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A-
微信 朋友圈 微博 QQ空间

01版:头版

02版:综合新闻

03版:社会生活

04版:县区新闻

05版:专版

06版:时事

07版:桂林故事

08版:广告

返回 2024年08月28日

音乐家张曙:他写下的战歌,萦绕桂林山水间

桂林日报      2024年08月28日     



  □本报记者 张苑

  图①:音乐家张曙像。  记者张苑 翻拍
  图②:张曙在桂林遇难处。记者张苑 翻拍
  图③:位于桂林七星公园普陀山北麓的张曙墓。
            记者张苑 摄
  1938年12月24日中午,桂林城内防空警报急骤响起,市民们四处躲避。而在城内文昌胡同的一间房内,30岁的音乐家张曙正在伏案疾书,他为抗战而作的一首新战歌《负伤战士歌》刚刚赶写完成,初稿还需要打磨修改。随着耳边的警报声越来越急促,妻子催促他到防空洞躲避,他却全身心沉浸在写作中,直到敌人的炸弹落在他家屋顶上……他和4岁爱女一起,永远留在了桂林这片美丽的山水间。这一天,是他到达桂林的第九天。
  张曙,一位卓有成就的作曲家、歌唱家、二胡演奏家。他是我国新音乐运动的奠基人,也是抗日救亡歌咏运动的组织者和领导者。1938年12月16日,他历经跋涉后来到桂林,准备在这座城市里用美妙音符激起全民抗战的磅礴力量,却在敌人的轰炸中不幸遇难。他虽然在桂林只生活不到九天的时光,但给这座城留下了激昂的乐章和奋斗的榜样。
  “男儿本该为国死”
  张曙,原名张恩袭,1908年出生于安徽歙县。在孩童时期,张曙就表现出过人的音乐天赋,5岁那年被一位民间艺术家破格收为学童,8岁时就已登台为徽剧伴奏。17岁时,张曙考入上海艺术大学音乐系,结识了田汉,在其引导下,参加了党领导的文艺团体和进步文艺活动,不久又转入国立上海音乐学院声乐系学习。
  1933年,张曙在田汉的介绍下加入中国共产党,改名张曙。1934年,张曙抵达长沙,从事群众性的音乐活动。他以音乐为战斗武器,创作《农民苦》《救灾歌》《筑堤歌》等歌曲,歌唱工农群众,控诉反动派的罪行。在党组织的领导下,他组织了“紫东艺社”“大学生合唱队团”“长沙音乐会”等革命音乐组织,并担任党报《湘流报》的编辑工作。在他机智勇敢的带领下,合唱队员经常分散在公开场所,用歌声唤醒民众。
  “七七事变”后,张曙发誓要做一名“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的救亡音乐家。当时,田汉连夜创作话剧《卢沟桥》,而后张曙马不停蹄为之配乐编曲。为了让群众记得住,张曙用小放牛调等百姓最熟悉的民歌音调谱曲,作品公演风靡一时,深受百姓欢迎。
  张曙不仅精于创作,还善于演唱和演奏,冼星海的著名抗战歌曲《在太行山上》便是由他和其他音乐家共同首唱的。他洪亮的歌喉、圆润的音色感人肺腑,让台下观众感动流泪,一时传为佳话。他更是舍身忘我的歌者。张曙长期奔走在革命前线,因积极投身救亡音乐运动曾被捕入狱,后在田汉的四处奔走下,才得以被保释。
  1937年,张曙奉命到达上海,投入抗日救亡运动,用《还我河山》《保卫祖国》等歌曲表达中华民族抗战到底的决心。
  淞沪会战后,张曙到达武汉,进入郭沫若领导的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第三厅文艺宣传处工作,和冼星海一起负责音乐工作。冼星海赴延安后,音乐工作就由张曙一人负责。
  1938年初,在张曙、冼星海等人的呼吁组织下,“中华全国歌咏协会”正式成立,并先后在武汉组织了“七七抗战周年纪念歌咏火炬游行”等大规模的群众性音乐歌咏活动。一时间,抗日的歌声如怒潮般席卷三楚大地。
  抗战时期,张曙亲自辅导、组织、培训了一支又一支歌咏队,谱写了一首又一首抗日救亡歌曲。1938年“七七”抗战周年纪念活动献金音乐大会上,张曙谱写并伴奏的《赶豺狼》《丈夫去当兵》等歌曲,引发了台下的阵阵掌声和深深共鸣。
  “男儿本该为国死,莫念妻子小娇身……你若不幸身先死,英魂莫散喊杀声!”这是《丈夫去当兵》中的歌词,没想到竟一语成谶。
  “要干到底,才能建立大中华!”
  1938年10月,武汉沦陷前夕,张曙转移到长沙;11月12日,长沙大火,张曙携夫人及三个孩子离开,经过一个多月的长途跋涉,于12月16日抵达桂林。
