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张薄底意式披萨
他用心做了十年
桂林晚报
2025年04月25日

→小店门面。

↓薄底披萨。

↓赵云在制作披萨。

↑小店地址。(软件截图)

→墙上挂着推荐牌以及赵云跟师傅的合影。
在工人文化宫富城商厦后门,有一家名为“Panini”的意大利手工披萨店。小小的店面仅摆着两三张桌子,却在十年时光里,用香气与美味征服了一批又一批食客。不少桂林市民在这里邂逅薄底意式披萨,也因此爱上这道异国美食。
★推荐理由 饼底既有韧性又不失酥脆
我们在这里吃披萨也有快十年的时间了,算是一路见证着这家店成长。那时候,桂林的披萨店多是面饼厚实的美式披萨。这家店的意式披萨独树一帜,这么多年来口感一直没变,饼底薄,有韧性也不失酥脆,非常好吃。
——家住七星区桂花园的江女士
★记者探店 18款现擀披萨 藏身小小披萨店
走在富城商厦后街,林立的美食店铺令人目不暇接,稍不留神,就会错过“Panini”这家低调的小店。简单的店名,远远望去并不起眼。踏入店内,十来平方米的空间里,两张小桌与柜台前的长桌错落摆放,没有西餐厅的精致装潢,倒多了几分街边小店的随性与烟火气。
然而,墙上两块由食客好评换来的美食推荐牌匾,诉说着这家店的超高人气。
一进门,浓郁的奶酪香味便扑鼻而来,瞬间勾起食客的食欲。小店一大半空间都用作“披萨作坊”,在这里,每一块披萨都是现点现做,客人能近距离观看制作全过程。别看店面不大,披萨口味却足足有18种之多。从经典的牛肉披萨、海鲜披萨到水果披萨,选择丰富,价格在28元到45元之间。
“意式披萨和美式披萨可大不一样。”老板赵云一边忙碌,一边介绍,美式披萨饼底厚实,很多饼底还是提前做好的,而意式披萨则更讲究食材的新鲜度和口感层次。意式披萨饼底基本都是现场擀制,薄脆的饼底能最大程度凸显食材的本味。
在老板的推荐下,记者点了一份8英寸的至尊牛肉与榴莲双拼披萨。只见赵云熟练地取出提前发酵好的面团,擀面杖上下翻飞间,面饼被迅速擀成圆状。一半均匀刷上番茄酱,依次铺上牛肉、火腿、青红椒、洋葱和杏鲍菇;另一半则铺满榴莲肉,最后撒上厚厚的芝士,送入烤箱。
六七分钟后,一盘色泽诱人的披萨新鲜出炉。焦斑点缀的饼底散发着小麦的天然香气,被切成6块的披萨摆在盘中,模样十分诱人。记者拿起一块披萨,拉丝的芝士令人垂涎欲滴。咬上一口,薄底酥脆,浓郁的番茄味在舌尖散开,丰富的肉类搭配脆爽的蔬菜,酸甜咸香在口中交织。再尝一口榴莲披萨,扎实的榴莲果肉与奶香四溢的芝士完美融合,每一口都相当满足。
★小店故事
从追梦少年到“披萨匠人”
“90后”小店老板赵云是土生土长的桂林人,在餐饮行业已深耕多年。赵云说,最初,他跟随老板在杭州承包餐吧业务,那段时间里,他不仅开始接触烹饪,还跨界学习咖啡调制、鸡尾酒调配等西式餐饮技术,在不同文化的碰撞中不断积累经验。
20岁那年,对故乡和亲友的思念之情愈发浓烈,赵云决定回到桂林发展。凭借在杭州积累的西餐经验,他顺利进入桂林一家西餐厅工作。“那时候,咖啡和西餐在桂林还属于比较高端的餐饮。”赵云回忆说,“幸运的是,店里有一位来自意大利的主厨,我毫不犹豫拜他为师,从此开启了意式披萨的求学之路。”
“第一次观摩师傅制作披萨的场景我仍历历在目。”赵云说,“面团在他手中仿佛被赋予了生命,快速翻飞逐渐成型。当烤箱门打开的瞬间,浓郁的香气扑面而来,馋得我肚子直叫。”为了掌握这门技艺,赵云每天最早到店最晚离开,经过大半年的钻研与实践,终于掌握了意式披萨的制作。他指着店内墙上泛黄的合照说:“这张与师傅的合影就是我最珍贵的‘毕业证书’,时刻提醒着我保持匠人初心。”
2015年,23岁的赵云迎来人生重要转折点。凭借多年西餐从业经验和对本地市场的敏锐洞察,他决定创办自己的披萨店。“‘Panini’这个店名其实是灵光一现的产物。”赵云笑着解释,“当时只知道这是意大利的一种特色面包,想着披萨也是意式面食,就决定用了。”
创业初期,作为专注于意式披萨的门店,“Panini”凭借着适合桂林人的口味,迅速站稳脚跟。生意最火爆时,店外等候的食客常常排成长龙。“我没有什么特别的经营秘诀,只坚信‘食材决定品质’这个朴素的道理。”赵云边说边打开冷藏柜,里面整齐陈列着安佳芝士、泰国金枕榴莲等原料。“这些年来,披萨打价格战,食材价格上涨,但我始终保持初心,宁可压缩利润空间,也绝不降低食材标准。顾客夸我的披萨好吃,会化作我坚持下去的动力!”
记者刘琪 文/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