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瑶服饰:针线上的民族文化魅力
桂林晚报
2023年04月07日
上接02版
母女相传 每件红衣各不相同
潘继凤家一楼就是新时代文明实践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区,这里展示了不同年龄红瑶女性的红衣。
“五岁六岁玩泥巴,十三四岁学绣花。十七十八方出嫁,十九二十抱娃娃。”这是黄洛红瑶流传的一首歌谣。红瑶妇女挑绣花衣的技巧几乎都是家庭的传承。“在寨子里,做红衣都是跟着奶奶、妈妈学的,我就是从小看着她们做红衣,到12岁时就正式开始学织布、刺绣。随着年纪渐渐长大,每一个步骤都在奶奶、妈妈的教导下,学会从织布、染布到挑花、织锦各种基本工艺了。”潘继凤指着展示区里放着的3台织布机说,这分别是她奶奶、母亲和她自己使用的织布机。
潘继凤坐在织布机上,给记者进行了一番展示。在织布机上,白线作经、红线作纬,只见她左手拿梭子穿过一条条经线,右手拉框拍打一次纬线,再通过脚踩踏板的配合,熟练地操作着。“虽然我现在做得很娴熟了,但从织开始做一套瑶族服装也要花两三年的时间。”而节庆服饰的用料更为考究、做工更为精细,嫁衣的制作则更为繁琐,所以花费的时间更长。
据了解,红瑶服饰主要有青衣(素衣)、锦衣(饰衫)、花衣、花裙、青裙(素裙)、花鞋、头巾、包肚、腰带、围裙、围裙带、东摆、裙摆、脚绑、脚绑带、银质饰品等。潘继凤说,红瑶服饰的制作工艺包括制丝、纺纱、织布、刺绣、蜡染、挑花等,而刺绣和蜡染还能细分,技艺十分复杂,没有相关文字记载,都是通过口口相传。
红瑶服饰图案样式不但有人物,也有各种动物植物,种类非常多。可以是龙、凤、虎、狮、鹿、麒麟、山羊、鱼、雁、鸳鸯等飞禽走兽,也可以是梅、竹、水仙、芙蓉、牡丹、杜鹃等花草树木,还可以是山川河流等。图案没有固定的样式标准,每个人可以绣出自己的特点。
“红瑶没有文字,瑶族女性在长期的生活、生产中对山里动物、植物有深刻的认识,她们用针线把这些生产经验、生活知识绣在衣裙上,积淀下来成为记录红瑶历史的符号。”潘继凤拿起一件做好的红衣介绍道,花纹的形状有方形、菱形、三角形、齿形等,上面绣的动物有山羊、老虎等,还有不同的花草,现在的变化是图案花样多了,每一个瑶族女子在制作红衣时都会根据自己的喜好绣上相应的图案,这些图案组合起来不仅是她们生活的记录,也体现红瑶妇女在劳作中对大自然的认知,表达人们对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六畜兴旺、幸福生活的向往。
虽然每一件红裳的图案都不尽相同,但它们却有一个共同的特征,那就是都有瑶王印和虎爪印。“虎爪印源于一个传说,相传古代一皇帝在山路上遇到一只猛虎,过路的瑶妹用箭将虎射倒,救了皇帝。皇帝为了感谢她,用刀砍下虎爪,沾上虎血盖在瑶妹的衣服背后。因此,虎爪印会绣在每一件红衣的背后。”潘继凤说。
展示区里也摆放了一些做好的红衣,这些一针一线绣出来的红衣吸引了很多游客,有的游客会买上一套带回家。
言传身教 把传统技艺传承下去
随着时代的发展,服饰种类不断丰富,一针一线耐心缝制衣服的红瑶年轻人少了,能够熟练掌握红瑶服饰制作全套工艺的人越来越少。
潘继凤作为一名非遗传承人,她觉得身上的担子越来越重。她不仅坚持传统红瑶服饰的制作,还积极参加寨子里的民俗演出,让游客能在观看演出时领略到红瑶服饰的美。如今,潘继凤在保留传统的瑶族服饰元素的基础上,还会结合舞台演出的需要,对红瑶服饰加以改良和创新。
与此同时,潘继凤还在为传承这项技艺不断努力着。
在展示区里,还摆放着一台小织布机,潘继凤说,这是外孙女学织布用的。“传承就得从娃娃抓起,我从小培养外孙女掌握这项传统手艺,希望她长大后也能像我一样,把手艺传承下去。”
与此同时,每周四下午,潘继凤还会来到镇上的小学上公益课,给同学们传授红瑶服饰的制作技艺。“虽然红瑶服饰制作技艺工序繁杂、耗费时间多,但这些都是我们的先祖一代接一代、千针万线传承下来的。”
■发展
近几年来,黄洛红瑶寨积极发展乡村旅游,红瑶服饰成为寨子里一道重要的民俗文化景观,得到了一定的保护。
每年,龙胜的农村业余文艺演出活动都有穿着红瑶传统服饰的红瑶同胞参加,大家利用原生态的表演形式向世人展示红瑶服饰的迷人魅力。龙胜文化馆也有专职人员从事红瑶服饰制作技艺与红瑶服饰文化的研究、整理。
为了保护和传承这项非遗技艺,当地政府还积极牵线搭桥,鼓励瑶族服饰县级以上代表性传承人进城开班收徒,开展蜡染和刺绣传习培训,以“传帮带”的形式培育年轻一代少数民族服饰代表性传承人。
记者谭熙 文/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