富裕的他积极助学帮困 刘红华:带领爱心团队托起近百名学子读书梦   □本报记者秦丽云 实习生罗彩福
 通讯员邓琳 孟明姣 文/摄

  近日,全州县绍水镇的高三毕业生小唐领到了宁波大学的录取通知书。他第一时间向家人分享好消息的同时,也向一位陌生又熟悉的叔叔分享了这个好消息。这位叔叔叫刘红华,曾默默资助他读完三年高中。
  其实,些年的每个暑假,刘红华都会收到类似的报喜电话。过去9年来,他靠着经营一家小兽药店,默默坚持帮困助学。9年来,他和他组织的爱心团队,一共募集了资金和爱心物资价值30多万元,先后帮助近百名学子圆了读书梦。
    幼年家贫 成年后他希望帮助他人
  近日,记者在全州县城的一家小兽药店,见到了正在忙碌的刘红华。
  1980年出生的刘红华,是全州县全州镇黄金村人。“我们村叫‘黄金村’,但不仅没有黄金,曾经全村人还穷得叮当响。”刘红华说,曾经,黄金村四面环山,交通不便,是一个贫穷的小山村。在他小时候,很多人称黄金村为“黄连村”,体现了村里人生活的艰难。
  刘红华的父母都是普通农民,要养活四个孩子,很是不容易。刘红华在家中排行老四,经常穿哥哥、姐姐的旧衣服。上小学时,他每天要走4公里左右的山路,才能到附近的集才小学就读。
  “那时候日子真的很苦,真希望有人能帮我们一把。”回忆当年,刘红华很是感慨。
  大学毕业后,刘红华前往广东工作了几年。2009年,刘红华返回老家全州县,并在县城开始经营一家小兽药店。那时,他刚成家不久,两个孩子先后出生,家里经济并不宽裕。但是,想到年少时自己曾吃过的苦,他在心里给自己设了一个目标:尽可能地帮助遇到困难的人。
    9年里 先后帮助近百名学子圆读书梦
  心中有信仰,肩上有担当。
  2015年初,刘红华尝试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当时,他还不知道如何去寻找需要帮助的对象,于是从一些媒体的报道中找到需要帮助的人,做一些捐献衣物等简单帮助。这一年,刘红华与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创建了“全州爱心之家”,这是一个以社会慈善公益事业为主的社会团体,旨在帮助别人的同时快乐自己。虽然大家来自社会各行各业,但都拥有一颗同样的爱心,都愿意通过自己的付出,帮助那些更需要帮助的人。
  “全州爱心之家”成立后,刘红华把帮助的对象投向了本地。“再穷不能穷教育”,怀着这个想法,刘红华和队友们对全州县一些边远山区的小学予以关注。
  石枧坪小学位于全州县东山瑶族乡,是该县最为偏远和寒冷的山区小学之一,这里的学生大部分是留守儿童,每天步行几公里甚至十几公里上学放学,学习条件极为艰苦。刘红华多次前往石枧坪小学了解、核实情况,号召队友们自愿捐赠钱款或物资给那里的小学生们。
  刘红华清楚地记得,那是团队的第一次集体爱心捐赠活动。当日,天公不作美,下起了雨。30多个爱心队友撑着伞走山路,带着一批文具赶往石枧坪小学。“看着孩子们接过礼物后眼中闪耀着的欣喜,那一刻,我感到所有的辛苦都值得。”刘红华说,在一次次的帮困助学实践中,他更加坚定了往下走的决心。
  此后,刘红华带着爱心团队做了很多让人称道的暖心事,他们为山区学校送净水器和学习用品,为贫困学生送温暖包,为遭受冰雹和洪涝灾害的群众捐赠物资,为孤寡老人送慰问品,为特困学生提供“一对一”帮扶,为白血病学生送去救命钱……
  从2017年开始,刘红华又有了新的目标:帮助家境困难而成绩优异的学子。究竟怎么帮?刘红华和队友们在全县众多乡镇选择成绩优异却家境困难的学生,为他们制定初中三年或高中三年的帮扶计划,以每个学期2次,每次资助1200元的形式,帮助他们顺利完成初中或高中学业。
  过去9年来,刘红华带领爱心团队组织各种调查帮扶助困活动80多起,累计捐助资金和物资价值超30万元,先后帮助近百名学子顺利圆了读书梦。
    “虽然我不富裕,但我仍会坚持助学帮困”
  这个暑假,刘红华和队友们接连接到了报喜电话。受过他们帮助的一批高三毕业生顺利拿到了大学录取通知书,并和他们分享喜悦。
  小唐是全州县绍水镇人,2022年由于一场变故,家庭经济变得困难,连他读书都成了难题。了解到小唐的情况后,刘红华和队友们从其高一上学期开始提供资助。三年的爱心资助,帮助这个农家孩子顺利考上了理想的大学。
  “无论在以后的学习中,还是工作中,他们这些社会爱心人士都影响和激励着我,我会继续感恩他们,并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来回报社会!”小唐的一番话,道出了所有受助学子对刘红华他们的感激之情。
  前几天,得知小唐要去大学报到,刘红华又代表“全州爱心之家”为他送去奖励金600元。
  这些年来,刘红华已经忘了自己究竟拿出多少钱帮困助学。他粗略估算了下,每年他会拿出1万元左右帮困助学。单是过去5年,他个人已帮助近30名寒门学子渡过难关。
  其实,每一次对别人施以援手,就意味着要对自己“苛刻一些、节约一些”。因为,刘红华还得养家糊口。
  记者看到,刘红华的小兽药店只有约20平方米。靠着小店的收入,他要养一家四口,提供正上大学和读初中的两个孩子的生活费和学费。这些年,他很少买新衣服,而“自己苦过来了,希望别人不要再受那些苦,能帮就帮”成了他继续坚持公益、助学帮困的强大理由。对此,他的妻子刘云也给予了大力支持。
  “这样的大爱之人,实在难得!”谈起刘红华,熟悉他的邓先生赞不绝口。邓先生说,这些年来,身为刘红华的老朋友,他已“深谙”他的“喜好”,“跟着他做公益,帮助需要帮助的人!”
