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A-
微信 朋友圈 微博 QQ空间
12
3456789
10111213141516
17181920212223
24252627282930
31

01版:头版

02版:读桂·关注

03版:新闻故事

04版:读桂·社会

05版:读桂·社会

06版:八桂热点

07版:国内关注

08版:聚焦中国

09版:聚焦中国

10版:深度国际

11版:深度国际

12版:燃情体育

13版:文娱关注

14版:财经·彩票

15版:公益广告

16版:早上好

返回 2024年03月20日

村里“最后”的织席人

桂林晚报      2024年03月20日     

  草席因其天然环保、材质柔软、吸水性好,曾经是每个家庭度过炎夏的必备之物。如今,人们习惯了空调房里盖空调被,草席则逐渐淡出了人们的生活。
  40多年前,临桂区小江村委是远近闻名的草席制作之乡,家家户户都能织席。现在,小江村委新街村只剩下74岁的老人张尤景还会手工编织草席这门手艺。张尤景说,手工草席编制这门传统工艺可能自他之后就再无传承了。

●全村仅剩一人会编席
  “时间放眼到40多年前,不光新街村,小江村委有百分之七八十家庭都会做草席。”临桂区小江村委副主任李永财说,“而现在,小江村委1700多口人里,只剩下两三个人会织草席了。400多人的新街自然村,只有张尤景老人还会织手工草席。”
  对于这样的现实,71岁的张尤景已经没有太多的感慨。老人似乎已经接受了手工草席手艺即将失传的事实。
  张尤景织草席的手艺,是从父母那学来的。1980年,张尤景离开了村里的生产队回到家,从此,人生就有大半时间是坐在织席机前,白天黑夜都勾着头织草席。
  在过去,织草席、卖草席是新街村不少农民的主要收入来源。四五十年前,机织草席还不曾出现的年代,手织草席可以说是生活必需品。夏日纳凉主要靠蒲扇,而睡着了没办法扇扇子,就只能依赖一床柔软、沁凉的草席了。
  “那时打零工是2块钱一天,一床草席能卖到六七十元。”张尤景说,以前,手织的凉席是“奢侈品”,即便破了大家都舍不得扔,而是补一补继续用。
  虽然在那个年代,手织草席价格高,愿意掏钱的人却有不少。草席还是当地人结婚的陪嫁品之一,因为“有席子,有孙子,有里子,有面子。”按照习俗,婚礼当天,陪嫁的草席两端都会用红绳扎好,系上寓意相依相随的“盘长节”,由媒婆背着,跟着随嫁队伍一起送到新人的生活里去。
  靠着织草席的手艺,张尤景养活了全家人,是村里比较早盖楼房的人。最忙的时候,张尤景一个月要织30多张草席。
  而现在,一年到头找张尤景织席的人,还不到三个。编织草席的织席架,也被他放在了墙角,罩上防尘布,好像是一个已经沉睡的老人。

●十多道工序制成一床席
  制作草席要经历种草、割草、晒草、穿线、织席、晒席等十多道繁琐而细腻的工序。工序虽然繁多,最主要的一道工序就是织席。
  “一床草席的起点,要从种草开始。”张尤景说,这做草席要用专门的席草。这种草可以长到3米高。张尤景家里的田地,有半年的时间是用来种席草。
  开春四五月种下,年底10月份收割,田有半年的时间不能种水稻、果蔬,还需要人工驱虫、施肥。从割草到晒草,是尤为关键的一步。几十年织席的光阴里,张尤景和老婆凌晨2点多起床,打着手电筒到田里割草,为的就是能赶在清早太阳升起之前,把草铺到晾晒坪里晒着。割的席草如果不能及时晒干,就会很快枯萎、发蔫,进而失去韧性断掉,就不能用了。
  席草经过晾晒后,会变得轻盈又有韧性,散发出特有的清香味。张尤景把席草收回家,要检查每一根席草,观看外观是否有破损,并根据长度进行分类。“如果破了,就要扔掉。因为织出来的凉席那一根断了,睡起来会刺皮肤。”张尤景说,种好了席草、分好了席草,而后才是织凉席。
  因为没人找自己织席,去年开始,张尤景就没有再到田里种席草了。老人把往年收割的席草一根根分类,专门放在了楼顶一间通风的房间里。
  15日,为了给记者展示织席过程,张尤景又走到了墙角的织席架前。1米多高、2米多宽的织席机,看上去有点像一张最大号的竖琴。数十个小孔穿插着麻绳连接着框架的两端,像是琴弦。和竖琴不同的是,这些弦之间有一个重达十多斤的席扣。它可以沿着绳索上下移动,压实一根根席草。
  张尤景摩挲着木质的织席机,转身到水池里舀了一瓢水。他把水喷在织席机上,把麻绳润湿,然后用小刷子细细地、一遍又一遍地用机油涂抹麻绳和织席架的席扣和标梭。
  张尤景和妻子谭雪娥,搬过马扎坐在了织席机两边。
  谭雪娥用细长、轻巧的标梭往织席架上麻绳的缝隙里穿插席草。张尤景用双手抬起席扣,带着手劲、顺着麻绳用力往下压,一根席草就这样被固定好了位置。
  他粗糙的手指像灵巧的蝴蝶,在席草的末尾来回地翻了几下,草席就打了精巧的节。而后,张尤景再把席扣抬上去。谭雪娥再穿入新的、纤细的席草。夫妻俩相互配合,周而复始。一根席草,一个节扣。一根接着一根席草被席扣压得又密又实,形成了平整的草席和草席上像棋盘格一样四方的纹路。
  织好一床1米5的草席,张尤景要和妻子忙活六七个小时,现在的市场价大约300元。

●这门老手艺还在找接班人
  小江村委曾经有很多家庭都会做草席,但仍在坚持做的也只剩张尤景一人。虽然大家都清楚,手工草席已经很难在高度工业化的床上用品市场分一杯羹,但就这项纯手工技艺来说,仍然具有历史价值。
  张尤景说:“现在大家生活都好了,有空调了,一些年轻人夏天都不会睡凉席。更何况辛辛苦苦半年,织出的一床凉席只卖300块钱,难以产生更大效益。但是,如果有人愿意学,我愿意免费的传授这门手艺。”张尤景说,“希望这门老手艺能一直传承下去。”
  小江村委副主任李永财却认为,手织草席的前景不一定会像张尤景想的那样“悲观”。李永财说,除了技艺传承有价值之外,手工草席还有一定的小众市场。目前,虽然市场上手织草席越来越少,但仍然会有人找上门,请会织草席的人织草席。手织草席有它无可替代的地方。一床草席可以使用十几年而不坏,经久耐用的程度是市面上普通机织草席不能比的。另外,与市面上常见的竹筷凉席相比,手编草席细软轻便,睡的时候不会夹头发,冬天收拾起来也不占地方,好拿放。特别是近几年,传统文化、手工艺越来越得到重视和传承,过去村里的一些老习俗也被现在的年轻人主动接受和延续了下去。现在的村里人结婚,从好寓意的角度,也有的新人会选择买一床手编草席当作嫁妆。
  李永财和张尤景的想法相似,都认为现在的当务之急是为这门手艺找到接班人,“因此镇政府正在考虑为这一项手艺申请非物质文化遗产。”
       记者刘净伶 文/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