  张曙到桂林安顿下来后,又立即全身心地投入救亡运动中。当时的桂林城,经常遭受日军飞机的袭击,空袭警报不时响彻大街小巷,人心惶惶。尽管形势严峻,张曙仍满怀激情地发动和组织了一次规模浩大的“桂林反轰炸歌咏大会”,雄浑嘹亮的歌声唤起了桂林人民同仇敌忾、共赴国难的斗志。
  张曙在桂林仅几天时间,就创作了《我们要报仇》和《负伤战士歌》两首激情满怀的战歌。在他遇难的前一天晚上,他还在为《负伤战士歌》撰词谱曲到深夜。
  12月24日,头天工作到深夜又起了一个大早的张曙,怀揣着赶写出的《负伤战士歌》,急忙赶往驻在桂林中学的政治部三厅文艺宣传处,向林路、常任侠等音乐界同行征求意见。同行们对新歌给予了极高的评价,认为歌词很有感染力,很符合伤兵战士的心情。这让张曙兴奋不已。当时,在与常任侠聊天时,张曙还拍着胸膛说:“你看我多强壮。我如今30岁,至少还可以和敌人干50年!”
  当天中午,日军飞机又对桂林城进行狂轰滥炸。正在伏案写歌的张曙不愿意去岩洞躲避。他让妻子带走其他两个孩子,自己带着生病的小女儿达真在家里继续创作。他原以为,这一次会像之前多次响警报一样安然无事。谁料,这一天日机的空袭异常猛烈,张曙父女在“炮弹雨”中不幸罹难。在清理张曙遗物时,人们从他身上找到的,是一张写有《负伤战士歌》的稿纸。
  当噩耗传来,他身边的亲人朋友痛哭不止。张曙殉难的当天下午,在郭沫若的主持下,三厅驻桂林全体人员及桂林文艺界代表数百人参加了张曙庄严而隆重的葬礼。张曙父女被安葬在桂林将军桥附近的凉水井。郭沫若亲自题写了墓碑——“音乐家张曙父女之墓”。
  张曙的突然离去,让所有人都感到惋惜。这位心怀家国的音乐家永远留在了桂林这片山水间,一同留下的,还有他笔下的豪迈歌词。
  “谁不爱国?谁不爱家?
  谁没有热血?谁愿意做牛马?
  ……
  兄弟们!伤好了再去打。
  杀他一个就够本,多杀几个就赚他;
  要干到底才是好汉;
  要干到底,才能建立大中华!”
  ——这是张曙所写《负伤战士歌》中的歌词,也是他执着与坚持背后的铿锵答案。
  “九歌传四海,一死足千秋”
  回望张曙短短30年的人生,既是献身于音乐的一生,也是投身抗日救亡运动“不死不休”的一生。在中华民族“最危险的时刻”,张曙用歌声激发了无数国人的抗日斗志,唱响了那段岁月里一抹嘹亮的音色。
  张曙的牺牲,成为桂林抗战文化交响乐中的一曲悲壮的乐章。“九歌传四海,一死足千秋”——郭沫若为张曙父女写下挽联。
  张曙遇难,让桂林文艺界和普通民众深受触动。人们深深缅怀这位豪情满怀的音乐家,同时在心中燃起了对日寇的强烈愤慨。
  桂林音乐界深深怀念和追悼战友的同时,也继承他的遗志,持续推动着新音乐运动的开展。1939年3月12日,在音乐家林路的倡议下召开了“桂林音乐界追悼张曙大会”,同时举行张曙遗作演奏,有各救亡团体及音乐界知名人士参加。会上演唱了张曙作的《壮丁上前线》《赶豺狼》《负伤战士歌》等多首曲目。1939年12月24日,是张曙逝世一周年纪念日。这一天下午,桂林音乐界在乐群社大礼堂举行纪念大会,参加的有桂林音乐界9个团体。纪念会共演唱了32首抗战歌曲,最后全体起立,在大合唱《救亡进行曲》声中结束。当天的《救亡日报》也出版了“音乐家张曙殉难周年纪念特刊”。
  1940年9月,郭沫若、田汉、老舍等人在重庆发起了悼念张曙的大会。周恩来在《新华日报》发表文章说:“张曙先生之可贵在于同聂耳同为文化战线上两员猛将,这文化战线包括文艺、诗歌、漫画、木刻、音乐各部门,给全民的抗战事业起了伟大的推动作用。救亡歌咏便是最明显的,代表了大家发出了反抗的怒吼,代表了大众发出了要求团结的呼声。张曙先生便是这样的工作者中的一个,这功绩是永远、永远不磨灭的。”
  新中国成立后,桂林人民为缅怀这位杰出的人民音乐家,将张曙父女的遗骨迁至七星公园普陀山北麓的灵剑溪畔,郭沫若重写碑文“音乐家张曙同志之墓”,早年题刻原碑同时安放在墓的右侧。
  纪念是为了更好的传承。纵使大浪淘沙,桂林人并没有忘记张曙这颗耀眼的流星。
  如今,在张曙父女长眠的灵剑溪畔,充满了人间烟火味,熙攘的市场里,人们迈着从容的脚步。张曙墓被人们精心管理和保护,它的庄严肃穆与周围的繁华景象融为一体。
  2023年,在桂林市“九三”抗战胜利纪念日暨桂林抗战文化研究会成立三十周年纪念活动上,来自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的学生们再次唱响了张曙在桂林时留下的最后一首战歌——《负伤战士歌》。一时间仿佛时光倒流,人们回到了那个战火纷飞的激昂年代。张曙的名字再次被深深镌刻于桂林人的心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