  赠人玫瑰,手有余香;奉献爱心,收获希望。刘红华说:“虽然我不富裕,但我会坚持帮困助学。这条公益路,我会一直坚持走下去!”
  “全州爱心之家”的一名成员告诉记者,在刘红华的影响和带动下,如今整个团队有200多人,未来,大家将继续在助学帮困之路上走下去。
湘漓镇:青皮冬瓜喜丰收
鼓起农民“钱袋子”   本报讯(记者刘健 通讯员唐若彬 王艳玲)秋风送爽,兴安县湘漓镇犁头村的田野上一片丰收景象,种植大户王运兵的40亩冬瓜田里,沉甸甸的冬瓜挂满藤蔓,采摘工人们穿梭在瓜田之间,将一个个胖乎乎的大青皮冬瓜采摘下来。这不仅仅是王运兵个人的丰收,更是湘漓镇乡村振兴战略下农业产业兴旺的生动写照。
  作为犁头村党委书记和县、镇两级人大代表的文华兵,深知产业发展对于乡村振兴的重要性。在他的引领和推动下,王运兵的大青皮冬瓜种植项目得到了湘漓镇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实现了从种植到销售的全程优化。文华兵不仅亲自协调解决种植推进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还积极为冬瓜寻找市场出路,拓宽销售渠道,确保农民能够获得实实在在的收益。
  王运兵满脸笑意地说:“多亏了文华兵的支持和帮助,我这大青皮冬瓜每亩地能收12000到13000斤的冬瓜,今年市场上特别抢手,每斤能卖到一块二毛钱,效益非常好。每天都有两车、每车5万斤的冬瓜从这里发出,销往各个地方。”
  据文华兵介绍,在采摘期约20天的时间里,村民们通过参与采摘工作,实现了家门口的增收,人均增收数千元,有效促进了农村劳动力的就地转移和农民增收致富。
  文华兵表示:“通过支持和引导像王运兵这样的种植大户发展特色产业,我们不仅能够壮大村集体经济,还能够激发农民群众的内生动力,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劲动能。”
溶江镇:推进“扫黄打非”
工作提质增效   本报讯(记者刘健 通讯员张华)今年以来,为深入推进“扫黄打非”工作,营造健康、文明、和谐的文化环境,兴安县溶江镇以新时代文明实践所为纽带不断完善“扫黄打非”工作体系,健全统筹协调、联防协作等工作机制,整合资源、细化举措,打好“组合拳”,切实推动“扫黄打非”工作提质增效。
  坚持舆论引导,营造浓厚氛围,筑牢“扫黄打非”思想防线。将“扫黄打非”宣传与精神文明建设活动结合,充分利用宣传栏、宣传页、微信群等媒介,发布“扫黄打非”标语口号、小知识,引导辖区群众掌握识别非法出版物基本知识和投诉举报方法。
  坚持创新方法,整合平台资源,搭建“扫黄打非”文化阵地。以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为载体,统筹整合人员队伍、志愿活动等资源,充分利用现有农家书屋、文体活动室等平台,积极构建“扫黄打非”融合工作体系。将“扫黄打非”工作融入文明实践活动日常,注重引导群众自觉抵制非法出版物和封建文化侵蚀,崇尚科学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
  坚持监管整治,聚焦网格巡查,构造“扫黄打非”安全屏障。采用日常监管和专项行动相结合,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动员志愿者和网格员进行多方面、多层次入户排查,重点排查辖区内校园周边商铺有无售卖违禁、非法、有害出版物。让网格员队伍成为“扫黄打非”的基层尖兵,通过“专项检查+日常巡查+不定期暗访”三合一巡查手段,做到有人抓、有人管、有成效,确保工作常态化开展。
江底乡:百合花开,成就致富“花路”   本报讯(记者何月 通讯员秦榛 蒙燕明 文/摄)8月22日清晨,龙胜各族自治县江底乡建新村白蜡坪的大叶百合种植基地已经热闹起来,盘远琴、冯维连、盘良玉等几位村民在山林间挥舞锄头,挖掘着“山间精灵”大叶百合。
  大叶百合,一种具有高药用和食用价值的植物。近年来,江底乡积极探索林下经济发展新模式,引导农民种植大叶百合,开辟增收新途径。
  “大叶百合在海拔700米以上的山地长得最好。江底乡建新村满足条件,气候凉爽,土壤肥沃,林地资源丰富,适合大叶百合种植,且无须精心呵护长势就十分喜人。”建新村驻村第一书记杨志学告诉记者。
  乡村振兴,产业兴旺是关键。为了更好发展大叶百合产业,2016年建新村成立大叶百合专业合作社,采取“合作社+基地+农户”的模式,为农民提供种植技术指导和市场销售服务。
  此外,江底乡还积极探索大叶百合深加工,在建新村建立百合加工坊,实现农业机械化生产。采完百合,冯维连等人来到加工坊,将采集的百合鳞茎集中洗净,削皮,然后将鳞茎置于薯类浆渣分离机进行磨浆过滤,用水将粉浆冲洗出来在大桶里沉淀。最后把经过漂洗沉淀后的浆粉抖散晒干,这样,风味独特、白洁细腻的纯天然绿色食品百合粉就加工完成了。
  “把百合粉放入碗中,先加适量的凉水把粉调湿,再加入滚烫的开水,边加边快速搅动,调出来的粉跟藕粉差不多,再放上些许自家的蜂蜜,清甜可口,营养丰富。”盘远琴介绍道。
  “2018年我们在江底乡设立基地对大叶百合进行驯化,进行系列科学研究。今年我们来主要是看大叶百合的种植和产量情况,以及大叶百合粉生产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同时争取各方面的资金进行支援,改善他们的建设。”国家林草局“林下种植大叶百合技术提升及产业化示范”项目负责人赵志珩说。
  据了解,建新村如今百合种植面积超2000亩,今年预计产出百合粉2.5吨,产值可达50万元。杨志学表示,接下来,建新村将通过合作社抱团发展模式开展精准运营,充分发挥辐射带动作用,促进群众增收、产业兴旺,让大叶百合成为江底乡乡村振兴的一张“美丽名片”。
高尚镇:“金满田园”示范区
“双抢”农忙正当时   本报讯(记者刘健 通讯员文欢)近日,走进兴安县高尚镇“金满田园”粮食产业核心示范区,只见田野里金黄的稻浪翻滚,稻香四溢,饱满的稻穗在微风中轻轻摇曳,收割机穿梭其中,切割、脱粒、粉碎稻秆一气呵成。
  “我种了3亩多早稻,收成蛮好,产量比去年高了不少,收了早稻就马上种甜玉米了。”乐群村村民廖贻华对驻村第一书记说道。眼下正值“双抢”时节,为确保早稻及时收获、二季甜玉米种植不误农时,高尚镇坚持早谋划早部署,聚力“双抢”,驻村工作队与村“两委”干部在早稻收割期间,奔走在田间地头帮助村民装车运输,确保早稻、甜玉米双丰收,牢牢守住粮食安全。
