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A-
微信 朋友圈 微博 QQ空间
1234
567891011
12131415161718
19202122232425
262728293031

01版:头版

02版:要闻

03版:读桂·关注

04版:读桂·热线

05版:读桂·热线

06版:读桂·热线

07版:读桂·民生

08版:国内关注

09版:聚焦中国

10版:深度国际

11版:深度国际

12版:燃情体育

13版:文娱关注

14版:读桂·风物

15版:财经·彩票

16版:早上好

返回 2024年05月17日

老式面包店成宝藏小店

“怀旧风”吹热老味道

桂林晚报      2024年05月17日     

  瓦窑市场内一家老式糕点铺新鲜出炉的蜂蜜面包和热狗面包,这两样面包都是店铺的热销单品。

  在轮胎厂市场一家老式糕点铺,老板给顾客打包蜂蜜面包。
  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各种新颖、时尚的食品层出不穷,然而,有一种看似平凡无奇的老式面包,却在年轻人中悄然走红。在社交媒体上,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分享自己品尝老式面包的照片和感受。这种面包,没有华丽的包装,没有炫酷的营销手段,却以其独特的口感和怀旧的气息,赢得了年轻人的喜爱。

  网友热衷分享宝藏小店
  最近,许多年轻网友在社交媒体上分享自己品尝老式面包的感受,一些老店铺也成为网友打卡分享的宝藏小店。网友“醋瓶的快乐屋”表示,在品尝到这些美味的面包时,仿佛找回了童年的味道。有的网友还分享了自己与某家面包店的渊源,讲述曾经的点滴回忆。
  市民黄静是一名“90后”,她对老式面包也有着很浓厚的情怀。前几年,她去了很多中小学学校门口,想找回童年的味道,但并没有找到。最近,黄静跟着网友分享的位置,找到了一家又一家老式面包店。“在施家园附近有一个推三轮车卖老式面包的阿姨,我‘蹲’了整整两天,那个味道就是小时候学校门口的味道。”黄静说。
  瓦窑市场一家老式糕点铺的老板李先生告诉记者,他们家店铺开了二十多年了,很长一段时间生意都不温不火的,主要顾客是附近的居民。但最近两年有很多年轻人来光顾,最好卖的是蜂蜜面包,一块五两个,每天能卖四屉,大概240个。“经常有年轻顾客特地从蛮远地方赶过来,一次会买挺多的,一般都是买老式面包,像夹奶油的、夹红豆沙的等等。”李先生说。

  “怀旧风”吹热老式面包
  这些看似平凡无奇的老式面包,究竟有何魅力,让年轻人如此着迷?
  很多年轻人是冲着老式面包的价格和味道而来。“市面上很多面包店的普通面包价格都比较贵,少则五六块一个,多则十几块一个;而老式面包店,很多都是称斤的,可以任意搭配且价格也便宜。”市民唐菊珍说,老式面包味道简单纯粹,也很符合她的口味。
  除了价格和味道,更多年轻人是因为老式面包承载着曾经一段段美好的回忆。“在我们读书的年代,一块香喷喷的老式面包对于我们来说,是非常奢侈的零食。有时候好几个同学一起凑零花钱买一块分着吃,虽然生活条件得到了极大改善,但那种纯真的快乐却似乎越来越难以找到。”黄静说,打卡老式面包,让年轻人仿佛回到了那个纯真的年代,重新感受到了那份简单而纯粹的幸福。
  “这些老式面包虽然不起眼,却承载了许多人的美好记忆。”乐群市场一家老式糕点铺老板李女士告诉记者,很多年轻顾客来到店里都会感慨很久没有见到童年时期的老式面包了,还有顾客跟她分享着以前跟这些老式面包的故事,临走前还会拍几张照片留念。

  这些老店依然保留着老味道
  随着时代的变迁,许多老式面包店逐渐消失在城市的角落,那些曾经热闹非凡的老式面包店,如今只剩下寥寥无几的几家。记者探访了城区部分老式面包店,发现这些老式面包店大多生存在菜市场附近,在严格意义上来说应该是老式糕点铺,因为售卖的商品不只是老式面包,还有老式点心。这些老式糕点铺大多数都开了二十多年。
  记者在太平路往乐群市场方向的一条小巷发现了一家老式糕点铺,这家糕点铺有着肉松面包、奶油泡芙、红豆面包等等很多老式面包,基本上是称斤卖,价格都不算贵,如肉松面包12元一斤,鸡蛋糕10元一斤,还有很多花生饼、芝麻饼等等小点心。店主李女士说,开店二十多年来,一直使用着原来的配方和原材料,味道也几乎没有很大变化,也收获了很多顾客的认可。
  在铁西市场一家名为“宝鑫糕点”老式糕点铺。“以前我跟着妈妈来买这家店的面包,现在是自己带着孩子来买。”一名正在挑选面包的顾客说,“这家店以前就在离现址两百米处的位置,当时每到放学就有很多家长带着孩子在买面包,以前能吃上奶油蛋糕是一件非常幸福的事情。”
  老式面包虽然简单朴素,但它所承载的情感和记忆却是无法替代的。对于很多“80后”“90后”来说,老式面包不仅仅是一种食物,更是一种情感的寄托。这些老式面包陪伴了他们整个童年或是整个青春,见证了他们的成长和变化。在怀旧之情的驱使下,很多年轻人不禁想念老式面包店,想要再次品尝那熟悉的味道,重温曾经美好的时光,这些老式面包店也因这些年轻人的喜爱而焕发生机。
  记者石艳红 文/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