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A-
微信 朋友圈 微博 QQ空间

01版:头版

02版:综合新闻

03版:社会生活

04版:视觉

05版:专版

06版:教育

07版:教育

08版:时事

返回 2023年06月21日

漓江两岸迎端午 传统习俗现活力

桂林日报      2023年06月21日     

  近日,七星区理工大学社区走进辖区幼儿园开展“端午怀古,龙舟寄情”活动,志愿者们带着孩子们一起手工制作“龙舟”。记者周文琼 摄

  6月19日,七星区七星社区在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开展“我们的节日·端午”主题活动,辖区的居民、党员、环卫工人、少数民族代表等40余人一起绣香包、包廉粽,传承中华传统美德,传承优良家风。 记者蒋璇 通讯员吴丽萍 摄

  6月19日,秀峰区秀峰街道解东社区开展了形式多样的迎端午主题活动。辖区中华小学的同学们正在进行欢乐的旱地龙舟赛。记者陈静 摄
□本报记者 周文琼
  “咚、咚、咚,鼓点越来越重,歌声越来越响,端午节未到,船先动。”这几天,南洲大桥下的漓江太热闹了,失去平静的不只是水面,还有龙船划手和观众的心,都被这原始、热情、充满生命力的传统习俗活动鼓动起来。今年桂林的端午氛围感格外浓厚,包粽子、赛龙舟、摘艾叶……在这传统的节日里,人们感受厚重的历史文化,也彼此交流感情,古老习俗在家家户户重现活力。

  鼓声起 赛龙舟
  端午节是农历五月初五,亦称端阳节、蒲节。《桂林市志》中有载:这天清晨家家户户插菖蒲艾枝。意取菖蒲似箭可以驱邪、艾似旗可以招屈原之魂。有的以艾叶扎成老虎模样,意为能食毒物。同时各家均以雄黄拌石灰,撒遍屋角阴暗之处,以驱蚊虫。家中小孩还会佩戴香包。香包以各色布头缝制,形状有猴子、三角粽、扇子以及其他花形,内装香粉,玲珑美观。各家都饮雄黄酒,吃粽子、咸蛋、大蒜和桃李,名为吃“五子”。一般在上午祭祖,下午观看龙舟赛。龙舟穿梭于漓江之上,龙船歌不绝于耳,围观者人山人海。获胜者有奖。
  赛龙舟、包粽子、挂菖蒲、摘艾叶这些传统习俗,如今人们依旧在保持。
  市民农女士告诉记者,这几日在南洲大桥下的漓江水面都有龙船队在演练,她专门带着3岁的孩子在岸边观看。锣鼓响起,歌也唱起来,随着节拍,人们用力地划起来。“我在岸上都好激动!”农女士说,要让孩子从小感受传统文化。
  桂林龙舟竞渡最早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与桂林龙舟竞渡相关的历史文化信息,较早见于岩崖壁画、瓯骆铜鼓图案和流传的龙船歌等。古越人认为通过舟船竞渡,可以去邪除恶,消灾祈福。桂林沙桥村龙船歌《哭禹公》是端午节举办龙舟赛事活动时所唱的歌曲,表达了人们对屈原的哀悼之意和对他的纪念。桂林的龙舟文化盛于唐朝,唐代著名诗人李商隐的《桂林》一诗中写道:“城窄山将压,江宽地共浮。东南通绝域,西北有高楼。神护青枫岸,龙移白石湫。殊乡竟何祷,箫鼓不曾休。”
  桂林的传统龙舟活动积淀了深厚的地区民俗文化底蕴,以龙王祭祀巡游为主,包含游龙、家游、起水采青、走龙亲等大量的民俗仪式活动。进入6月以来,不少市民发现,漓江上不时有龙舟队在练习。申义魁是七星区福隆园村的一名龙舟划手。他告诉记者,村里的龙舟队6月3日就开始下水练习了。连日来他们有时与其他龙舟队一起在江上巡游,有时也会进行“友谊赛”,“最主要的是展示我们的传统文化”。
  福隆园村就在漓江边上,在申义魁的记忆里,划龙舟可是一件特别有趣的事。“端午节最期待的就是看划龙舟,一大早就在河边码头蹲守,大家用布袋子装个粽子,中午饿了就吃粽子,生怕错过任何精彩的场面。”他的爷爷已经100岁了,以前就是一个划龙舟的好手,还会打鼓、唱龙船歌。受到爷爷的影响,申义魁也喜欢划龙舟。“上船一切听鼓声。”他说,“划龙舟讲究的是大家配合默契、团结拼搏,只有这样才能取得胜利。赛龙舟精神对我的人生有很大的启发。”现在他的孩子4岁多了,也很喜欢龙舟文化,甚至已经学会了打鼓,他认为,这就是文化的传承。