  近年来,高尚镇秉持“优化米粮仓,丰富钱袋子”的思路,在全镇范围内推行“稻米+玉米+菜花+绿肥”的循环农业模式,探索出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型农业,每亩农田可为农民创收10000元至12000元。“金满田园”粮食产业核心示范区位于高尚镇龙田、乐群两个村委,为了让更多群众学习农业科学技术,驻村工作队邀请农技专家到田间地头授课、问诊、把脉,为“金满田园”增产增收提供技术支持,使核心示范区水旱轮作、轻简化绿色栽培、种田养地兼顾、钱粮双增模式持续发力。
瓜里乡:深入推进
信访工作法治化   本报讯(记者刘健 通讯员邹癸辛 唐宁键)近日,走进资源县瓜里乡人民政府,法治化宣传氛围入眼入心……瓜里乡群众信访服务站、瓜里乡矛盾纠纷多元化解中心办公室敞开大门,热情接待来访群众。
  今年来,为进一步贯彻落实《信访工作条例》和推进信访工作法治化建设,引导群众依法有序表达合理诉求,切实维护正常的信访秩序和信访人的合法权益,瓜里乡积极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学习宣传活动,广泛宣传《信访工作条例》,大力推进全乡信访工作法治化进程。
  该乡结合“百警进千屯入万户”活动,组织开展信访法治化宣传进乡村活动,通过发放《信访工作条例》《信访工作法治化》读本、现场解答、以案释法等方式,引导群众以理性合法方式逐级表达诉求,让信访法治化的理念深入人心。
  同时,通过宣传标语、宣传展板、宣传资料架等方式,将《信访工作条例》读本、信访工作法治化宣传手册、信访工作法治化“路线图”和“导引图”,“三个不予受理”“两个不再受理”等法治化内容进行详细展示、全面宣传,并对前来咨询的群众进行认真讲解,引导群众以理性合法方式逐级表达诉求,努力让信访法治化理念深入人心。
移风易俗谱新篇 文明暖心润心田 桂林日报·桂林国民村镇银行社区服务直通车活动在灵川举办   8月24日,灵川县2024年新时代文明实践之“移风易俗谱新篇 文明暖心润心田”暨桂林日报·桂林国民村镇银行社区服务直通车活动在灵川县滨江广场举办。本次活动由市文明办和桂林日报社联合主办,桂林国民村镇银行总冠名,灵川镇人民政府、灵川镇五厂社区居民委员会、桂林国民村镇银行灵川支行及灵川九屋支行联合承办。当晚,居民群众吹着阵阵江风,共同在夏夜里感受“烟火气”里的“文明味儿”。
  文明新风“艺”起来
  当天,由五厂社区舞蹈队带来的开场舞《五星红旗》一登场,瞬间点燃了现场观众的热情。接下来,来自各个艺术表演团队和社会机构的文化志愿者们纷纷登台,带来了形式多样、内容丰富、主题鲜明的表演,如尕苗舞蹈艺术学校带来的傣族群舞《傣家的姑娘傣家的雨》、金之盾艺术队的独唱《走进千家万户》、灵川县九九艺术团的歌伴舞《江山》、桂林市嘉育艺术培训的朗诵《狐狸列娜》、甘棠长乐文艺队的健身操《苹果香》、五厂社区舞蹈队的马面裙走秀《踏鼓》等,还有城北文艺队、田心文艺队、莫家文艺队和灵川先锋幼儿园先后表演了舞蹈节目,充分展现了广大群众乐享文化、崇尚文明、热爱生活的良好精神风貌。
  舞台上,演员们为群众带来了一幕幕精彩的表演。舞台下,掌声和喝彩声此起彼伏,大家时不时拿出手机记录精彩瞬间。
  有奖互动尽情玩
  舞台上,每2到3个节目表演结束后就有一次有奖互动环节,将现场气氛一次次推向高潮。
  “以下哪项是移风易俗应该倡导的?”“在移风易俗、文明祭祀方面,我们需要做到以下哪几项?”在有奖问答环节中,主持人话音刚落,观众迅速举手示意,竞相展示自己的文明知识储备。
  在源树口腔赞助的互动游戏“摸石头过河”中,大人和孩子分为两组,依次借助三块泡沫砖向终点移动,赢得台下观众一片加油打气声。
  与此同时,只要凭现场领取的宣传单序列号,都有可能在桂林国民村镇银行设置的福利抽奖环节中把电热火锅、平底锅、大米、抽纸等实用奖品带回家,大家参与热情高涨。
  志愿服务暖人心
  当天,活动还把“文化平台”延展为“宣传舞台”。来自灵川县人民检察院、应急管理局、应急协会、城市监督管理局、统计局、司法局、地方志办和灵川镇人民政府、甘棠派出所、先锋幼儿园等单位的志愿者们,通过悬挂横幅、发放宣传册、面对面宣传等形式,广泛宣传了防火、防电诈、文明生活等知识。同时,灵川镇卫生院为大家提供了“暖心义诊 健康相伴”服务,向居民讲解了夏季常见疾病的预防方法、健康饮食的重要性以及日常保健的小技巧等,引导居民树立科学健康的生活方式。
  接下来,社区服务直通车活动还将携手多方,持续助力繁荣社区文化,深入基层、深入群众,采取更多惠民生、暖民心举措,增进民生福祉,提高人民生活品质。活动将走进更多社区,为居民群众带来文化盛宴,敬请期待。
          文:胡晓诗 摄:覃春宏
初心不改 甜蜜如“柿” ——桂林国民村镇银行不忘初心助农致富   “这个银行好呀!上门服务,手续简单,放款速度快,迅速解决了我们的生产和消费需求。”近日,恭城瑶族自治县莲花镇兰洞村委一位村民竖起大拇指对桂林国民村镇银行赞赏道。
  恭城瑶族自治县莲花镇兰洞村委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非常适合柿子的生长。近年来,当地村民靠山吃山,造林种果发展月柿产业。柿子种植一般三年产果,五年才丰收,且会受到市场的影响,这时村民们就需要银行给予他们金融上的支持。桂林国民村镇银行恭城莲花支行在了解当地村民的经济需求后,主动上门服务,一家一户走访,根据每户村民的实际需求,给予“方便贷”授信额度。桂林国民村镇银行服务乡村振兴的法宝是“人熟、地熟、情况熟”,客户经理要做到“精”“勤”“快”。
  精,即业务精。要熟练掌握适用农户的各类存、贷产品,根据不同的客户推荐不同的产品并甄别客户的潜在风险。关注客户的人品、上进心、对孩子教育重视程度、村民评价等,从多方面获取信息进行验证授信的可行性。
  勤,即进村勤。该行的客户经理像蜜蜂采花蜜一样勤快。先是对该村委的情况进行研究,了解村委相关产业及民情,因地制宜制定营销方向和服务方案。坚持每周进村,通过自带菜品与村民在餐桌上交流,成为朋友,从而了解村民的资金需求及贷后管理。
