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多种修复手段 延续文物生命力 衔接当代文旅项目
时隔5年 翊武路古城墙再“保养”
桂林晚报
2025年06月05日
桂林静江府城墙始建于南宋末年,起自叠彩山,连铁封山,接鹦鹉山,沿今翊武路北段,过宝积山,至翊武路南端,折而往东至漓江边。目前,桂林静江府城墙保留有两个完整城门以及16段1300余米城墙,位于叠彩区和秀峰区。
近日,记者从桂林市文物保护与考古研究中心了解到,新一轮桂林静江府城墙修缮工程已正式开工,此次修复工程聚焦翊武路与四会路交叉口附近古城墙,对城墙及其周边结构进行系统性修复。
为什么要修复古城墙,用哪些方式来修复,修复好的城墙会是什么样子?记者带着这些疑问进行了走访。
针对自然侵蚀、交通共振等影响
开展针对性修复
“2019年,桂林静江府城墙入选了第八批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市文保中心一位工作人员告诉记者,桂林静江府城墙是我国至今保存不多的宋代古城墙之一,它结构坚固、外形美观。在战乱时期,是军事堡垒,为抵抗外敌入侵起过重要作用。从《静江府城池图》所刻图示看,静江府城墙的防御体系十分完善。
静江府城墙修筑历时14年。城墙依山而筑,以山为壁,因江为池,体现了“以水为固、因地制宜,用险制塞”的筑城原则。其虚实结合、以防御为主的设计布局,体现了审美与实用相结合的追求,代表了当时军事营垒技术的最高水平,是研究古代军事防御体系的“活化石”。
“可以说,静江府城墙是宋代军事工程技术的杰作。我们一定要守护好这份文化遗产。”这位工作人员告诉记者,桂林多雨的天气容易侵蚀墙体,深根树木也会威胁其结构安全。除去自然侵蚀,周边道路车辆经过产生的振动,以及一些城市建设工程都会对古城墙产生影响。翊武路上分布有好几段古城墙遗址,周边是居民区,人口众多,交通繁忙,所以在对这里的古城墙开展针对性修复工程很有必要。
工作人员表示,翊武路现存多段静江府城墙,此次工程聚焦的是翊武路与四会路交叉口的部分。“从1966年起,市文保部门就一直在对古城墙进行持续性地维护保养,但因为古城墙较为分散,所以修缮工作是分段进行。上次在翊武路沿线开展古城墙修复是2020年。今年5月,国家文物局批复了对四会路北口及南口的修复申请。”
微生物也是治理对象
留住宋元筑城工艺痕迹
那么,此次古城墙修复怎么展开?
“简单来说,就是遵循最小化人为干预和传统工艺优先两个原则。”文保中心的工作人员介绍,本次古城墙修复主要包括生物清理、微生物治理、城墙裂隙修复、墙垛补砌、周边整治修缮等。“修复工程并非重建城墙,更像是‘针灸疗法’,从细微之处入手延续城墙生命。”
近日,记者来到四会路路口,看到古城墙已经被绿色安全网包裹,透过脚手架的间隙能够看到不少施工人员在忙碌。
“现在正在进行的是生物清理工作。”施工人员向记者介绍,植物生长是这段古城墙面临的一大问题。由于城墙是长方形料石围砌,错缝、施灰浆、内填土,所以缝隙里会有植物生长。深根的树木会撑大缝隙破坏城墙结构,需要连根拔除并封堵孔洞。但这并不意味着要对城墙上的植物全部“斩草除根”,浅根的苔藓就可以酌情保留,作为古城墙的“历史包浆”。
除了植物,微生物也是需要治理的对象。“元代桂林城池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维修,使用了掺入糯米汁的粘结材料进行黏合,让城墙更加牢固。过量繁殖的微生物会导致这些粘结材料粉化、酥解,进而导致城墙结构松动。所以,对微生物群落进行人工干预能够有效延长城墙寿命。”
据介绍,此次城墙修复只在必要处更换不安全石块,避免破坏历史痕迹。施工人员在修补墙体裂缝时,会避免使用现代化工材料,沿用石材错缝砌筑、石灰砂浆灌注裂缝的传统工艺。这段古城墙上能同时看到宋代条石砌筑与元代糯米灰浆粘结工艺,修复之后,这些历史痕迹也会得到保留。
衔接古宋城文旅项目
激活桂林城历史记忆
今年3月,叠彩区政府就桂林古宋城文化休闲街区项目和木龙湖景区整体招商运营事宜,召开了座谈会。目前,一期建设工程已大致完成,古宋城已雏形显露。据悉,古宋城项目以宋代的桂林城池图(即静江府城池图)为蓝本规划,旨在通过再现南宋末年桂林城池规模和城市格局,让古宋城历史文化街(宋代市井)与靖江王城(明代藩府)联动,形成一条“时空走廊”。
“散布在桂林各处的古城墙遗址也是这条时空走廊的重要组成部分。”市文保中心的工作人员说,古城墙见证了南宋抗元、明代藩王更迭等重大历史事件,是桂林千年城脉的核心载体。它们的修复可以激活桂林城的历史记忆,衔接古宋城项目。“修复古城墙使其成为兼具抗灾韧性、历史积累与市民游客休闲活力的线性遗址公园,充分、合理地展示利用文物资源,能为其它古代城防遗产保护提供思路。”
据介绍,在翊武路与四会路交叉口段城墙修缮完成后,市文保中心将对修缮效果进行评估。在此基础上,根据文物本体残损情况的轻重缓急,再行申报古南门、东镇门及其它城墙等修缮项目。
■拓展阅读
现存静江府城墙有哪些
桂林静江府城墙位于叠彩区和秀峰区,起自叠彩山,连铁封山,接鹦鹉山,沿今翊武路北段,过宝积山,至翊武路南端,折而往东至漓江边。垣体依山川形势而筑,北面城墙主要以山体为屏,在山间以及山腰或山顶上修筑部分城墙连亘,西面与南面城墙外则挖有濠河,今桂湖、榕湖、杉湖、木龙湖则为当时的濠河,漓江则构成了其东面的天然护屏。
桂林静江府城墙从建成至今,有过多次修缮。至今,存留下两座城门,即古南门、东镇门。有残墙16段,包括翊武路段、宝积山段(含藏兵洞2处)、鹦鹉山段等。原周长约7000米的城墙,今存1300余米。
古南门位于榕湖北路与榕荫路交会处,前临榕湖及千年古榕,“榕城古荫”是桂林续八景之一。东镇门及其城垣为静江府城东垣北端一段,位于铁封山东南麓及木龙湖东边。东镇门坐西朝东,拱券式砖石结构,是南宋末年经略安抚使胡颖主持修城时筑的,称“东正门”,清代康熙年间改称“东镇门”。
据《静江府修筑城池记》《静江府城池图》摩崖石刻记载,叠彩山、宝积山、鹦鹉山、铁封山山上城墙及翊武路沿线城墙,均是南宋末年修筑,为方整料石砌筑,略施灰浆,铁封山和宝积山设有藏兵洞。
记者阳聃甫 文/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