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出口带“脏”
家长有何良策?
教育专家给出建议
桂林晚报
2024年03月21日
近日,有市民在朋友圈发文称,自家平时乖巧听话的孩子突然从嘴里说出几句脏话,让他感到十分震惊,不少市民也纷纷表示自己遇到了同样的情况,孩子的这种行为让他们非常头疼,但又不知道该如何正确地引导和处理。
家里学校里都有这种现象
“我叫他把吃剩的果皮收拾好,坐下来好好吃饭,他居然就对我说了脏话。”家住叠彩区的李女士说,最近她刚上小学一年级的侄子来家里做客时突然顶嘴说了脏话,让她很是震惊。
“当时他爸妈也在旁边,听到以后也是十分尴尬,马上跟我道歉并把他拉到旁边教训了一顿。”李女士表示,之前从来没有听侄子说过脏话,问他从哪里学的,他说爸爸平时也会这么说话,似乎觉得自己这么说是没有错的。
家住九华路的叶女士近期发现,平时性格比较内向,话比较少的儿子在他们面前会时不时蹦出一句脏话。“我们两夫妻都是做生意的,平时比较忙,在家里陪孩子的时间也不多。”叶女士说,每当听到孩子说脏话时,她都会马上把孩子批评一顿。
家住叠彩区的董女士的儿子今年上小学五年级。她告诉记者,有一次孩子在家里说脏话的时候,她就跟孩子好好地讨论了这个问题,从孩子口中得知在学校里也存在这种情况。
“孩子说在学校里,一些不文明的词汇先是在部分同学间流传开来,后来身边的同学几乎都在说,所以自己也跟着说了。”董女士表示,孩子自己也知道说脏话是不对的,有时候在家里下意识说出来以后也会主动道歉。
生活环境和网络环境影响很大
家住象山区的莫先生告诉记者,近期他也发现自己上五年级的女儿偶尔会说“你这个老六”“我去”等不雅词汇。
莫先生认为,这种现象与孩子们接触的网络环境有着直接的关系。他观察到,随着网络和社交媒体的普及,孩子们能够轻易接触到各种信息,包括一些不适宜的语言表达。他发现女儿在浏览短视频、玩网络游戏时,经常会模仿网上的流行语言和梗,而这些内容往往包含一些不雅词汇。
“我们家长也不可能说完全禁止小孩上网,只能告诉她这些是不好的内容不要学,或者是限定孩子的上网时间。”莫先生说。
家住叠彩区的张女士也面临着类似的问题。她的儿子,目前上小学四年级,最近也开始在日常对话中使用网络上的流行语和一些“烂梗”。张女士回忆,有一天,她听到儿子在和朋友通电话时,使用了一些网络“烂梗”,比如“鸡你太美”和“报giao”等,这些词汇让她感到不安。
深入了解后,张女士发现这些词汇大多来源于儿子经常观看的一些游戏直播和网络短视频。这些内容潜移默化地影响了孩子的语言习惯,“我觉得这些网络词语如果用到现实中来,在很多地方都不合适,孩子如果天天把这些网络词语挂在嘴边,不管对学习还是对日常交流都会有不好的影响”。
■专家建议:
要合理看待正确引导
广西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心理学教授、硕士生导师吴素梅表示,孩子说脏话的原因可能有多种,通常有模仿行为、情绪表达、寻求关注等几个方面,家长们在听到孩子说脏话时,应当冷静下来与孩子沟通,了解孩子为什么要说脏话,切忌大发雷霆地批评甚至打孩子,这样可能适得其反。
首先孩子说脏话可能是模仿行为,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模仿大人或周围人的行为是他们学习语言和社交技能的一部分。如果他们经常听到身边家人、朋友或者在媒体平台上的内容中看到有人使用脏话,他们可能会认为这是正常的交流方式,从而模仿这种行为。
针对孩子的模仿行为,特别是模仿不良言行,家长可以采取以下策略来有效应对。
树立良好榜样,孩子是通过观察大人的行为来学习的,所以家长应该在日常生活中树立良好的言行榜样。避免在孩子面前使用不恰当的语言或表现出不良的行为习惯。
耐心沟通,当孩子模仿了不适宜的言行时,家长应该耐心地和孩子进行沟通,解释为什么某些词汇或行为是不好的。
对于网络的影响,家长应该监管未成年孩子的媒体使用,利用家长控制工具或软件限制他们接触到不适宜的内容,包括电视节目、电影、游戏和网络视频内容。此外,也可以跟孩子一起讨论网络上的内容,教会孩子辨别不同信息的价值,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减少网络环境对孩子言行的负面影响,帮助他们在健康的网络环境中成长。
吴教授表示,孩子说脏话还有可能是为了表达情绪,年纪较小的孩子可能还没有完全学会如何健康地表达自己的情感,特别是在生气、沮丧或失望时。说脏话可能是他们试图表达这些复杂情绪的一种方式。
这种情况,家长应该教育孩子认识和接受各种情绪。让孩子明白,所有的情绪都是自然的反应,无论是快乐、悲伤、愤怒还是失望,关键是如何以健康的方式表达这些情绪。
同时,要鼓励孩子与家长开放地讨论他们的情绪感受和问题,教育孩子使用合适的词汇和行为来表达情绪,而不是使用攻击性或不当的语言。这不仅可以帮助孩子找到更健康的情绪表达方式,还能增强亲子之间的联系。
另外,有时孩子发现,说脏话能立即引起大人的注意,尤其是当他们觉得自己被忽视的时候。这种情况多发生在父母平时工作比较忙,或者孩子的自我意识比较强的家庭中。
当孩子用说脏话等行为寻求关注时,只要这些行为不会造成伤害或其他严重后果,家长可以尝试忽略这些不良行为。
但是家长也需要明白,孩子寻求关注是一种自然的需求,家长应当在日常生活中主动给予孩子积极的关注和肯定,比如通过赞扬孩子的好行为、增加亲子活动时间、倾听他们的想法和感受等方式。这样可以减少孩子通过不当行为来吸引关注的需求,同时当孩子表现出好的行为时,及时给予正面反馈和奖励,这种方法可以帮助孩子理解哪些行为能得到正面的关注,哪些不能。
记者李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