  快,即放贷快。高质效的服务是该行赢得客户的基础。白天工作时间基本在村里做存贷款宣传和贷款调查,同时对有资金需求意向的客户进行填写并进行初步的调查。当天整理齐全贷款客户材料,基本实现三天内放款。该模式最大限度缩短了客户的办贷时间。
  桂林国民村镇银行长期以来致力于坚持服务“三农”的市场定位,把金融服务送到田野乡村。该行是服务于田间地头的银行,桂林村行人背着背包活跃于田间地头,发扬“小蜜蜂”吃苦耐劳的精神,不畏严寒酷暑,把下田地、进农场当事业。漫山的柿子像喜庆的灯笼挂满枝头,村民们脸上甜蜜如“柿”般的笑脸,是桂林国民村镇银行的甜蜜助力和初心使命。
                 俸洪杰/文
人人关注文明新风
人人参与移风易俗   本报讯(通讯员盛冬梅 文/摄)随着社会环境的日益优化,给人们的生活和发展创造了更为优质的条件。但是,一些旧习俗和不文明的行为依然存在,比如随地吐痰、乱扔垃圾、闯红灯、不戴头盔骑行、排队插队等现象。这些不文明的行为严重破坏了城市的风貌和环境卫生,极大影响到居民的文明素养和社会秩序。
  近年来,灵川镇五厂社区积极探索“党建引领+文明实践”的工作模式,通过常态化的“三会一课”学习,将“移风易俗 破陈规陋习”及树立良好家风家教的观念驻扎在居民群众的心中;通过制定居民“文明公约”、开展“清洁家园”“垃圾分类”的文明实践志愿服务活动提高广大居民环保意识;通过下小区张贴通告和微信宣传形式,倡导居民在清明节、中元节不放鞭炮少放鞭炮,提倡网上祭奠的新形式表达追思。同时,通过深入开展各类“文艺汇演”等宣传形式,不断壮大志愿服务队伍,以此提高大家对文明新风的关注度,督促大家重视自我文明行为和良好习惯养成,从而形成人人参与、人人关注的良好局面。
新时代体育强国路,中国这样走 ——智库报告解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体育的重要论述   □新华社记者丁文娴 林德韧 孔祥鑫
  红旗飘扬,热泪畅流,体育构筑成这个夏天难以磨灭的全民记忆。
  不久前的巴黎奥运会上,当郑钦文双拳紧握躺倒在罗兰·加洛斯的红土地,当潘展乐如飞鱼入水穿梭于一池碧波,当国乒女团拿下五连冠、为中国代表团摘得夏季奥运会参赛史第300金……一次又一次,塞纳河畔奏响雄壮的《义勇军进行曲》,那些关于胜利、拼搏、团结与友谊的故事激荡着人们的心怀。
  “中国体育代表团的优异成绩,既是我国体育事业发展进步的集中体现,也是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成就的一个缩影,充分彰显了新时代中国力量。”习近平总书记在接见第33届夏季奥林匹克运动会中国体育代表团全体成员时说,“我们要继续大力发展以人民为中心的体育事业,推动全民健身和全民健康深度融合,向着建设体育强国、健康中国的目标不断迈进。”
  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站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战略全局,为中国的体育强国建设事业构建了思想深邃、站位高远、视野宏阔的理论体系。
  新华社国家高端智库27日向全球发布《迈向体育强国之路——习近平关于体育重要论述的时代价值与世界启示》,解读体育强国梦与中国梦的逻辑关系,总结习近平关于体育的重要论述基本架构的“5C”体系,描摹中国大力推进体育强国、健康中国建设的时代变革,揭示中国智慧对世界的经验启示。
  “5C”体系解析体育之路
  当绚烂的烟火在北京夜空绽放出“天下一家”的字样,座无虚席的国家体育场变成激情和欢乐的海洋。2022年初,在新冠疫情依旧严峻的形势下,中国履行了对国际社会的庄严承诺,北京冬奥会如期举办,并成为国际奥委会主席巴赫赞不绝口的“奥运新标杆”。
  从20世纪初的“奥运三问”到新时代的“双奥之城”,中华民族的体育梦凝聚着百年来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对于国家强盛和民族复兴的渴望,照鉴着中国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体育强国梦,是中国梦的体育表达。
  从党的十八大开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体育被赋予更为丰富的内涵,中国的体育强国建设也进入新阶段,走出一条体育发展的新路径。
  智库报告认为,习近平关于体育的重要论述是一个涵盖社会、文化、政治、经济、人类学等学科的系统、科学、完整的理论体系。其核心要义是借助体育力量,构建个人、社会、国家、文明、世界“五位一体”的“5C”体系,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进而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
  在个体层面塑造“完整人格”(Complete Personality)。体育作为整体教育的一部分,具有促进个体全面发展的多重功用。满足人民健身需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中国体育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习近平还格外关注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推动青少年体育系统性发展。
  在社会层面发展“活力社会”(Creative Society)。习近平重视体育“为经济社会发展增添动力,凝聚力量”的社会功能,主张把体育工作放在国家发展战略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大格局中去谋划,打造既充满活力又和谐有序的“好的社会”。
  在国家层面培育“自信国度”(Confident Nation)。从男排赛场“团结起来,振兴中华”的时代强音,到数十个民族在村超赛场“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体育能够塑造国家认同、振奋民族精神、服务民族复兴、坚定文化自信。
  在文明层面弘扬“东方智慧”(Chinese Wisdom)。“5C”体系五个方面构成的同心圆,圆心是“以人为本”理念。而作为现代文明主体要素的个人、社会、国家、文明、世界,彼此之间是和合共生、同步成长的关系。
