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A-
微信 朋友圈 微博 QQ空间
1234567
891011121314
15161718192021
22232425262728
293031

01版:头版

02版:美美与共和谐共生·桂林艺术节

03版:02、03

04版:逐梦新时代 青春更精彩

05版:读桂·社会

06版:读桂·关注

07版:读桂·关注

0809版:读桂·社会

10版:读桂·社会

11版:国内关注

12版:深度国际

13版:燃情体育

14版:读桂·闲情

15版:财经·彩票

16版:早上好

返回 2023年10月31日

“老牌”叠彩电影院的时光记忆

桂林晚报      2023年10月31日     

  榕树掩映下的就是曾经红火的叠彩电影院。 记者苏文娟 摄

  这里曾经是叠彩电影院进入楼座的地方。 记者苏文娟 摄

  这两个仍然悬挂在屋顶的音响,曾经播放过叠彩电影院的宣传信息。 记者苏文娟 摄

  网上仍有人收藏着叠彩电影院的票根。   (资料图片)
本期主题:走进观音阁社区(三)
本期主持人:苏文娟

主持人语
  在中山北路43号楼前路边有两棵枝繁叶茂的大榕树,老桂林人会记得这两棵大榕树是当年修建叠彩电影院时种下的。而中山北路43号楼就是曾经红火的叠彩电影院。一位老电影人说,叠彩电影院1980年开业,当时正是全国电影火热时期,小小一张电影票,常常是一票难求。遇上好电影,电影院的售票窗口几乎被人群淹没,大家拼命将握着钱的手伸进窗口,只为能买到几张电影票。后来随着时代的变迁,叠彩电影院逐渐淡出大众的视野,但放映机却一直没有停下,在乡村、学校和城市广场,以另外一种方式继续“胶片”的故事。

1980年开业 点燃城北居民的观影热情
  来到中山北路43号楼,这里已经没有了关于电影院的标识,但宽阔的门面、排列整齐的立柱、内部宽敞的大厅,还是能让人一窥当年影院的样子。
  说起叠彩电影院,该院副经理石磊有很多故事。这其中有老电影人口口相传的,也有自己亲身经历的,他是一路见证了叠彩电影院变化的人。1991年,石磊调到叠彩电影院工作,当时也还是全国电影红火的时候,不过,他听老一辈的师傅们说,叠彩电影院刚开业时才是最辉煌的时期。
  叠彩电影院在1980年开业,当时桂林还有四家电影院,分别是桂林电影院、工人电影院、大光明电影院和南溪电影院。按照当时的城市建设,从北到南的繁华路段一般是“北到北门、南到瓦窑”,这几家电影院就分布在这条南北线上。叠彩电影院开业后,成为桂林城北唯一一家电影院,点燃了这一片居民的观影热情。
  石磊回忆,当年播放电影《少林寺》时,叠彩电影院内用人山人海形容毫不为过。那时的售票窗口在一楼,售票窗口长宽约20厘米,正常情况下,市民看电影要排队买票,按秩序从窗口递钱、拿票,但由于当时这部电影太火爆,为了能买到票,大家都往前挤,最后看谁的胳膊能伸进窗口,一个小小的售票窗口塞进了五六只胳膊。售票员在里面也顾不上仔细查看,从一只手里拿了钱,就把相应的票塞进这只手里。手的主人撤离时,经常会惊喜地大叫一声“我买到票了”。石磊说,那时候也有黄牛,抢到票就会加价卖给别人。
  如今在网上还能找到叠彩电影院的票根,电影票大约长9厘米,宽2.5厘米,上面除了有座位号之外,还有叠彩电影院的印章以及甲、乙、丙座位等级信息和“楼”、“地”座位位置信息。石磊说,叠彩电影院可以容纳1300人同时观影,座位分为楼座和地座,楼座在二楼,地座在一楼。“相对而言,地座观影感受更好,地座是直视屏幕的,楼座是俯视屏幕。”至于座位甲乙丙等级的区别,这是在地座中区分,如果是6-20排的黄金观影位,则就是甲等,票价相对贵一些,其他太靠后或者太靠前的位置则是乙、丙等。石磊说,电影票从最开始的几分钱,到几毛钱,再到几块钱,也是一个时代的缩影。
  如今走进叠彩电影院,还能看到过往的样子。原来观影入口的位置已经租给商户,但通往楼座的楼梯还在。而走进原来是地座的场地,宽敞的大厅,木质的地板,不难想象当时坐满观众的样子。

