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A-
微信 朋友圈 微博 QQ空间
1234
567891011
12131415161718
19202122232425
2627282930

01版:头版

02版:逐梦新时代 青春更精彩

03版:读桂·关注

04版:美美与共和谐共生·桂林艺术节

05版:04、05

06版:美美与共和谐共生·桂林艺术节

07版:06、07

0809版:读桂·社会

10版:读桂·社会

11版:聚焦中国

12版:燃情体育

13版:燃情体育

14版:文娱关注

15版:财经·彩票

16版:早上好

返回 2023年11月07日

面塑达人莫义通:

“捏”出精彩生活

桂林晚报      2023年11月07日     


  ↑→莫义通的作品。    记者刘净伶 摄

  →专注创作的莫义通。   受访者供图
  龙隐社区居民莫义通从小就跟着外公和妈妈学习制作花馍,后来通过多年潜心学习和耕耘,成为一名面塑达人。2022年7月,莫义通还成为“莫氏面塑”桂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

  从小接触花馍
  莫义通的老家是平乐县,在他成长的记忆里,绕不开的是小时候和妈妈、外公一起捏面糕、做花馍。
  “因为妈妈和外公会这门手艺,所以逢年过节,或者谁家有喜事,我家就会变得忙碌热闹。”莫义通说,小时候,妈妈和外公做出来的花馍造型简单、质朴。在那个没有艺术蛋糕的年代,花馍就是聚会时的“蛋糕”,分享花馍,也代表分享美食和喜悦。
  从小耳濡目染,莫义通也喜欢上了做花馍,但是随着他渐渐长大,村里的人大多到大城市打工谋生。逢年过节、喜事聚会上,花馍的身影越来越少,其手艺也没有了施展的舞台。
  长大后,莫义通了解到面塑艺术,相比于花馍,面塑虽不能食用,但是保质期要长很多。莫义通先是通过网络了解面塑知识,利用一切闲暇的时间练习面塑。
  2011年,莫义通带着打工攒的一万多块钱前往深圳,跟随老师学习面塑手艺。为了提高手艺,莫义通多次游走于四川、广东、浙江、山东等地,了解当地的民俗壁画,到当地的博物馆亲自观摩古代泥塑,与各地的面塑手艺人交流、学习,为自己的创作寻找灵感。

  “捏”出精彩生活
  如今,莫义通深耕面塑已十余年。面塑已经融入了他的生活。2022年7月,莫义通成为“莫氏面塑”桂林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今年6月,在广西全域旅游大集市活动上,莫义通作为“莫氏面塑”桂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代表跟随文旅局工作人员前往柳州,展示面塑技艺。
  而更多的时候,他会深入社区,义务教学校的孩子们捏面塑。莫义通说,面塑给他的童年带来了很多快乐,相信也能激发孩子们的创造力。他希望,通过在学校教孩子们捏面塑,在一些孩子的心里种下一颗种子,激发他们对面塑的兴趣,让更多的人了解面塑、喜欢面塑。
  时至今日,莫义通依旧坚持创作。他经常会从传统文化中寻找灵感。“我最近正在捏刘三姐唱山歌的电影群像。”莫义通说,他最希望的是将面塑与广西文化结合起来,成为家乡的一个文化符号。     记者刘净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