  在国际层面建设“多彩世界”(Colorful World)。体育是人类的通用语言。在中国积极融入国际社会、逐渐走向世界舞台中央的过程中,体育作为联通内外世界的桥梁、诉说自身价值观的媒介、促进文明交流互鉴的手段,意义非凡。
  “这种体系化阐释是报告的一大亮点。论述层层递进,视角多维,理论贯通,逻辑缜密,便于认知和传播。”外交学院体育对外交流研究中心主任周庆杰在当天的报告发布研讨会上说。
  引领实践成就历史跃迁
  40金27银24铜,金牌数与美国队并列第一,创造境外参赛最佳战绩——中国体育代表团在巴黎奥运会上交出的成绩单,举世瞩目。
  这是中国体育事业蓬勃发展的一幕缩影。智库报告总结,在习近平关于体育的重要论述引领下,中国体育发生了诸多历史性变化,取得诸多历史性成就。
  群众体育、竞技体育、体育产业“三翼齐飞”,体育发展新格局逐步构建。体育的意义不仅在于竞技场上的金银铜牌,更是每一个普通老百姓奔赴健康生活时眼角眉梢的笑意。而今,全民健身上升为国家战略,经常参加体育锻炼者超5亿,“带动三亿人参与冰雪运动”成为现实;中国稳定在夏季奥运会金牌榜前三,金牌点广度不断拓展;体育产业迎来年均超10%的高速增长……
  各类主体创新活力深度激发,举国体制与市场机制相结合的新型举国体制日臻完善。在中国向世界呈现的“真正无与伦比”的北京冬奥会上,既有所有场馆提前一年完工的“中国速度”,也有将航天风洞实验室用于运动员训练的“中国科技”,还有苏翊鸣等主要由家庭力量培养起来的“中国明星”,这无一不是探索建立新型举国体制的生动实践和喜人成果。
  一项项傲人成就的取得,铸就国人更多元的视野和更挺拔的姿态,开放、自信、包容的气象折射中国体育心态之变。东京奥运会上,张雨霏向战胜白血病的池江璃花子送出拥抱;北京冬奥会上,苏翊鸣和教练面对裁判打分争议做出大度回应;巴黎奥运会上,何冰娇手持西班牙奥委会徽章登上领奖台,向半决赛伤退的对手马林致意……人们为冠军鼓与呼,也为这些展现人性光辉的时刻动容。新一代运动员阳光洒脱、率真松弛,尽显青春中国风采,而在他们咬牙拼搏的身姿里,一脉相承的中华体育精神展现得淋漓尽致。
  依法治体、公正廉洁、鼓励创新,相关举措为体育生态吹拂来阵阵清风。体育法修订,体育仲裁制度落地,筑牢法律和制度的基石;兴奋剂问题“零容忍”,体坛劲刮反腐风,以体育之光映射政治文明建设;“最快的冰”、最智能的场馆,搭载“黑科技”的跑鞋和运动服,利用科技构建更美好生活从不是虚言。
  启迪世界谱写人类新篇
  也许鲜有人知,乒乓球运动源自英国,20世纪初才被引入中国。从“舶来品”到“国球”再到“输出品”,乒乓球运动在中国的发展演变是现代中国体育沧桑巨变的生动写照——由学习西方起步,结合传统和国情形成自己的特色,开辟出新的天地。
  报告认为,现代体育发展的中国范式为后发国家提供了借鉴和启迪。当越来越多全球南方国家在体育领域走出自己的道路,体育文化和体育道路的多样性将为全球体育事业发展乃至人类现代化进程注入源源不断的动能。
  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在乱变交织、动荡加剧的当下,体育包容差异、凝聚人心的力量尤为珍贵。
  从北京奥运会的“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到北京冬奥会的“一起向未来”,中国始终表达着对全世界共同迈向美好未来的期待。以体育的方式,携手各国共建美好世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中国作为负责任大国的担当。
  当中美冰壶运动员在北京冬奥会上互赠礼物,当中韩朝乒乓球选手在巴黎奥运会领奖台上合影自拍,当亚非拉民众走进由中国援建的体育馆,当叙利亚代表团在杭州亚运会开幕式上受到全场观众两次起立鼓掌欢迎,中国积极以体育促和平、促发展、促团结、促治理的意义,生动而具象。
  中国花样游泳队主教练张晓欢对报告感触颇深。她说,既要在奥运赛场上团结夺金、为国争光,也要把握好在世界舞台展现自己的契机,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文化、彰显大国风范、推动不同文明的展示与交流。
  国家体育总局局长高志丹这样评价智库报告:“这份报告对我们深刻感悟习近平总书记的人民情怀、体育情怀,深入贯彻体育强国战略部署和总书记对体育工作的一系列重要指示批示精神,以体育力量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要的指导借鉴价值。”
  悠悠中华,泱泱大国。中国的体育强国之路是历史的,也是现实的;是具体的,也是宏观的;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
  豪迈凌云志,敢为天下先。体育强国梦与奥林匹克梦相互交织,共同谱写中国式现代化的体育篇章,共同铺就体育促进人类文明进步的康庄大道。 (新华社北京8月27日电)
《迈向体育强国之路——习近平关于体育
重要论述的时代价值与世界启示》智库报告发布   (上接第一版)这次发布的智库报告系统梳理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体育的重要论述,深入探讨了新时代推动中国从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迈进的路径策略,对我们深刻感悟习近平总书记的人民情怀、体育情怀,深入贯彻体育强国战略部署和总书记对体育工作的一系列重要指示批示精神,以体育力量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要的指导借鉴价值。
  新华通讯社总编辑、新华社国家高端智库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吕岩松主持研讨会。中国冬奥会首枚金牌获得者杨扬,巴黎奥运会冠军代表、中国花样游泳队主教练张晓欢和队长冯雨,贵州“村超”代表以及专家学者、媒体记者等参加发布仪式并做了分享交流。
  智库报告全文约2.5万字,主要从逐梦体育强国、共谱和谐交响、推动历史跃迁、写就人类新篇等四个章节,深度研究和阐释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体育重要论述的时空坐标、理念内核、实践成就、时代价值与世界启示。