最红火时期
跑片员送片甚至将自行车
踩出火星子

  提到电影,大家都说是胶片的艺术。而作为电影人,石磊的理解则更为生动和丰富。那时候,一部一般时长的电影可能有9-10盘胶片拷贝。如果一部新电影在桂林放映,要五个电影院共用,一共会给两套胶片拷贝。一部胶片拷贝需要几家电影院共用,这就涉及到“排片”问题,下一家电影院放映的时间一般比上一家晚45分钟,这45分钟就是用来送胶片拷贝。一般来说,上一家电影院放完三个拷贝,跑片员就要马上出发,像邮差一样,把这三个拷贝送到下一家电影院。那时候的交通工具就是自行车,跑片员踩自行车甚至要踩出火星子,才能准时把拷贝送到下一家电影院。
  一部电影能正常播放,靠的是电影院职工的奔忙和努力。除了跑片员,放映员也是一个考验人的工作。一般放电影,会有两个放映员,其中一个人的胶片放映完之后,另一个要马上开机放映接上去,行话叫“白幕电影”。“如果衔接不好,看电影的人会喊起来的。”放映员不仅要“控制”放映,还有一项很重要的工作,就是检片。当年的胶片电影,在使用过程中都会有磨损和划痕,甚至因为修补过会出现声音画面的问题,一部胶片拷贝来到电影院,放映员第一件事就是检查胶片,通常在几分钟之内就要完成检查工作,因为电影等着播放。但胶片难免会出现问题,所以以前的电影播映过程中,可能会出现声画不同步的情况,比如上一幕并没有人开枪,但下一幕就有人倒下,这可能是因为胶片出现了损坏但在修补的过程中没有对接好胶片;最严重的时候,可能会出现屏幕上的人是“倒着”演的,整个画面颠倒,演员的脚朝天,头着地,这是因为上一次播放之后没有将胶片倒回来。“发生这些情况都要扣钱,少则五六块,最多能扣到三十块,那时候一个月的工资可能都没有三十块。”石磊说。
  要说叠彩电影院票房最红火的时候,还得数1996年《泰坦尼克号》的上映。石磊说,为了看这部电影,排队买票的人络绎不绝,当时电影院要排片到晚上,放映完之后已经是凌晨了。

电影业洗牌 叠彩电影院的放映机并没有停下来
  石磊回忆,桂林电影院在2002年重装开业,那时候有5个放映厅,不再是电影院级别,而是影城级别的了,播放票房电影就逐渐向桂林电影院倾斜,慢慢地,叠彩电影院播放的电影就少了。在2004-2005年时,叠彩电影院主要是组织学生专场,老牌电影院还是有自己的优势,因为播映厅大,片子也专门选学生喜欢的《少年特工》之类的,所以只要去学校动员,学校基本都会答应,电影院满满当当的都是孩子,也成为了他们的青春记忆。
  2006年左右,叠彩电影院不再播放电影,影厂也进行了出租,很多单位、公司喜欢租借这里的场地开会或搞文艺活动。虽然不放电影了,但叠彩电影院也在一年后迎来了转机。从2007年开始,国家实施农村电影“2131工程”,指的是在21世纪,广大农村每月每村至少放映一场电影。叠彩电影院接下了这个光荣的任务,从那时候开始,石磊和同事们就开始跑乡下,他们拿着流动放映机,翻山越岭来到桂林周边的郊县农村,为当地居民播放电影。“电影毕竟是一种媒介,它不仅有娱乐功能,还能发挥科普功能。”石磊说,他们在农村播放电影时,一般会是三个科普片搭配一个故事片,科普片有司法、农科、卫生等各种方面的知识,播放完三个科普片之后就开始播放故事片,这样的送文化送知识下乡,给农村带来不少新鲜知识和文化享受。不过下乡也蛮辛苦,也有风险。记得在去雁山区大埠乡送电影时,石磊和同事们遇到了滚落的山石,石磊艰难地推开石头,放映车才顺利通过。
  现在叠彩电影院承担的送电影任务已不仅仅局限于农村,还扩大到学校和城市广场。现在,叠彩电影院的放映员们不仅要走向农村继续“电影下乡”,还要定时走进学校,让红色电影进校园,同时在城市的广场中也承担着播放公益电影的任务。“你看现在办公室没有人,就是因为今天有一场进学校的电影,他们去放电影了。”石磊说,如今设备条件更好了,播放电影可以使用电影公司自己带的大棚,也可以直接使用学校的屏幕设备,而且比起过去沉重的胶片,时不时出问题的画面,现在的数码播放已经十分便捷。胶片时代过去了,电影业也进行了几轮洗牌,但有观众的地方,就会有银幕,有需求的地方,就会有播映,放映机从来没有停下来,只是从一个地方走向了另一个地方。
 记者苏文娟 通讯员程秀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