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A-
微信 朋友圈 微博 QQ空间
1234
567891011
12131415161718
19202122232425
2627282930

01版:头版

02版:要闻·综合

03版:读桂·关注

04版:读桂·关注

05版:读桂·社会

06版:读桂·社会

08版:国内关注

09版:聚焦中国

10版:深度国际

11版:深度国际

12版:燃情体育

13版:读桂·周游

14版:财经·彩票

15版:公益广告

16版:早上好

返回 2023年11月08日

毅力、决心与智慧
甘肃武威的生态保护故事

——“天马行空 自在武威”全国党报(新媒体)武威行活动见闻

桂林晚报      2023年11月08日     

  八步沙林场场长郭万刚正在向来客介绍这片林场的由来。记者龚亮勇 摄

  “六老汉”三代人的接续努力,让曾经的沙丘变得生机盎然。(资料图)
  10月18日,“天马行空 自在武威”全国党报(新媒体)武威行活动启动。2天时间里,来自全国160余家主流媒体及新媒体的采访团齐聚甘肃省武威市,走进八步沙林场、富民新村、汉唐天马城、武威重离子中心、九墩滩光伏治沙示范园区等地,感受凉州大地的沧桑变化。
  武威与桂林同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和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尽管两地地理风貌迥异,但武威从政府到百姓对于生态环境保护的共识和努力,很容易让桂林人产生共鸣。记者记录了几个故事,向读者介绍这座城市的一角。

  八步沙林场:
  三代人与风沙的较量

  从兰州前往武威的高速公路,两边常见的景致是连绵的沙地,即便长有矮草也是星星点点。资料显示,武威地处黄土、青藏、蒙新三大高原交会地带,是全国最为典型的内陆河资源型缺水地区和荒漠化最为严重的地区之一。
  10月19日上午,采访团来到八步沙林场。关于这一名字的由来,有一种说法是“八步沙八步沙,出门八步就是沙”。但记者在这看到的却是人工在沙地里铺垫的草方格间,梭梭、沙枣、红柳等沙生植物顽强生长。
  皮肤黝黑的场长郭万刚早已在那等候,向来客介绍这片林场的由来。
  八步沙位于武威市古浪县东北,是腾格里沙漠南缘凸出的一片内陆沙漠。这里曾荒无人烟,风沙侵蚀着周围村庄、农田和道路。1981年,包括郭万刚的父亲郭朝明在内的6位老人以联户承包方式组建集体林场,承包治理7.5万亩沙地。这6位老人被当地人亲切地叫作“六老汉”。等到“六老汉”干不动了,郭万刚等第二代治沙人和郭玺等第三代治沙人相继加入进来。
  郭万刚介绍,40多年来,从第一代治沙人“一棵树、一把草,压住沙子防风”,到第二代治沙人创新应用“网格状双眉式”沙障结构,实行造林管护网格化管理,再到第三代治沙人全面尝试“打草方格、细水滴灌、地膜覆盖”等新技术从防沙治沙、植树造林到培育沙产业、发展生态经济,林场已经走上正轨。
  总是笑脸盈盈的郭万刚回忆过往时并不提及当年的艰辛,“农民,守住土地才能活下去,这是我们的选择。”但了解这里的人知道其中的不易。一位村民告诉记者,曾经困难的时候,林场发不起工资,生活不下去,“但他们还是选择坚持下来了。”
  40多年过去,“六老汉”3代人将生命倾注在了这里。成果,是一连串的数字:完成治沙造林30.63万亩,管护封沙育林草面积44.93万亩,栽植各类沙生苗木6000多万株,花卉、风景苗木800多万株,埋压稻草3万多吨,播撒草籽3万多公斤,修筑治沙道路100多公里……
  2019年,中宣部授予古浪县八步沙林场“六老汉”三代人治沙造林先进群体“时代楷模”称号。

