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福县“稻鸭田”获丰收 所产仿生有机稻价格是普通稻的5倍
稻鸭共生一田双收
会是致富新“稻”路吗?
桂林晚报
2024年10月24日
鸭子在田间扑棱翅膀、收割机在田间来回奔忙……近日在永福县罗锦镇金福村稻鸭共生模式生产示范基地里,上演着这样一片丰收景象。
“稻鸭共生”模式,就是把鸭子养殖在稻田里,形成共生环境。与全州、兴安等县的“稻鱼共生”模式一样,都是“生态水稻”种养技术的一部分。记者20日从市农业农村局了解到,目前桂林水稻种植总面积约330万亩,其中生态水稻种植面积已超过43万亩。
永福“稻鸭田”首获丰收
前不久,永福县罗锦镇金福村110.6亩的稻鸭共生模式生产示范基地里一片繁忙景象——这里种植的仿生有机水稻迎来了丰收,产量共约4.1万公斤。与此同时,在稻田里饲养的约1600只鸭子也已长成,即将上市出售。
这是永福县“稻鸭田”收获的第一年。
稻鸭共生模式,就是把鸭子养殖在稻田里,形成共生环境。据了解,稻鸭共生模式在桂林还处于实践观察阶段,永福县的示范基地属于推广较早的几个基地之一。
记者在现场了解到,稻鸭共生模式生产示范基地养殖的都是本地鸭苗。承包这片稻田的种粮大户吕德芝介绍,桂林本地鸭的活性比较强,喜欢在田间穿梭、浮水游动。鸭子活动时踩过的土、游动时搅动的水波,带动了水的流动,对稻田里的土壤能起到疏松作用。除了松土,鸭子还能为稻田除草和施肥。在田间活动时,鸭子会有意识地啄食水稻周边生长的稗草、阔叶草等杂草,让水稻没有和杂草争夺营养的困扰。
饲养稻鸭时,吕德芝喂的是玉米粒和谷壳,放养时,鸭子在田里产生的粪便又是水稻天然的有机肥。
每亩收益较普通水稻高不少
永福有“永福香米”品牌,如何利用好品牌效应在高端粮食市场打开新局面,一直是县农业农村局尝试和探索的方向。稻鸭共生模式给永福打开了新的思路。
永福县农业农村局农业技术推广站站长陶尚林说,过去,永福水稻种植比较单一,而稻鸭共生模式的经济效益要比普通水稻种植模式高不少。
记者在田里看到,每亩稻田里都放置有五六个昆虫诱捕器,田埂附近还有四五个杀虫灯。这些工具配合鸭子日常对昆虫的捕食,能避免水稻受到虫害。而日常的施肥,除了鸭子的粪便,还会适当地堆放有机肥。
据他介绍,稻鸭共生模式能做到不打农药、不施化肥,可以种植出绿色仿生有机稻。
“虽然在这样的条件下,稻鸭共生模式的水稻亩产量不如普通水稻,但从总价来说,该种水稻的收益高于普通水稻。”陶尚林给记者算了一笔账,该种水稻的市场价格约为15元/斤,稻鸭共生模式下,稻田每亩可产仿生有机稻约370公斤,普通水稻市场价格约为3元/斤,普通稻田每亩可产水稻约430公斤,两者相比,每亩稻鸭共生模式仿生有机稻比普通水稻的收入高4000多元。
另一方面,稻鸭共生模式下,每亩稻田里通常会养殖15只鸭。鸭子的成熟周期大约为3个月,与水稻的成熟周期差不多,水稻收割时,鸭子也可以售卖了。
吕德芝说,他雇用了两个工人帮忙养鸭,扣掉人工费、养鸭饲料费、设备等费用,这些花费与卖鸭的利润大概持平。
全市生态水稻种植面积
已达43万亩
20日,记者从桂林市农业农村局了解到,稻鸭共生模式和稻鱼共生模式都属于桂林持续推广的生态水稻种植技术。目前桂林以稻鱼共生模式为主,全州、兴安、灌阳等多县都有稻鱼共生模式的稻田。稻鱼共生模式的水稻收入每亩比普通水稻高1000多元。
陶尚林表示,田里的鱼不像放养的鸭那样需要专人管理,再加上推广得早,因此稻鱼共生模式比稻鸭共生模式要普及许多。
稻鱼共生模式在桂林推广较早,通常养的是桂林本地禾花鲤。水稻掉落的花粉、谷子都是禾花鲤天然的饵料。禾花鲤的排泄物又是水稻最好的肥料。
市农业农村局的工作人员介绍,与稻鸭共生模式类似,稻鱼共生模式里的禾花鱼也能吃虫卵减少水稻的病虫害,鱼儿的游走也能起到疏松土壤的作用。
据了解,目前全市水稻种植面积约330万亩,其中生态水稻种植面积达43万亩,其中有30万亩在全州县,主要以稻鱼共生模式为主,而稻鸭共生模式以各个县区的示范点为主,目前处于实践观察阶段。
记者刘净伶 文/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