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A-
微信 朋友圈 微博 QQ空间
12345
6789101112
13141516171819
20212223242526
2728293031

01版:头版

02版:要闻·综合

03版:读桂·关注

04版:读桂·视觉

05版:读桂·视觉

06版:读桂·关注

07版:读桂·关注

08版:新闻故事

09版:聚焦中国

10版:深度国际

11版:深度国际

12版:燃情体育

13版:文娱关注

14版:读桂·闲情

15版:财经·彩票

16版:早上好

返回 2023年08月29日

暑期防溺水巡逻驻守第三年交出亮眼“成绩单” 驻守时段内漓江全段未发生任何人员溺亡事故

这个0不简单!

桂林晚报      2023年08月29日     
上接06版
  无私的奉献 坚定的决心
  人力和科技的投入,最终目的都是守护生命。关注到每一位驻守员时,我们看到的是他们无私的奉献和守护生命的决心。
  漓江社区的工作人员朱桃英,是自发成为巡防、驻守员的,从今年5月中旬开始,她每天下午都会和另一名同事一起来到解放桥六匹马附近进行巡逻。
  “现在社区工作人员们的皮肤晒得比冬天时黑了好几个度,但是我们一点也不后悔。”朱桃英说,漓江社区辖区内游泳人数最多的地方就是六匹马附近,这里也是溺水高危区域,水深有航道,岸边的台阶有青苔比较滑,还有一些孩子喜欢从高处跳水下来玩。
  “巡逻时,一旦看到有孩子独自或结伴在水里游泳,或者在岸边玩耍,我们一定会上去问孩子的家长在哪里,如果发现没有家长带着,我们就会及时劝离。”朱桃英说,有时候反复劝导也会遇到一些不理解的人,说我们多管闲事,但我们宁愿听到骂声,也不要听到哭声,能劝一个是一个,就是对孩子们最大的负责。
  桂林漓江水上搜救志愿者服务中心队员刘婷今年第一年参加巡逻、驻守活动。刘婷此前是广西游泳队的一名队员,之后陆续考取了自由潜证、救生员证,活动开展以来,刘婷已经参加了4次巡逻。
  “每年漓江溺亡事故都让人惋惜,我一直想找机会做点什么,今年在考社会指导员证时,认识了漓江水上搜救中心的人,听说他们的志愿服务后,我马上申请加入了进来。”刘婷说,“我们的巡逻时间一般会持续4个小时,直到天黑了才回家,晚饭经常会在巡逻竹筏或者巡逻冲锋舟上解决,虽然太阳很大,还要经常对着游泳者喊话,但是想着守护了大家的安全,就是值得的。”
  “在暑期防溺水开展以来,我们几乎每天都要到江边巡逻,向游客、市民发放防溺水宣传材料,也会第一时间劝阻危险行为。”漓江公安分局民警巫警官说,“我们的目标从来没有变,就是为了守护生命做最大的努力。”

  “驻守制”日趋完善 非驻守时间靠谁救?
  今年夏季防溺水驻守已经接近尾声,从取得的成效来看,还是让人满意的,根据相关部门统计数据可知,在驻守员上线时段,漓江全段未发生任何一起人员溺亡事故,未成年人溺亡数量也大幅降低。但发生在驻守时段之外的溺亡事故却没能实现“清零”,今年漓江全段有14人溺亡,其中2人是未成年人。
  海事局工作人员表示,从这几年防溺水的经验来看,虽然全社会都在“严防死守”,但总是有“漏网之鱼”,单纯靠巡逻、驻守者们在固定时段坚持,也并不是万全之策,要织好“防溺水”这张网,还需要让大家继续提高防溺水意识和技能。
  他表示,发生溺水后,一定不能过于惊慌,要保持头脑清醒,如果被水草缠绕,水性强的人可以先尝试解除缠绕,抽筋时则可以先用一只手用力按揉、拉扯小腿或脚掌抽筋处缓解,如果周围有漂浮物体,可以先抓住漂浮物暂缓。
  “每个游泳者都应当学会水中漂浮技能,学会利用水的浮力,将口鼻露出水面进行呼吸,一定不能拼命挣扎身体,如果身边有人可以大声呼救,如果人距离较远可以挥手示意求救。”
  此外,在漓江游泳时一定要避开船舶,对于跳桥这类“高位”活动,也一定不要去尝试,很可能会因为姿势不正确造成溺水,而且在坠落途中或入水后,一旦磕碰到石头,将产生无法估量的后果。
  另外,在漓江市区段溺水高危区,均会设置警示牌以及应急救生设施,但今年有多个社区工作人员反映,这些公共救生设施时有被乱拿的情况。社区工作人员表示,考虑到游泳者的安全,这些设备每次丢失他们都会及时补充,今年已经补充了20多件救生衣,五六个救生圈,之前救生绳一般不会有人乱拿,但是今天来看也已经丢了。
  按道理来说,这些救生器具用完应该还回来,但这样是有借无还,则可能在真正面临危险时导致他人无法实施救援,这也是需要提升的防溺水意识之一。
  此外,一些市民认为,当前要想禁止老百姓到漓江游泳十分困难,但如果市区漓江段开放一些适宜游泳的天然游泳场所,就可以避免一些市民、游客不清楚漓江的“危险区域”,进而发生危险,市民希望相关部门可以在漓江一些安全区域划定一块天然游泳场。
  对此,海事局工作人员也表示,目前这个提议呼声比较高,海事部门已经请专业人士进行研究评估,目前也在和其他相关部门对接推进这项工作。
  记者林扬 陆鑫 文/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