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A-
微信 朋友圈 微博 QQ空间

01版:头版

02版:综合新闻

03版:社会生活

04版:社会生活

05版:资源资讯

06版:县区资讯

07版:时事·体育

08版:深读桂林

返回 2022年05月24日

“探洞热”悄然兴起的背后:

“小众研学”能否开辟“后疫情时代”旅游新思路

桂林日报      2022年05月24日     

  图①:在万年形成的岩溶洞穴中,人类显得很渺小

  图②:天然洞穴中,保存着壮丽的大自然奇观

  图③:探洞过程
  去年以来,一股“探洞热”潮悄然兴起。尽管与常规的旅游和研学相比,这种“向下行走、向内探索”的旅游项目略显小众,但不妨碍它有一批忠实拥趸。
  桂林有着全国乃至全世界都叹为观止的地下喀斯特地貌群。岩溶洞穴多达3000个,其中不乏已经开发成熟的、广为游客们熟知的芦笛岩、冠岩、银子岩、莲花岩等。“探洞热”不仅给了这些深藏在地下的自然奇观一个曝光在互联网世界的机会,同时也为“后疫情时代”提供了一种旅游新思路。

□本报记者韦莎妮娜
  “来一场特别的地心旅行”
  1637年,徐霞客在造访桂林时,写下了不少文章,均被收录在《徐霞客游记·粤西游日记》中。其中一段是这么写的:“舟转西北向,又三里,为冠岩。〔先是江东岸崭崖,丹碧焕映,采艳画山。冠岩即在其北,〕山上突崖层出,俨若朝冠。北面山麓,则穹洞西向临江,水自中出,外与江通。棹舟而入,洞门甚高,而内更宏朗,〔悉悬乳柱,惜通流之窦下伏,无从远溯。〕壁间有临海王宗沐题诗,号敬所,嘉靖癸丑学宪。诗不甚佳,时属而和者数十人,吉人刘天授等。俱镌于壁。觇观看玩久之,棹舟出洞,〔望隔江群峰丛合,忆前拦州所见穿山当正对其西,惜〕溪回山转,〔并其峰亦莫能辨识。顷之,〕矫首北见皎然一穴,另悬江东峰半,即近在冠岩之北。”
  从这段生动扼要的文字中,我们可以一瞥早在近400年前,“驴友鼻祖”徐霞客是如何玩转桂林的岩洞的。
  风尚是个轮回。从去年开始,一股“探洞热”潮悄然在我市兴起。尽管与常规的旅游和研学相比,这种“向下行走、向内探索”的旅游项目略显小众,但不妨碍它有一批忠实拥趸。
  冰羽,在桂林探洞界小有名气,是桂林洞穴探险队队员。同样玩探洞的“兔子”这么评价他:探洞大神、下竖井SRT不能没有他。
  SRT,全称是Single Rope Technique的缩写,意思是单绳技术,普遍用于户外运动,属于登山攀岩技术的一种。由于与攀岩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这种技术也广泛被用于探洞。借助一根绳索,探洞者能够实现在单绳自如上下。
  洞穴被探洞爱好者们亲切地称为“地心游览”,因为这里更幽深、更黑暗、更未知,因此充满了神秘、惊喜和挑战。在过去,探洞者们都以追求抵达地下垂直深度1000米为目标,如今,尽管已经有人成功地实现了这个目标,但对垂直深度的挑战一直未有停歇。
  冰羽“入坑”是在五年前。出于幼时对洞穴的好奇和旅游行业的从业经历,他一直对岩洞保持着敬畏和向往。在参观过不少岩洞后,让原本是建筑学出身的冰羽萌生了跨界成为一名专业探洞者的想法。
  冰羽探的第一个洞,是永福金钟山半山腰的一个未开放洞穴。当时他和一位同伴结伴而行,两人都还没到30岁,有一腔说干就干的热情。令他们没想到的是,洞穴内的层次比想象中要复杂。出于不想给岩洞造成破坏的考虑,两人并未刻画标识,差点迷了路。过了最初那阵慌张后,冰羽强迫自己冷静下来,仔细回忆进来时候洞口的样子,最后成功返程。
  这次经历,没有让冰羽退缩,反而更增加了他对探洞的热爱。5年来,他和队友、探洞爱好者们一起探过大小无数的岩洞,目前探过最大深度的洞穴是位于贵州兴义的一个落水洞,实地测量到的垂直深度为-515米。“但没有抵达最深处,算是心中的一个遗憾吧!”冰羽说。
  令人惊讶的是,探洞活动并非成年人专属,在一众探洞爱好者中,经常能见到小朋友的身影。2019年开始,桂林一家教育咨询机构便着手组织亲子探洞活动,迄今已经开展了3年。
  刚开始的时候,也有人提出异议,探洞存在一定风险,不适合低龄孩子参加。但机构负责人王春霞有一种执着:“地表部分大家见得比较多,隐藏在地下的溶洞鲜为人知。很多洞穴并非像多数人知道的那样,有五颜六色的灯光和修好的步道。真正的洞穴是一个无光的世界,有着独特的气候、生物链、生命力组成的地下系统。”
  令王春霞更坚定推广探洞项目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如今的孩子普遍抗挫力低。“在探索的过程中,黑暗的环境让一切变得未知,就像我们未知的人生。青少年需要这种探索和挑战的过程,来获得战胜困难的勇气和坚强的品格。”