修订后的义务教育三科统编教材今年秋季学期开始投入使用   新华社北京8月27日电(记者杨湛菲)记者27日从教育部获悉,修订后的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语文、历史统编教材近期完成全部编审程序,将于今年秋季学期开始在全国小学和初中起始年级使用,三年内覆盖所有年级。
  2022年3月,教育部启动了义务教育三科统编教材修订工作。三科统编教材编委会和修订组成员共200余人,包括来自高校、研究机构、教研部门、中小学校的思政专家、学科专家、课程专家、教研员和教师等。
  教育部教材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本次教材修订加强整体设计,系统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要求,丰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学习内容,加强国家安全教育、法治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等相关重大主题的学习,选材更加丰富,编排更加科学,育人导向更加鲜明。
  质量是教材的生命线。教材修订过程中,教育部组织18个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550多所学校、2000多名教师、10万多名学生开展试教试用,组织500名中小学骨干教师和教研员进行精细审读,全面检验教材的适宜性。
  国家教材委员会相关专家委员会对修订后的教材进行严格的初审、复审和多轮复核,通过后报国家教材委员会审核,全面把好政治关、科学关和适宜关。
  为做好教材使用工作,教育部近期已开展骨干教研员国家级示范培训,各地8月底前完成授课教师全员培训。同时,将持续开展教材使用监测,及时了解教材使用情况,充分听取社会意见,不断提高教材质量。
义务教育三科统编教材修订三大看点   □新华社“新华视点”
 记者徐壮 杨湛菲 胡梦雪

  一套散发着墨香的新修订统编教材,将在开学季摆上学生们的课桌。
  2022年3月,教育部启动了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语文、历史统编教材修订工作。这套教材将于今年秋季学期开始在全国小学和初中起始年级使用。
  历时两年修订的教材有何变化?“新华视点”记者采访了有关负责同志。
    看点一:进一步体现育人为本、素养导向
  2017年秋季学期,教育部组织编写的义务教育三科统编教材正式投入使用,2019年实现全覆盖。从实践反馈来看,教材得到了师生的广泛好评和社会的良好反响。
  为何要对这版教材进行修订?教育部教材局负责人介绍了修订背景——
  首先,党中央对教材工作作出新部署,要在教材建设中进一步强化国家事权,充分体现党和国家意志,切实让学生坚定理想信念、打好中国底色、厚植爱国情怀,始终不渝听党话、跟党走。
  第二,按照2022年新修订的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每个学科要着力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突出学科思想方法和探究方式,强化实践,推进跨学科主题学习。教材的编写理念、素材选择、编排方式等,都要落实这些要求,进一步体现育人为本、素养导向。
  第三,2017年三科统编教材投入使用后,社会各界提出很多好的意见建议,学界对教材也有很多新的研究成果,这些都需要在教材修订中加以改进和落实。
  为做好修订工作,教育部精心组建了修订团队。三科统编教材编委会和修订组成员共200余人,包括来自高校、研究机构、教研部门、中小学校的思政专家、学科专家、课程专家、教研员和教师等。
  为充分听取一线意见,教育部组织18个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550多所学校、2000多名教师、10万多名学生对教材进行试教试用,通过课堂教学检验教材的适宜性;组织10个省(区、市)的500名中小学骨干教师和教研员进行全面精细审读。
  国家教材委员会相关专家委员会对修订后的教材进行了严格的初审、复审和多轮复核,通过后报国家教材委员会审核。
  经过两年多努力,教材编审工作全部完成。“全面把好政治关、科学关和适宜关。用心打造培根铸魂、启智增慧的精品教材。”教育部教材局负责人回顾整个工作历程时说。
    看点二:进一步丰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学习内容
  “首要任务是全面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进教材,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最新成果系统有机融入,使之成为凝聚整套教材的‘魂’。”教育部教材局负责人说。
  比如,语文教材从《习近平著作选读》(第二卷)选取《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课文,并在教材相关栏目中引用习近平总书记有关重要论述,让学生读原著、学原文,深刻领会殷殷嘱托。
  同时,在保持总体容量基本不变的前提下,教材内容进行了调整优化,突出中华文化立场,发扬革命传统,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从《诗经》、诸子散文、汉魏古诗,到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语文教材有序安排古代汉语知识和文化常识的学习,全套教材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选文共353篇。
  语文统编教材编委会主任王立军说,语文教材还在原有基础上新选入《雷锋日记二则》《井冈翠竹》等多篇课文,对学生进行革命传统教育。