  吃“五子” 盼安康
  在桂林的端午民俗中,包粽子必不可少。
  浸泡过的糯米加上绿豆、红豆、花生、五花肉(或腊肉)、板栗等配料,用洗净的竹叶、绳子包扎好,用火蒸煮1—2小时后出锅,剥开叶子,黄灿灿的粽子一口下去糯米松软可口,五花肉入口即化,油浸进了绿豆和糯米中,还有淡淡的竹叶香气,吃完一个还不过瘾……
  端午节前,桂林各个市场的包粽子食材早已火了起来。家中有老人的几乎都自己动手包粽子。即使不会自己包粽子,邻里间包粽子手艺好的伯娘也早早就开始帮大家一起包,过节给亲朋好友邻里送上几个粽子联络感情是再好不过的了。再不然就在市场上买自己喜欢口味的粽子来吃。太平路的粽子大王、篦子园的长寿粽、鸾东菜市的“黄阿姨灰水棕”、铁西的秦伯娘板栗粽……桂林市民口口相传的粽子店可不少,鲜肉板栗粽、五花板栗绿豆粽、腊肉板栗绿豆粽、蛋黄板栗绿豆粽、排骨粽等品类也十分丰富。60多岁的市民陶阿姨说,粽子平日也能十分便利地买到,但过端午节的时候仍然不能少,“可能是因为传统的节日吃着传统的食品,和家人相聚在一起,祥和、美好的感觉更可贵、真切”。
  端午节桂林还有“吃五子”的习俗。粽子、咸蛋、大蒜和桃子、李子,名为“五子”。其实在桂林不同地区,“五子”的定义也会有些许差别。例如,有些地方的“五子”是指粽子、蒜子、蛋子、口子(蕌头)、包子。东西虽有不同,但都寓意排除身体毒素,为身体补充营养,起到防病、强身的作用。

  摘艾叶洗艾澡
  端午节散发药草香

  挂菖蒲、艾枝,也是端午节桂林家家户户都要做的一件事情。熏艾、洗艾水澡、吃艾叶粑,桂林百姓中也很流行。
  一本名为《漓江边》的游记中,作者沈伟东在其中一篇散文《艾叶》中写道:端午时节雨水多,他喜欢用艾条来熏足三里。他回忆起他与一位大学同学沿着漓江闲走,走到大圩古镇,在古镇的青石板小巷里走进一家草药店。一位老药师正在卷制艾条。
  老药师说,艾叶是菊科植物,桂林的荒山野岭里随处可见。每天一大早他上山采艾叶,采回艾叶后用清晨或傍晚轻柔的日光晒几天。待到干透,再把细嫩、艾绒厚的艾叶择出来。晒干以后,艾叶质地轻柔。艾叶性味辛、苦、温,归肝脾肾三经,有温经止血、散寒止痛的疗效,用艾叶熬水洗身,可以祛湿止痒。
  制作艾条剩下的叶梗碎屑,也是好东西。端午节前后,傍晚靠着河沿摆上桌子,借河风的一丝清凉吃饭,很惬意。就是有一点不好,盛夏河边蚊虫多,要用蒲扇时不时拍打小腿。这个时候,左邻右舍到草药店讨一簸箕艾叶碎梗,在将熄未熄的烧水焖饭的小炭炉里撒上几把。不一会儿,艾烟冒出来,在头上、脚边飞来飞去的蚊虫闻到这气味便逃之夭夭。
  从这个故事里,可以读出艾叶在桂林很普遍,端午时节桂林人更是对它钟爱有加。端午节前,菜市场里一担担从乡野挑来的艾叶、菖蒲等散发着香味的药草如今依旧深受人们喜爱。人们把菖蒲、艾枝挂在门前,给孩子洗艾水澡。
  艾叶一般外用,很少有内服的。而在桂林,艾叶不仅入药,还可入馔,桂林人经常在油茶馆里吃到的艾叶粑就配有捣碎的艾叶。
  市民周阿姨在端午节喜欢做艾叶粑。她说,艾叶洗净,放到烧开的水中煮,捞起后用清水冲洗几次,让它泡两天,把艾叶的苦水去掉,之后剁碎掺到糯米粉里面,揉成团后再包入花生、芝麻等馅。蒸熟出锅后的艾叶粑绿莹莹的,清香扑鼻,正是端午时节天气湿热致人食欲不振时的食疗佳品。
  把传统节日过得仪式感满满,平凡的生活也会变得热气腾腾。长大后的人们奔赴天南地北就像是风筝,而传统文化则像风筝的线,无论风筝飞得多远,文化认同感始终将我们拉回到故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