  富民新村:
  1379户的新生活

  车辆驶离八步沙林场不远,道路北侧新房子鳞次栉比的村庄一个挨一个。村名充满时代气息——富康新村、感恩新村、圆梦新村、富民新村……这些,都是近些年生态移民才形成的新村。
  武威南部是祁连山区,发源于祁连山脉冷龙岭的诸河流汇集成石羊河,为平坦的甘肃中部带来稳定的水源,形成河西走廊面积最大的绿洲之一。因为各种因素的影响,祁连山区也面临植被覆盖率的下降和水源涵养能力弱化的难题。为彻底解决贫困山区群众脱贫致富和祁连山生态环境保护问题,当地下定决心,全力实施生态移民易地扶贫搬迁工程。
  安置着来自南部高深山区8个乡镇群众1379户4580人的富民新村就是其中之一。走进这里,宽敞的街道树木葱郁、干净整洁,卫生室、篮球场等基础设施一应俱全。吸引眼球的,还有村头的富民完全小学里漂亮的教室、塑胶跑道、足球场……
  正在广场休憩的几位村民告诉记者,2018年,他们告别原来的破旧土坯房,搬进了这里90多平方米的大瓦房,自来水接进了家,冬天屋里有暖气。“以前在南部山区的时候,种点小麦、豌豆,看天吃饭。”村民们说,搬到这里后,他们将分到的田地流传给集约化生产、销售的公司,土地流转加上务工的收入,日子也过得安稳起来。
  为了让村民安居后也能乐业,当地坚持产业创业就业并举,发展“日光温室精细果蔬+舍饲牛羊养殖+大田饲草种植”,累计建成日光温室422座、养殖暖棚940座,羊存栏4万多只、牛存栏2000多头。现代丝路寒旱农业产业园、海升集团智能玻璃温室相继落地投产,以串收番茄、草莓、古浪香瓜为主的优质果蔬产销两旺,1000多名群众实现就地就业。2022年富民新村集体经济收入达189.88万元,是2019年的3.86倍;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685元,是2019年的1.72倍。

  凉州区:
  光伏+治沙的新模式

  武威的治沙故事里,有着古浪县“六老汉”三代人的坚守,也有着凉州区光伏+治沙的智慧。
  武威北部沙区是巴丹吉林沙漠和腾格里沙漠的交会地带,境内光能、风能资源富集,也是河西电网的重要支点及西北清洁能源向中东部地区输送的重要能源通道,发展新能源产业优势明显。近年来,当地全力推动光伏产业发展,持续探索光伏治沙新模式,在腾格里沙漠推进实施立体光伏治沙产业示范项目,在建设光伏电站的同时,还在光伏板下栽植耐旱沙生植物,将太阳能开发与沙漠治理有机结合,实现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双赢。
  走进凉州区九墩滩光伏治沙示范园区,蓝色光伏板错落有致地排列在黄沙之中,在阳光照射下熠熠生辉。光伏板下,连片的草方格锁住黄沙,其间种着各种植被,让曾经的不毛之地充满生机。
  “这是四翅滨藜,是优良的牧草,可以加工用作牛羊饲料。”三峡能源武威200兆瓦光伏治沙项目业务经理李兴磊介绍,项目采用“光伏+治沙”一体生态治沙模式,场区内种植沙米、沙蒿等植被,场区外围栽种梭梭、花棒等低矮灌木形成防护林,不仅创造了经济价值,还能有效防风固沙,形成了可持续发展的治沙模式。
  截至目前,整个园区已入驻光伏企业11家,实施光伏发电项目13个,总装机容量220万千瓦。园区建成后年发电量260.25亿千瓦时,年可实现产值75亿元,上缴税金5亿元。
  武威生态保护的故事里,有着让人起敬的毅力、决心和智慧。而这些仍在续写的故事,也是中国坚定不移走生态绿色高质量发展之路的一个生动注脚。
  记者龚亮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