  探洞的魅力何在?
  如今,在小红书上搜索“探洞”“桂林”字样,便会跳出近百位博主的笔记。他们记录了自己的探洞过程,从冠岩地下河到阳朔恶魔洞、燕子洞,平乐朝天岩再到草坪河泊源附近的天然野生洞,有的惊险刺激,有的宁静幽深。最美的是洞穴里有地下河,探洞者会划着皮划艇,一桨一桨地在黑暗中前行,只听得见水声和呼吸声。会洞潜的还会穿上“美人鱼”的行头,拍下美到令人忘记呼吸的照片。
  黑暗、无声、幽闭,在外人看来,洞穴里太多不可知的因素,因而只能感受到恐惧,不能体会到乐趣。而恰恰是这些因素,吸引着探洞爱好者们一次次摈弃喧嚣热闹的地面,返回原始的寂静之地。在这里,你能看到处于北纬25°线上壮观的岩溶地貌景观,看到上万年前以微米速度累积形成的洞穴沉积物,还有在黑暗中灿若繁星的石英砂晶石。在岩洞中不少狭窄低矮之处,只能躬身匍匐前行,从某种程度而言,恰恰就像人与自然的关系:在浩瀚的时间长河和广袤的大自然中,人类不过沧海一粟、蜉蝣一瞬,须放下身段,正视自己的渺小,拾起勇气再度出发。
  桂林洞穴探险队的队长阿牛,感性地记录下了他和队员们探秘某个洞穴时跌宕起伏的经历:“皮艇充好气后,我们划向了黑暗深处。一向代表着恐惧的黑色,此时在我们的眼里,它更像一块盖住珠宝的幕布。我们用灯光将它慢慢掀开,欣赏它的神奇。(入洞)不到五十米,每条船上,每个人都异口同声地‘哇’了一声:漂亮的钟乳石柱沿着洞壁嵌入碧绿的水面,连倒影都傲娇地在灯光下荡漾。突然左边船传来一声:‘看天花板,黄金’,我们集体望上看后惊呆了。那天花板上一条约十几米的带状金色,两边则是带状银色,一银一金,闪着光,一派金碧辉煌……”
  一方面磨练技艺,挑战勇气,一方面见识到从未见识过的广阔天地,还有一瞬间让人开悟,这些都成了探洞“热”起来的原因。尽管相比较骑行、攀岩、桨板等运动,探洞仍处小众状态,但不妨碍它有蓬勃的生命力和无限的发展潜力。
  一份数据显示,我国是世界上喀斯特分布面积最大的国家,具有面积大、地貌多样、典型、生物生态丰富等特点。而在我国的喀斯特分布图中,超过一半的喀斯特地貌分布在南方。作为世界自然遗产“中国南方喀斯特”地貌组成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桂林拥有大量的岩溶洞穴,几乎是有峰必有洞,甚至一峰多洞。据不完全统计,桂林的岩溶洞穴多达3000个,被人熟知的洞穴有芦笛岩、七星岩、冠岩、银子岩、莲花岩等等。
  得天独厚的地貌特征和地质优势,让桂林成为了探洞这项运动/研学项目生根发芽的沃土。记者注意到,在短短两年中,从事探洞旅游、探洞研学业务的机构、领队层出不穷。不少桂林的户外运动机构、教育机构都推出了“探洞”的体验项目。在“后疫情时代”,旅游业受创后,旅游从业者都来赶热度分一杯羹。近年来靠着室内设计出圈的阳朔某酒店,也给客人推出了一条特色小众旅行路线,其中就包括一个野趣洞穴。
  在王春霞看来,“探洞热”之所以“热”,还有一个原因,是在越来越忙的城市节奏中,人自发地意识到自己离自然远了,内在好像缺失了一块。通过探洞活动,收获探险技能、学习到地质知识甚至是一些野外生存技巧,磨平顿感,重拾对大自然的惊奇、美感、同情、珍惜和热爱。