  良渚古城、陶寺古城和牛河梁遗址等代表性考古成果,被写入了历史课本。
  历史统编教材编委会主任徐蓝表示,历史教材注重反映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成果,充实我国古代思想文化成就和科技成果内容,彰显中华文明的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
  翻开新修订教材,时代气息扑面而来。
  语文教材中,《青春之光》是组织作家实地采风创作的反映黄文秀事迹的课文,《“蛟龙”探海》《天上有颗“南仁东星”》等突出介绍了大国重器、国家英模;道德与法治教材加强党的创新理论最新成果的学习;历史教材呈现新时代的历史性成就、历史性变革……
  教材内容充分反映经济社会发展新成就和学术研究新成果,民族性和时代性进一步增强。
  看点三:注重听取一线反馈意见
  此次修订工作注重听取一线反馈意见,破解重点难点问题。
  加强幼小衔接方面,语文统编教材修订后降低了教材难度:一年级上册的课文从14篇减少到10篇,识字课从10课缩减至8课,识字量从300字调整至280字。拼音教学时间比原来增加1至2周,减缓了起始阶段的学习坡度。科学安排识字写字序列,优先学习字形简单、构词率高、生活中常用的汉字。
  反映刘胡兰、董存瑞、黄继光、邱少云等革命英雄及狼牙山五壮士等英雄群像的选文,依然是语文教材的重要内容。鲁迅先生的相关课文也没有变化,共有13篇。
  新修订教材采取系统融入、重点强化等方式,进一步纳入国家安全教育、法治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等相关重大主题教育内容。
  “本次修订加强全套教材的一体化设计,注重语言转化。同时,对法治教育进行了统筹设计,以宪法为主线,共涉及90余部常用法律;融合道德和法律,促进德法兼修。”道德与法治统编教材编委会主任路建平说。
  此外,修订教材的封面、版式设计和插图绘制按照反映学科特点、体现艺术水准、彰显中华美学品味、符合大众审美习惯和生活常识的标准进行了优化设计。
  新修订统编教材如何投入使用?根据计划,义务教育三科统编教材将于三年内覆盖所有年级。其中,2024年秋季学期小学一年级和初中一年级使用;2025年,小学一、二、三年级和初中一、二年级使用;2026年,义务教育阶段所有年级全部完成替换。
  教育部近期已开展骨干教研员国家级示范培训,各地将于8月底前完成授课教师全员培训。同时,将持续开展教材使用监测,及时了解教材使用情况,充分听取社会意见,不断提高教材质量。
      (新华社北京8月27日电)
音乐家张曙:他写下的战歌,萦绕桂林山水间   □本报记者 张苑

  图①:音乐家张曙像。  记者张苑 翻拍
  图②:张曙在桂林遇难处。记者张苑 翻拍
  图③:位于桂林七星公园普陀山北麓的张曙墓。
            记者张苑 摄
  1938年12月24日中午,桂林城内防空警报急骤响起,市民们四处躲避。而在城内文昌胡同的一间房内,30岁的音乐家张曙正在伏案疾书,他为抗战而作的一首新战歌《负伤战士歌》刚刚赶写完成,初稿还需要打磨修改。随着耳边的警报声越来越急促,妻子催促他到防空洞躲避,他却全身心沉浸在写作中,直到敌人的炸弹落在他家屋顶上……他和4岁爱女一起,永远留在了桂林这片美丽的山水间。这一天,是他到达桂林的第九天。
  张曙,一位卓有成就的作曲家、歌唱家、二胡演奏家。他是我国新音乐运动的奠基人,也是抗日救亡歌咏运动的组织者和领导者。1938年12月16日,他历经跋涉后来到桂林,准备在这座城市里用美妙音符激起全民抗战的磅礴力量,却在敌人的轰炸中不幸遇难。他虽然在桂林只生活不到九天的时光,但给这座城留下了激昂的乐章和奋斗的榜样。
  “男儿本该为国死”
  张曙,原名张恩袭,1908年出生于安徽歙县。在孩童时期,张曙就表现出过人的音乐天赋,5岁那年被一位民间艺术家破格收为学童,8岁时就已登台为徽剧伴奏。17岁时,张曙考入上海艺术大学音乐系,结识了田汉,在其引导下,参加了党领导的文艺团体和进步文艺活动,不久又转入国立上海音乐学院声乐系学习。
  1933年,张曙在田汉的介绍下加入中国共产党,改名张曙。1934年,张曙抵达长沙,从事群众性的音乐活动。他以音乐为战斗武器,创作《农民苦》《救灾歌》《筑堤歌》等歌曲,歌唱工农群众,控诉反动派的罪行。在党组织的领导下,他组织了“紫东艺社”“大学生合唱队团”“长沙音乐会”等革命音乐组织,并担任党报《湘流报》的编辑工作。在他机智勇敢的带领下,合唱队员经常分散在公开场所,用歌声唤醒民众。
  “七七事变”后,张曙发誓要做一名“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的救亡音乐家。当时,田汉连夜创作话剧《卢沟桥》,而后张曙马不停蹄为之配乐编曲。为了让群众记得住,张曙用小放牛调等百姓最熟悉的民歌音调谱曲,作品公演风靡一时,深受百姓欢迎。
  张曙不仅精于创作,还善于演唱和演奏,冼星海的著名抗战歌曲《在太行山上》便是由他和其他音乐家共同首唱的。他洪亮的歌喉、圆润的音色感人肺腑,让台下观众感动流泪,一时传为佳话。他更是舍身忘我的歌者。张曙长期奔走在革命前线,因积极投身救亡音乐运动曾被捕入狱,后在田汉的四处奔走下,才得以被保释。
  1937年,张曙奉命到达上海,投入抗日救亡运动,用《还我河山》《保卫祖国》等歌曲表达中华民族抗战到底的决心。
  淞沪会战后,张曙到达武汉,进入郭沫若领导的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第三厅文艺宣传处工作,和冼星海一起负责音乐工作。冼星海赴延安后,音乐工作就由张曙一人负责。
  1938年初,在张曙、冼星海等人的呼吁组织下,“中华全国歌咏协会”正式成立,并先后在武汉组织了“七七抗战周年纪念歌咏火炬游行”等大规模的群众性音乐歌咏活动。一时间,抗日的歌声如怒潮般席卷三楚大地。
  抗战时期,张曙亲自辅导、组织、培训了一支又一支歌咏队,谱写了一首又一首抗日救亡歌曲。1938年“七七”抗战周年纪念活动献金音乐大会上,张曙谱写并伴奏的《赶豺狼》《丈夫去当兵》等歌曲,引发了台下的阵阵掌声和深深共鸣。
  “男儿本该为国死,莫念妻子小娇身……你若不幸身先死,英魂莫散喊杀声!”这是《丈夫去当兵》中的歌词,没想到竟一语成谶。
  “要干到底,才能建立大中华!”
