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镇“小”警践行新使命
桂林日报
2023年09月05日

在大圩派出所指挥调度室,民警正利用远程监控执法。邓宇 摄

日常巡江是大圩派出所民警的重要工作。邓宇 摄
“这是大自然赐予中华民族的一块宝地,一定要保护好,这是第一位的。”这是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漓江时对桂林人民的嘱托。
殷殷嘱托,萦绕山水。“藏蓝”守护,久久为功。
漓江畔,一个个派出所作为最基层、最平凡的漓江生态守护者,也是桂林公安践行保护绿水青山使命的最好缩影。为展现桂林公安牢记嘱托、勇担使命、全力为桂林打造“最具安全感世界级旅游城市”贡献力量的新举措新成效,努力实现“桂林社会治安与桂林山水齐名,桂林公安形象与桂林山水同美”目标,近期,桂林日报与桂林市公安局联合开展“生态环保调研行”主题采访活动,从漓江之源的猫儿山出发,到三江交汇的漓江尾,讲述“警察蓝”无怨无悔默默坚守、甘当守护桂林山水“二郎神”的一个个生动故事。
□本报记者张苑
悠悠漓江水从兴安县一路顺流而下,进入毗邻桂林城北的灵川县。灵川的大圩古镇傍水而建,顺着漓江绵延2公里长,它是百里漓江中游的著名景点,被列为广西古代“四大圩镇”之一。
设在大圩古镇入口处的大圩派出所,就像是古镇的“守门人”。默默守护着这里的一山一水和带着古韵的“烟火气”。
隶属于灵川县公安局的大圩派出所,辖区总面积193.78平方公里,辖16个村委1个居委会,155个自然村。辖区内有漓江大圩段、大圩古镇、古东瀑布、东漓古村、逍遥湖等多个景区。现有民警5人、辅警18人、驻村辅警16人。承担辖区内的巡逻防范、治安管理、刑事侦查破案、户籍管理、矛盾纠纷排查和调解等各项公安业务。近年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理念,全力以赴守护漓江生态之美,成了大圩派出所全体民警牢记在心的重要使命和工作指引。
从守护到共治——
“小”警肩负大使命
漓江之畔,大圩古镇入口处,一棵有着500多年历史的古樟树下,“人民公安”的标志特别醒目。这里是大圩派出所的办公地,据老所长回忆,自新中国成立后,派出所就一直“守”在这里,坐拥漓江和古镇,守护着这片山水。2021年后,派出所的大门口多了一块牌匾——灵川县生态环境保护中队。
派出所的现任所长刘思宇是一位青春有活力的“85”后,虽然调任到此的时间不长,他已经迅速熟悉环境,融入了这里的一山一水间。在他看来,大圩派出所虽小,但肩负的责任却不小。
9月1日,记者走进距离大圩派出所仅有几百米远的大圩镇警务工作站,看到远程指挥中心里的大屏幕滚动播放着漓江边、古镇里的实时画面,江中的垂钓者、执法人员巡江的情形清晰可见。“在这里可以监控到多个重点区域的情况,一旦发现有破坏生态的行为,我们会第一时间通知距离最近的民警、辅警及时到达现场进行处置。”刘思宇介绍道。当天正在工作站召开的是一场关于漓江大圩段常态化保护的多部门联动会议,参会的除了大圩派出所,还有大圩镇漓管所、渔政部门以及社区工作人员等。在大圩,这样协同合作的漓江“大保护”模式已经成为常态。
2021年以来,为切实担当起守护桂林山水“二郎神”的重任,灵川县公安局深入落实“河湖警长制”,以打击涉水违法犯罪为核心,成立了由副县长、县公安局党委书记、局长为全县河湖县(区)总警长,乡镇派出所(生态环境保护中队)所长(负责人)为辖区河湖段警长,驻村生态辅警为辖区河湖片警长的工作责任制度,形成了“辖区公安机关属地负责、河湖警长全面掌控、相关业务警种各司其职”的“治水”执法保障格局。
与此同时,灵川县还积极打造警政、警民合力“治水共同体”,与水利、生态环境、农业农村、自然资源、住建、城管等职能部门加强沟通联系。2022年,灵川县公安局在大圩镇建立了新的警务工作站(综合工作站),作为多方联络和协同工作的“枢纽”,全面畅通了部门间协作配合渠道,建立起信息互通、定期会商、疑难会诊等机制,及时解决“治水”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
在刘思宇看来,在“治水共同体”的协同机制模式下,派出所就像一个“信息中枢”,因为群众遇到问题第一时间想到的是拨打“110”,因此警务工作站就成为一个平台,根据线索的类型,连通并组合各个“模块”,最终促成问题的高效解决。“这说明老百姓对我们警务工作的信任,让我们感觉肩负的使命更大了。”他说。
从“田园绿”到“藏青蓝”——
朴实的他们心有大情怀
夏末秋初,天空碧蓝如洗。沿着大圩古镇的青石板路步行几分钟就到了漓江边。阳光下,江面波光粼粼,江中水清鱼欢。
一艘警用快艇正在江面上巡逻。随着船艇的前行,水面卷起白色浪花,船尾拖着一条长长的波纹。大圩派出所辅警卢志双坐在驾驶位,他看着眼前熟悉的青山碧水,无限感慨:“我们用心守护,是为了让自己的家园更美好!”
