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别十年 这位熟悉又陌生的街头艺人重返故乡桂林
前天夜晚 那段如泣如诉的小提琴演奏再次回荡阳桥
时光旋律流动 撩拨你我心弦
桂林晚报
2023年10月25日
前天夜晚,微风轻拂,格外惬意,在市中山中路阳桥头熙攘的人流中,他拿出一把小提琴,用悠扬的琴声,再次停住了路人匆匆的脚步。
他叫理宁,2008年到2012年,他的琴声在桂林街头获得了无数听众的喜爱,很多人为了欣赏他的音乐专程来到桂林。阔别十年,理宁回到熟悉的阳桥头,随着琴声流动,曾经的记忆如潮水般涌来,今昔交织的画面一下就唤醒了他和听众记忆深处的情感。
一别十年 他去哪了?
2012年2月28日,晚报记者在《阳桥献艺,为了生存与梦想》的报道中,曾这样描述在阳桥头演奏的理宁:“阳桥头又响起了悠扬的小提琴旋律,对许多市民和游客来说,这个旋律再熟悉不过……他喜欢在(阳)桥头前的一块空地演奏,桥头的三级台阶就是听众席,大家可以坐着听,常常‘座无虚席’……在他的留言簿,写满了来自天南地北的粉丝们的留言,其中有不少外国友人的。理宁不仅有许多老听众,还有许多慕名而来听他演奏的人,张口便称他‘理老师’。”
理宁生于上世纪50年代。15岁那年,一次偶然的机会,理宁被美妙的小提琴演奏迷住了。在他的请求下,父母勒紧裤腰带给他买了把小提琴,从此,理宁进入了小提琴的世界,琴在哪,他在哪。他自学演奏,带着小提琴去插队、下矿场、进钢厂,并鼓起勇气走上街头,以期用自己的演奏解决家里的生计问题,改善家人的生活。
2008年到2012年,理宁的琴声在桂林街头受到了无数听众的喜爱,还有很多人为了欣赏他的音乐专程来到桂林。但此后很长一段时间,理宁突然消失在桂林市民的视野中,阳桥头的小提琴声听不见了,拉琴的他哪去了?
“我去了深圳。但我舍不得家乡桂林,舍不得我的听众们。当年在开往深圳的火车上,我哭了一路。”理宁说,当年他已经50多岁了,之所以孤身前往深圳漂泊,是为了寻找相对固定的演出场所,为了获得更稳定的收入。
“我叫理宁,来自桂林……”理宁回忆,初到深圳时,人生地不熟,他就像第一次在阳桥头演奏一样,有些局促不安,好在琴声还是打开了他与深圳的缘分。他说,从他走上深圳街头的那一刻起,很多热心的听众就开始关注和帮助他。有听众得知理宁住在附近的旅店,便主动提出可以让理宁免费住进他们公司的宿舍;天气转凉,有听众为他买来了保暖内衣;看他身着朴素,听众从香港买来皮鞋送给他。
在深圳,理宁的琴声同样感动了很多人,有在深圳务工的打工者,有同为街头艺人的同行,还有专业音乐院校的老师,有稚嫩的孩童,也有头发花白的老人……理宁的音乐在深圳找到了共鸣,他也成为深圳市第一批持证上岗的街头艺人,并多次受江门市邀请,到江门的街头进行演奏。后来,在街头艺人朋友的介绍下,理宁在深圳“欢乐海岸”有了固定的演出地点,听众也越来越多。
十年间,理宁逐渐在深圳找到了自己的生活节奏。他在桂林义务献血多年,到了深圳,他也成为了当地的志愿者,白天做义工,晚上演出。
理宁说,在外多年,他很想家,但作为家里唯一的经济支柱,他必须留在深圳做下去。如今,他每个月都能寄些钱给妻子和孩子。
回到故乡 有何不同
这几天,理宁回到了桂林,这是他近年来第一次回到故乡。处理完家里的事情,他忍不住又来到阳桥头演奏,理宁说:“我还是最喜欢阳桥。”
10月23日晚7点30分,理宁的琴声响起,很快吸引了不少路人,大家不约而同地停下脚步,驻足聆听。慢慢地,阳桥头上的三级阶梯坐满了人。《贝加尔湖畔》让人陶醉,《南屏晚钟》让人起舞,《我心永恒》让人高歌……在曾经的“主场”,理宁当晚的演出很从容,琴声细腻柔和,如泣如诉,拨动着旁人的心弦,在这个没有舞台的街头,仿佛有一束聚光灯打在他的身上,把大家的目光都吸引住了。
当晚,理宁的演奏一直持续到深夜,看着听众沉浸在悠扬的琴声中,理宁忍不住露出笑容。琴声刚落,掌声又起,理宁微微鞠躬以示谢意。
“这感觉太奇妙了。”理宁说,今年正好是他在街头演出的15周年,再次站在阳桥头,自己的心境已经完全不同。他说,刚开始做街头艺人时,他很紧张,甚至不敢看观众,只关注自己有没有拉错,除了自己,外面的世界与他无关。现在,自己更自信了,也更从容了,从深圳回来,桂林让他更有亲切感,也让他更放松。
理宁回来这几天,还参与了独秀书房举办的小提琴公益演奏会,吸引了一百多人来到现场。
如今的理宁,更加享受听众给他带来的反馈,他会细心观察大家的表情,与大家情感交流。理宁说,是听众给了他能量,让他在这条路上越走越坚定。“与听众朋友们分享自己的快乐,其实这就是一种幸福。”他说,这些年,自己在街头与行色匆匆的人分享音乐、分享感悟,感动了别人,也感动了自己。无论在哪,只要能有一席之地,给大家欣赏好的高雅的音乐,陶冶大家的情操,丰富大家的艺术修养,他就很满足。
时光已逝 情感如初
理宁重新站在阳桥头演奏,也让很多老朋友欣喜,董雁就是其中之一。
十多年前,董雁从湖南来桂林工作定居,这座新的城市曾让她感到陌生和不安,因此她每天晚上都喜欢到阳桥附近走走,也慢慢了解这里的环境。在这里,她就与理宁不期而遇。
那时候,每到夜幕降临,董雁就会来听理宁拉琴,她与其他听众不一样,她喜欢远远靠着石栏欣赏琴声。这样的距离,就像刚来桂林的她一样,想要靠近,但有些胆怯。“他的琴声陪伴我度过了那段时光,我感到特别温暖,是他的琴声让我融入了这座城市。”
得知理宁回来了,在我市事业单位工作的王女士同样循着他的琴声而来。
“当时,我们单位就在阳桥头附近,我至今还记得第一次听到理宁琴声时的感受。”王女士说,当年她在单位上夜班,紧张工作之余,突然听到阵阵小提琴声,疲惫和紧绷的神经一下就放松了。理宁的琴声就像有一种魔力,能够穿越时空,一下就把人带回当年,让人唏嘘感慨。如今,再次听到他的琴声,依旧非常欣赏和喜爱。
“文化和艺术是非常神奇的东西,它流淌在人类的血液之中。通过文化艺术去感染和熏陶,能建立起人与人的连接。”十年前,折建章和妻子在桂林的街头听过理宁的琴声,这一次,他和妻子又来到阳桥听理宁演奏。折建章说,音乐能拉近人的距离,让情感产生共鸣,心会变得柔软。
闵先生是深圳人,多年前,他在深圳曾听过理宁演奏,这一次来到桂林出差,没想到再次遇到了理宁。闵先生说,相比深圳的快,桂林不一样,桂林让人放松,让人愿意停下忙碌的脚步,去欣赏艺术,感受生活,享受生活。
记者周子琪 文/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