  1938年10月,武汉沦陷前夕,张曙转移到长沙;11月12日,长沙大火,张曙携夫人及三个孩子离开,经过一个多月的长途跋涉,于12月16日抵达桂林。
  张曙到桂林安顿下来后,又立即全身心地投入救亡运动中。当时的桂林城,经常遭受日军飞机的袭击,空袭警报不时响彻大街小巷,人心惶惶。尽管形势严峻,张曙仍满怀激情地发动和组织了一次规模浩大的“桂林反轰炸歌咏大会”,雄浑嘹亮的歌声唤起了桂林人民同仇敌忾、共赴国难的斗志。
  张曙在桂林仅几天时间,就创作了《我们要报仇》和《负伤战士歌》两首激情满怀的战歌。在他遇难的前一天晚上,他还在为《负伤战士歌》撰词谱曲到深夜。
  12月24日,头天工作到深夜又起了一个大早的张曙,怀揣着赶写出的《负伤战士歌》,急忙赶往驻在桂林中学的政治部三厅文艺宣传处,向林路、常任侠等音乐界同行征求意见。同行们对新歌给予了极高的评价,认为歌词很有感染力,很符合伤兵战士的心情。这让张曙兴奋不已。当时,在与常任侠聊天时,张曙还拍着胸膛说:“你看我多强壮。我如今30岁,至少还可以和敌人干50年!”
  当天中午,日军飞机又对桂林城进行狂轰滥炸。正在伏案写歌的张曙不愿意去岩洞躲避。他让妻子带走其他两个孩子,自己带着生病的小女儿达真在家里继续创作。他原以为,这一次会像之前多次响警报一样安然无事。谁料,这一天日机的空袭异常猛烈,张曙父女在“炮弹雨”中不幸罹难。在清理张曙遗物时,人们从他身上找到的,是一张写有《负伤战士歌》的稿纸。
  当噩耗传来,他身边的亲人朋友痛哭不止。张曙殉难的当天下午,在郭沫若的主持下,三厅驻桂林全体人员及桂林文艺界代表数百人参加了张曙庄严而隆重的葬礼。张曙父女被安葬在桂林将军桥附近的凉水井。郭沫若亲自题写了墓碑——“音乐家张曙父女之墓”。
  张曙的突然离去,让所有人都感到惋惜。这位心怀家国的音乐家永远留在了桂林这片山水间,一同留下的,还有他笔下的豪迈歌词。
  “谁不爱国?谁不爱家?
  谁没有热血?谁愿意做牛马?
  ……
  兄弟们!伤好了再去打。
  杀他一个就够本,多杀几个就赚他;
  要干到底才是好汉;
  要干到底,才能建立大中华!”
  ——这是张曙所写《负伤战士歌》中的歌词,也是他执着与坚持背后的铿锵答案。
  “九歌传四海,一死足千秋”
  回望张曙短短30年的人生,既是献身于音乐的一生,也是投身抗日救亡运动“不死不休”的一生。在中华民族“最危险的时刻”,张曙用歌声激发了无数国人的抗日斗志,唱响了那段岁月里一抹嘹亮的音色。
  张曙的牺牲,成为桂林抗战文化交响乐中的一曲悲壮的乐章。“九歌传四海,一死足千秋”——郭沫若为张曙父女写下挽联。
  张曙遇难,让桂林文艺界和普通民众深受触动。人们深深缅怀这位豪情满怀的音乐家,同时在心中燃起了对日寇的强烈愤慨。
  桂林音乐界深深怀念和追悼战友的同时,也继承他的遗志,持续推动着新音乐运动的开展。1939年3月12日,在音乐家林路的倡议下召开了“桂林音乐界追悼张曙大会”,同时举行张曙遗作演奏,有各救亡团体及音乐界知名人士参加。会上演唱了张曙作的《壮丁上前线》《赶豺狼》《负伤战士歌》等多首曲目。1939年12月24日,是张曙逝世一周年纪念日。这一天下午,桂林音乐界在乐群社大礼堂举行纪念大会,参加的有桂林音乐界9个团体。纪念会共演唱了32首抗战歌曲,最后全体起立,在大合唱《救亡进行曲》声中结束。当天的《救亡日报》也出版了“音乐家张曙殉难周年纪念特刊”。
  1940年9月,郭沫若、田汉、老舍等人在重庆发起了悼念张曙的大会。周恩来在《新华日报》发表文章说:“张曙先生之可贵在于同聂耳同为文化战线上两员猛将,这文化战线包括文艺、诗歌、漫画、木刻、音乐各部门,给全民的抗战事业起了伟大的推动作用。救亡歌咏便是最明显的,代表了大家发出了反抗的怒吼,代表了大众发出了要求团结的呼声。张曙先生便是这样的工作者中的一个,这功绩是永远、永远不磨灭的。”
  新中国成立后,桂林人民为缅怀这位杰出的人民音乐家,将张曙父女的遗骨迁至七星公园普陀山北麓的灵剑溪畔,郭沫若重写碑文“音乐家张曙同志之墓”,早年题刻原碑同时安放在墓的右侧。
  纪念是为了更好的传承。纵使大浪淘沙,桂林人并没有忘记张曙这颗耀眼的流星。
  如今,在张曙父女长眠的灵剑溪畔,充满了人间烟火味,熙攘的市场里,人们迈着从容的脚步。张曙墓被人们精心管理和保护,它的庄严肃穆与周围的繁华景象融为一体。
  2023年,在桂林市“九三”抗战胜利纪念日暨桂林抗战文化研究会成立三十周年纪念活动上,来自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的学生们再次唱响了张曙在桂林时留下的最后一首战歌——《负伤战士歌》。一时间仿佛时光倒流,人们回到了那个战火纷飞的激昂年代。张曙的名字再次被深深镌刻于桂林人的心里。
广 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