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业30余年的李师傅
心中有把“尺”
桂林晚报
2023年04月07日

李师傅手头的工作还没有忙完,又来了一位新顾客。

小摊位置。(手机截图)

李师傅使用缝纫机器缝补鞋子。
在临桂区临政路农贸市场的一个角落,有着这样一个小修小补的摊子,摊位空间只够放得下修补工具,但却为周边邻居服务了30余年,极大满足了群众的修补需求。
★推荐理由 印象中没有他修不好的物件
我平时都是趁着买菜的时候把需要修补的物件拿过来,等菜买好了,东西也修好了,特别方便。他修东西比较精细,修好后还可以用很久。在我的印象中,好像就没有他修不好的物件。
——家住彰泰滟澜山小区的苏阿姨
★记者探店 不用尺子的李师傅心中有一把“尺”
记者来到小摊的时候,摊主李小林正拿着一个底部凹凸不平的不锈钢锅比对尺寸,准备着手给这口锅换一个新的锅底。他拿起剪刀,沿着锅的口径将底部平滑裁剪下来。他说,只需将新的锅底与锅壁固定住,这个锅底就算完成了。听起来很简单,但也不是一个小工程。只见李师傅一锤一锤敲打着,先将锅壁和锅底各敲出半厘米的边边,用作固定介质。他一边敲打着,一边及时调整形状,经过好几轮的敲打,锅壁和新锅底稳稳地固定在了一起。
在补锅过程中,李师傅全程没有用尺子去量尺寸,但他的裁剪、锤打却精确到与原装一样的大小。他告诉记者,“这些手艺活全靠手感,随手一摸就知道要用多重的力度去敲。”
这个小摊除了可以补锅,还可以修补各种小物件。小摊里放着缝鞋子的机器、配钥匙的机器等各式各样的工具,像是在告诉路人,没有这个小摊修不了的小物件,所以顾客总是人来人往。
“这把伞买回来还没有用过就打不开了,也不知道是什么问题。”一位大爷跟李师傅说。李师傅一看,是因为伞骨没有固定好,他就拿了一根铁丝将伞骨固定住,没一会就修好了。大爷表示,多亏了李师傅帮他修好了,不然就白白浪费了这把新买的伞。
还有几位顾客拿了鞋子来修,李师傅根据鞋子的做工和材质来确定需要用针线缝还是用胶水粘。其中一位顾客想让李师傅帮她用针线缝合脱胶的鞋,但她拿来的鞋子是用胶水粘的鞋底,李师傅告诉她用针线缝没有那么美观,建议还是用胶水粘。李师傅告诉记者,虽然用针线缝他可以多赚两块钱,但他要站在顾客的角度为他们考虑问题。
★小店故事 对小修小补有着深厚的感情
李师傅以前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民,种地干活,过着安安稳稳的生活,但他觉得这不是他想要的生活,便开始出来摆摊,帮别人做点修修补补的活。“那时候来缝补的人比较多,日子也过得挺好。”他告诉记者,现在缝缝补补的生意大不如从前了,很多同行都慢慢退出了缝补行业另寻出路,而他却只想着如何把现有的手艺再学精细一点,从来没有想过要放弃缝补行业。
李师傅的父亲以前也是干小修小补的,他经常跟父亲一起出摊,每次得到顾客的肯定就很开心。“我是一个特别怀旧的人,我觉得每个物件都有特定的意义,尤其是一些老物件,能帮顾客修补好物件是一件特别有成就感的事情。”他告诉记者,也正是因为这样,他也支起了小摊,开始从事缝缝补补的工作。
“我没有特地去学过什么手艺,就是经常跟着父亲一起出摊,看得多了,自然而然就会了。”李师傅告诉记者,他刚开始帮别人补鞋子,后来学着配钥匙,但这一两门手艺不足以解决附近居民的问题,于是他就开始钻研其他手艺。刚开始学习修伞的时候,他对着伞的骨架研究了很久,了解伞的构造,直到一拿起伞就能了解伞的故障、修补方案以及修补时间,才算学会了。他每样手艺都学得很踏实,不仅手艺好也很细心,附近需要修补的居民都愿意来找他。
但随着时代的进步,需要修补的东西日渐新颖。“也不能只吃老本,也要学习新东西。”李师傅为了能更好地为附近居民服务,他每次修好新颖物件,都会做个总结记下来,方便下次处理。他说,因为热爱,对小修小补这份事业有感情,才会一直投入热情。
记者石艳红 文/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