  “小众研学热”或将成为“后疫情时代”本土旅游的新思路
  在采访中,冰羽透露自己目前已经创建了一个体育俱乐部,主要从事在桂林地区的探险旅行、洞穴探险团建、洞穴研学旅行以及探险公园建设等项目。作为一名曾经的旅游人,冰羽兜兜转转最后还是搞回了老本行。
  “探洞研学是一个很好的文旅项目,它包含了地质地貌知识科普,环境保护意识,能培养人的动手能力,心理建设能力,团队协作能力,激发人们对于自然的探索欲望,对未知事物的求知渴望。在未来的3-5年内,探洞研学将会成为一个相对较活跃的体验项目。”冰羽说。
  今年是人类与新冠病毒斗争的第三个年头。疫情打破了很多我们习以为常的事情。出于疫情防控需要,广西启动跨省旅游经营活动管理“熔断”机制,整个广西的旅行社、在线旅游企业都无法经营跨省市团队旅游。在“出不去、进不来”的无奈境地下,旅游者和旅游从业者都开始重新打量这片熟悉得不能再熟悉的土地。怎样发现城市之美、怎样挖掘本土文化、怎样重新认识故乡?“小众研学”为代表的另类游览路线应运而生。
  记者观察到,除了“探洞研学”,近年来受欢迎的还有野外生存营、茶文化研学、手工民艺体验游、观星研学、博物馆研学等。这些另类的旅游线路,提供了另一个看风光、读人文的视角,赋予了桂林在“后疫情时代”重振旅游业更多的可能。
  事实上,在2013年,国务院发布的《国民旅游休闲纲要》中,就提出了“研学旅行”的概念,打开了旅游产业的新思路。而近年来,我市也在研学旅游方面作出了一些有益尝试。一方面,我市拥有丰富的研学资源,有A级景区98个,是广西拥有国家级A级景区最多的地级市。以桂林漓江景区为代表的自然山水景观,以桂林独秀峰-王城景区、灵渠为代表的历史文化景观,以银子岩、芦笛岩为代表的喀斯特地貌溶洞景观,以红军长征突破湘江纪念碑园为代表的红色文化景观等,都为研学项目提供了资源支持。同时,近年来我市的研学旅游产品开发势头也正旺盛。以再现桂北传统村落文化为目标的东漓古村景区为例,景区内推出了桂北少数民族传统建筑文化、传统手工技艺和村落传统生活文化为主题的3个研学旅游项目。游览者可以实地探索桂北传统建筑的格局、形式、规制、材料、工艺之美,甚至是现场跟着老木工,学习榫卯结构和营造技艺。
  可以这么说,我市研学旅游的天地广阔,大有可为。但同时要注意的是,无论是“大众研学旅游”还是“小众研学旅游”,都存在着“游”大于“研”的通病。相关专家建议,研学市场竞争激烈,因此应该重点设计、打造出一批精品特色主题研学项目,体现“游学相长”,既要因地制宜,体现地域特色,又要满足游客在研学过程中,拓展视野、丰富知识、了解社会、参与体验的诉求。同时,应该尽量避免同质化。山水是桂林的灵魂,也是桂林的传统旅游资源。因此可以围绕这个突破口,打造山水绘画、摄影、喀斯特地貌知识的研学旅游品牌,设计合理的旅游线路,延长旅游者的停留时间。并且对不同类型的旅游资源开展重新编码、解构、重构。拓展多元化合作渠道和开发模式,提高从业人员素质等等。
  关于研学旅游的未来,王春霞和冰羽都摆出了积极的姿态。王春霞计划在继续发展“亲子探洞”的基础上,研发更多的项目,比如“修补城市”、峡谷溯溪、山峰徒步穿越等。而冰羽则不遗余力地推广着探洞研学及周边相关项目,希望更多的人因为桂林爱上洞穴,因洞穴爱上桂林。“桂林是喀斯特世界自然遗产地,也是大陆型塔状喀斯特的世界典范。在这样得天独厚的条件下,桂林有望成为闻名遐迩的洞穴研学旅游目的地。而这也是我们桂林探洞者为之努力的目标。”
  图片均由受访者冰羽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