卢志双是大圩本地人,从小在古镇里玩耍,喝着漓江水长大。这一江碧水早已成为他生活中无法割舍的一部分。“记得小时候,古镇还没有那么多游客,江上的船也很少,漓江的水很清很干净。后来,旅游发展起来了,一些游客会在江边留下垃圾,还有的人为了贪图小利在漓江电鱼。”卢志双说,看着母亲河遭到破坏,心里很不是滋味。
2020年,灵川县公安局招聘辅警。原本在家务农的卢志双报了名。后来他被分配到大圩派出所,成为自己家门口的“平安守护人”。
2021年以后,灵川县公安局在大力推行“一村一辅警”工作机制的同时,将警务工作触角向生态环境治理领域延伸。于是,巡江成了卢志双和同事们日常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
“我们白天和晚上都会轮流在河边值班,及时发现并制止电鱼、江边乱扔垃圾、向漓江排放污水等破坏漓江生态环境的行为。”卢志双说。有一次,卢志双和同事在晚上巡江时,发现江中依稀有灯光,他们小心靠近后才发现,原来是两名男子在非法电鱼。于是他们第一时间通报值班所长,并现场将电鱼者抓获。
2022年,局里给派出所配备了警用快艇、警用摩托、无人机等“高科技”装备,进一步借助科技力量守护漓江。卢志双觉得,巡江的工作更加高效且更具威慑力了。
除了日常巡江、及时发现和打击破坏漓江生态环境的不法行为,大圩派出所的民警、辅警们还会定期深入村子,充分发挥村警“人熟、地熟、情况熟、开展工作便利”的优势,对村民开展生态环保教育。通过加大宣传和教育,村民们的环保意识提高了,破坏漓江的行为也大大减少。
从不解到认同——
百姓心中有杆“明白秤”
漫步在大圩古镇,不宽的青石板路诉说着千年的沧桑,两边是保存完好的古建筑。古街上,装修得古香古色的警务室与周边的环境融为一体。
“为了更好促进警民关系,我们在古街上设置了警务室。一来游客及本地群众在古镇景区内遇到问题可以第一时间向我们反映;二来,我们把触角延伸到群众身边,能够第一时间了解群众需求,更好地提供服务。”所长刘思宇介绍说。
走进警务室,墙面醒目处贴心地设置了“心愿墙”。墙上贴满了群众用便利贴手写的心里话和祝福语。“每天看到你们辛苦付出,感恩有你们守护!”“在大圩真正做到了警民一家亲!”……一句句朴素而真挚的留言,折射出这里警民关系的和谐融洽。
守护漓江生态环境不能仅靠政府之力、司法之力,还需要百姓群众的自觉配合和参与。记者在大圩古镇采访了解到,随着桂林旅游业的兴起,大圩古镇也因其独有的特色吸引了全国各地的游客前来游玩。随着游客的增多,在漓江岸边摆摊的老板、露营的驴友、烧烤的群众也随之增多,在一定程度上给漓江流域的生态环境造成了污染。为了提升群众的环保意识,在大圩派出所以及镇政府部门的协调下,大圩各社区、村委成立了多支由党员、热心群众组成的“义务巡江队”,每天轮班不间断在江边巡逻,及时制止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
曾意萍是大圩社区组织的巡江志愿者队伍中的一名“女将”。她告诉记者,因为家就住在古镇附近,离江边不远,她平日里都喜欢在江边走走看看,对这里的地形环境了如指掌。听说镇上要成立“义务巡江队”,她二话不说报了名。“能够尽自己的一份力参与到漓江生态保护这个大工程中,是一件有意义的事。”她说,近两年来,明显感觉到政府部门整治漓江生态环境的力度越来越大,过去也有一些群众对政府的做法不理解,但后来大家亲眼看到了治理前后的变化,就慢慢转变了观念,自觉抵制污染环境的行为,并积极参与到宣传环保政策、义务巡江等志愿服务活动中。
曾意萍还告诉记者,大圩镇很多人以渔业为生,平日里利用小渔船在漓江捕鱼。后来,在民警和政府执法人员的引导下,他们在禁渔期有了新身份:从“捕鱼人”变成“护鱼人”。这一身份的转变,折射了大圩镇人民群众环保意识的不断提升。
“其实老百姓心中都有杆‘明白秤’。漓江生态保护不仅是为了我们自己的生活环境更好,也是为了我们子孙后代的幸福。”她说。
记者手记: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
法治力量护一江清水。小小的派出所,肩负的是最前沿的大使命。
大圩派出所是桂林公安守护漓江生态环境的一个缩影。县、乡、村三级联动的生态保护机制,警政、警民通力协作,高科技装备的助阵,还有当地百姓的共治共享……所有这些实践与努力,都是为了一个目标——让桂林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我们共同的家园更美好。
记者在深入采访中发现,越来越多的桂林普通百姓具备了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也乐于参与其中。守护绿水青山正逐渐成为一场全民自觉行动。当然,我们每个个体能做的还有很多。面对绿水青山的呼唤,只有形成强大的合力,构筑坚实的屏障,才能长久地享有山清水秀的美好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