灌阳竹编技艺:
从工具到艺术品的匠心之美
桂林晚报
2023年04月18日
传统竹编工艺历史悠久,是劳动人民辛勤劳作的结晶。人类开始定居生活后,便从事简单的农业和畜牧业生产,于是就地取材,使用各种工具砍来植物的枝条编成篮、筐等器皿。实践中,人们发现竹子富有弹性和韧性,而且能编易织、坚固耐用。于是,竹子便成了器皿编制的主要材料并流传至今。
灌阳县黄关镇自古以来就有大片竹林,竹子自然而然融入了当地村民劳动生产与生活的方方面面。除了竹编的凉席、凉枕、扇、箩、筐、篮、箕畚等日用品,竹篾也被编成了虫鱼鸟兽造型的装饰品,以满足居民对美的追求。
近日,记者来到黄关镇,听非遗传承人讲述灌阳竹编技艺的故事。
■速览
非遗简介:竹编技艺作为中国传统手工艺之一,在不同地域形成了不同的分支,灌阳竹编技艺便是当地居民在劳动中不断完善发展,且富有桂北地方生活特点的一支。
灌阳竹编技艺大体可分起底、编织、锁口三道工序。在编织过程中,以经纬编织法编织竹篾为主,穿插如疏编、插、穿、削、锁、钉、扎、套等技法,并且可以根据实际需求加入竹节、竹片等,使作品的形状、功能变化多样。灌阳竹编作品多与人们的生活、劳动息息相关,如斗笠、笼、簸箕等农具,近年来,灌阳竹编作品逐渐向手工艺品转型。
探“店”地址:灌阳县黄关镇
主讲人:灌阳竹编技艺非遗传承人文崇永
■传承
从劳动中来 编织凝结着辛勤的汗水
文崇永的小店,就开在灌阳黄关镇政府大院后的一条小街里,除了售卖黄关面条,他的竹编作品也会摆在店铺里销售。
文崇永今年72岁,店铺里的竹编作品都是他亲手编织制作出来的。大件的有竹筐、簸箕、鱼篓等,各种传统的农具应有尽有,小件则有酒壶、果盘等,还有挎包、发卡等。这些作品既可以在生活中使用,也能作为装饰品赏玩。
在一众竹编制品中,记者被一个“红酒杯”吸引,细细密密的竹篾编织成高脚杯的造型,“杯肚”则嵌入了一整个精心打磨的竹节,让这个竹编杯子能盛水、泡茶。
竹编技艺作为中国传统手工艺之一,最早可追溯到距今六七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并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发展成为一种民间艺术,在不同地域形成了不同的分支,被广泛应用于生活中的各个方面。而竹编日用品能在民间广为流传,材料易得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传统竹编制品牢固耐用。
“我是地地道道的黄关镇民,在这里生活70多年了,镇子里跟我差不多岁数的老人都会做竹编。”文崇永说,黄关镇中部较为平坦,周围则被山林包围,而竹子便是其中的一大“主角”。在他的记忆中,小时候家中的农具和生活用具,有一大半是长辈从山上采竹回来编织而成的。工艺简单一些的勺瓢杯碗等小物件,只需要取用粗细适当的竹节,用锯子切割成相应的形状后,再将其内部与边缘打磨光滑即可;而那些有特定功能的农具,如簸箕、笊篱、鱼篓等,则是将竹子劈成一指粗细的竹篾,充分晒干后编织而成。“竹子满山都是,而且长得飞快,几乎可以制作各种生活用品和劳动工具,并且物件既牢固又耐用,所以竹编技术几乎就成了那个年代家家户户的必备技能。”
自记事起,文崇永就一直跟竹子打交道。农闲时,文崇永总是看着长辈们在用竹子编织物件,他在一旁帮忙打下手,逐渐开始接触竹编技艺。
“当时十几岁的孩子没什么娱乐项目,就特别喜欢到田间地头捞鱼捉虾,但又没钱买鱼篓虾箪,所以就用家里剩余的竹篾自己编工具。”就这样,文崇永在玩乐中精进了竹编技术,并逐渐从小帮工变成了家里竹编的主力。
下转03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