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A-
微信 朋友圈 微博 QQ空间
123
45678910
11121314151617
18192021222324
2526272829

01版:头版

02版:读桂·关注

03版:读桂·热点

04版:欢欢喜喜过大年

05版:欢欢喜喜过大年

06版:欢欢喜喜过大年

07版:欢欢喜喜过大年

0809版:村有喜事(十六)

10版:龙年说说桂林的龙

11版:龙年说说桂林的龙

12版:读桂·社会

13版:聚焦中国

14版:财经·彩票

15版:公益广告

16版:早上好

返回 2024年02月21日

侗族草龙:

哺育一众村民的禾秆
编织护佑一方水土的“神龙”

桂林晚报      2024年02月21日     
  草龙,又称稻草龙,其主要以糯禾秆为主材料,辅以竹木做支架,采用编、插、嵌、剔、镂等十多种工艺编织方法,最终组成一条栩栩如生的金色巨龙。
  在龙胜各族自治县平等镇广南村,编织草龙已有百年历史。草龙对当地人而言,不仅展示了侗族同胞的美术工艺,丰富了民俗文化,还给节日增添了欢乐的气氛。每逢节庆时使用其跳出的草龙舞也是村民庆丰收兆吉祥,祈盼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的重要娱乐活动。随着村民们编出的草龙舞遍乡邻,村寨之间的往来友谊也被带动起来。

◆记载◆
竹条草藤编织的“神灵”化身

  广南村是一个拥有800多户3000多人的侗族村寨,但要考证广南村具体从何时开始编织草龙,还未有翔实考证过。
  “百年肯定是有了,以前我的长辈们都说草龙制作始于清朝嘉庆年间。”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侗族草龙草狮制作代表传承人王禹告诉记者,村子里编草龙、舞草龙的习俗由来已久,每逢节日舞龙,鼓楼前的广场总是人山人海。
  王禹的话后来也在村中典籍得到了应证。据《广南村志》记载,广南村最早记录的草龙制作始于清朝嘉庆年间。当时广南村四周森林莽莽,野兽横行,虫灾泛滥,村民们受限于当时的科技水平没法解决这些问题,生活困苦不堪。
  “据说是后来先人们想到龙是‘神灵’的化身,便在寨子首领带领下,用秸秆、竹条、草藤等材料制作了一条简易的草龙并加以祭拜。”王禹说,不同侗寨之间流传的故事细节可能略有不同,但都认为传说中的龙神通广大,所以寄希望于供奉这个“神灵”的化身消除灾害。
  据王禹介绍,“那时的草龙外观比较简单粗糙,有的龙头只是象征性地做一个形状,有的龙身和龙尾就用一把稻草代替,所以也曾被称为‘草把龙’。”
  后来,随着时代的变化发展,草龙出现的场景也逐渐从祭祀仪式变成了节庆活动,并且随着村民们对审美的追求越来越高,制作工艺也不断改进。王禹告诉记者,一些体型较大的草龙,光是鳞片就要3000多片。制作鳞片需要糯禾秆80多公斤,每次村子里要编织草龙的时候都是全村人上阵,需要200多个工作日才能完成。
 
◆寻访◆
编织草龙拉近各村寨团结友谊

  近日,记者来到广南村,在村头的鼓楼中,看到数十名村民正坐在堆积成山的糯禾秆中编织草龙。
  “想把草龙编得好看,那就是要在细节上下功夫。”今年77岁的王禹已是满头白发,但他双手依旧十分灵活。几根长长的禾秆经他的手“摇身一变”,不一会就被编成了一块巴掌大小的草龙鳞片。
  “一条草龙大致需要经过选、编、扎三道工序才能做成。”王禹说,在编织开始前,村民们要仔细“选草”,既要保证同一区域使用的禾秆颜色、风干程度相近,又要考虑其硬度、韧性能否经受住复杂的折叠编织,只有用对了材料才能防止禾秆断裂,并让最终成品观感统一。而在随后的编织过程中,会根据编织部位的不同采取编辫法、编席法、缠绕法、扎缝法等不同的手法。最后,待龙鳞、龙头、龙身、龙尾等零部件都准备完毕之后,才会将它们一起组装成完整的草龙。
  王禹说,现在编草龙都是全村上下齐出动,大家各司其职完成自己负责的区域部件,在它们最终组合成一条龙的时候,村民们的团结友谊也不知不觉地被这些禾秆牢牢系在了一起。
  在编织之余,村民们还现场为记者展示了一段草龙舞,在铿锵的锣鼓音乐伴奏下,十多名村民欢快地舞动草龙,无不流露出人们丰收的喜悦和对于幸福日子的追求与向往。
  “由全村人一起出力做出来的草龙可是所有人的宝贝。”广南村村支书告诉记者,历年春节各个寨子都会组织出一支自己的舞龙队,将本村的草龙“舞”到邻里乡间,即使山路再远再崎岖也会坚持,各个村寨的邻里关系为此也被拉近了不少。“后来我们还开玩笑说,要是舞龙的人被邻村招待喝醉了,人可以留在别村,但是草龙一定要送回来。”
  下转1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