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秋时节的中药食方:补气黄芪粥
桂林晚报
2024年08月07日
刘芳 (桂林医学院附属医院)
立秋是阳气渐收,阴气渐长,由阳盛逐渐转变为阴盛的转折,在自然界,万物开始从繁茂成长趋向成熟。自古就有“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之说。立秋之后的一段时间,是中医所说的“长夏”,这段时间气温还是比较高,空气湿度也较大,这时养生需要把握四个字:补气祛湿。近年来,中药食补越来越受到大家的青睐。今天给大家介绍一道立秋时节的中药食方补气黄芪粥。
补气黄芪粥,是一道以黄芪和大米为主要材料的药膳粥品。黄芪性味甘、微温,入脾、肺经,具有补气升阳、益卫固表、利水消肿、托疮生肌等功效,既善补益脾肺之气,有“补气之长”的美称,又善升举阳气。现代药理学研究发现,黄芪能促进机体代谢、抗疲劳、降低血糖、降血脂、降血压、抗衰老、增强和调节机体免疫功能等作用。而黄芪有点偏温性,有时会让人上火,但唯独在三伏天和立秋后的长夏,大多数人都可以用,这是唯一一个可以放心用黄芪的好时机,但阴虚有内热的人要谨慎食用。立秋时用黄芪配上大米煮粥是最好的,大米具有补中益气、健脾养胃的功效,可以增强黄芪的补益作用。而且黄芪煮粥味道也不错,有淡淡的甘味和豆浆的香味,全家人都能喝。
【如何选购黄芪】:目前,市场上购买黄芪已非常方便。黄芪原名黄耆,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上品,李时珍谓:“耆,长也。黄耆色黄,为补药之长,故名”。黄芪为豆科植物蒙古黄芪或膜荚黄芪的根,于春秋二季采挖,晒干后会切成不同形状,现在药店出售的多为柳叶片,即斜着切成的薄片。但怎么样挑选好的黄芪呢?
一看:优质黄芪表皮微微发黄,颜色均匀,能够清晰看到“金盏、银盘、菊花心”,劣质黄芪颜色有的黄有的白。因为黄芪含一定量的糖分,所以在储存过程中会有少量的变质出现,优质的黄芪外观表皮上没有黑点或黑点较少,如果黑点较多,菊花心不明显,则品质较差。优质黄芪应该是不干不湿为好,可用手抓一把用力攥紧,不会碎而且能团在一起但是松开手之后自然松散。当然,切片的黄芪不是越大越好,有一种特别宽的黄芪片,薄薄的,外形很好看,价格也贵,是普通黄芪用机器压扁拼接而成的,压片虽然大片好看但营养会有所流失,因此选择黄芪时不用刻意追求大的,尽量选取生长3年以上,直径在一厘米左右的即可。
二闻:黄芪气微,优质、新鲜的黄芪,有一股浓郁的豆香味。陈旧的黄芪闻不到什么味道。如果有发酸味,大概率是熏过硫磺的。
三尝:可以取一片黄芪放嘴里尝一尝,好的黄芪味道甘甜,嚼之有豆腥味。如果有酸味、怪味,那很可能是熏过硫黄的。
四产地:自古以来就有“道地药材”之说,产地对于中药的品质影响至关重要。黄芪主产于山西、黑龙江、内蒙古等省区,以栽培的的蒙古黄芪质量为佳,因此选用黄芪时产地也是值得大家关注的。
【如何制作补气黄芪粥】:黄芪粥制作时,需将黄芪通过“三煎三煮”方法熬成药汁,再用此药汁与大米煮粥。具体做法如下:
补气黄芪粥做法一
原料:黄芪60克、大米100克(2人份1天用量)
做法:
①将黄芪加2~3杯(一杯水约300毫升)清水浸泡30分钟,用大火连水一起烧开,转中火煮30分钟后,将药汁倒出备用。
②再加等量的清水大火烧开后煮15分钟,再次倒出药汁。
③重复第二步的过程。
④将煮过的黄芪药渣捞出扔掉,将三次煮过的药汁混合。
⑤往药汁中加入100克大米,加适量水煮成稀粥即成。
补气黄芪粥做法二(懒人做法)
原料:黄芪60克、大米100克(2人份1天用量)
做法:
①黄芪片用清水浸泡一晚。
②加100克大米一起煮成稀粥。
③食用时将黄芪药渣捞出不要。
此粥适合气弱体虚、中老年人及大病初愈者食用,能增强免疫力,预防感冒,但阴虚阳亢者及感冒咳嗽者不宜食用黄芪粥,否则易将病邪封在体内不能宣泄出去。
请注意,以上食方仅供参考,具体食用时应根据个人体质和健康状况进行调整。如果有特殊疾病或体质问题,建议在专业中医师的指导下食用。此外,秋季是进补强身的最佳时节,但应循序渐进,不可乱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