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 版:县区新闻[大图] [PDF]
 
本版导航 各版导航 视觉导航 标题导航
选择其他日期报纸
历史数字报

四代同堂共筑爱的港湾

桂林日报 新闻    时间:2025年04月22日    来源:桂林日报

  四代同堂的大家庭。 记者刘菁 翻拍
□本报记者刘菁
通讯员莫奈 韦波祥 黄炎宝

  总有人说“久病床前无孝子”,但在荔浦市新坪镇八鲁村龙磨屯,有这么一个家庭——四代同堂,家庭和睦,子孙孝顺,精心照料卧床的百岁老人,家人的孝行善举影响着邻里,也成了村里的典范。
  4月14日,记者跟随村干部踏入这个家庭的小院时,映入眼帘的是一幅家人们各司其职照顾卧床老人的温馨画面,浓浓的亲情和让人瞬间感受到温暖。经过了解得知,覃庆英老人年满100岁,卧床已经3年多,但在家人的精心照料下,除了不能下床走动,她依然保持着良好的精神状态。
  “我们每天到了这个时候就要给我妈妈喂饭,因为老人家要吃流食,所以从准备做饭开始,到吃完饭,过程要一个多小时。”覃庆英的大儿子邓世松,今年66岁,是一位退役军人,平时乐于助人,热心于村上的公益事业。在村子里,他是出了名的大孝子。“因为我的兄弟姐妹有的还没有退休,我是完全有精力照顾母亲,所以排我的班就多一些。”
  邓世松说着就拿出了排班表给记者看,从星期一到星期天,表上满满当当地写着10个人的名字,以及一旁的本子记录着每天几点喂饭、喂药、洗澡,甚至包括一天按摩几次,都记录得十分详细,为的就是让下一个人在交接班时不要遗漏重点事项,这种细心和耐心的照料,让覃庆英老人得以安享晚年。
  邓世松常说:“我妈妈含辛茹苦把我们拉扯大,现在她百岁了,我们做儿女的肯定要尽心尽力照顾她。3年多了,每天都有很多事情要做,但这是我们应尽的责任。孙子、外孙都很懂事,帮忙照顾老人,都让我很欣慰。”团结互助的精神让这个家庭的氛围更加和睦温馨。
  邓世松说,父母作为这个大家庭的长辈,一直是勤劳、善良、乐于助人的楷模。母亲一辈子靠种地为生,即使到了80岁,仍然热爱这片土地。“我们把她接到荔浦去住,但是她住不习惯,每天都想着回家种点玉米、红薯,种好了之后又自己拿过来给我们兄弟姐妹分。”
  提起父亲,邓世松十分感慨:“我们家兄弟姐妹多,吃穿用度在那个年代已经很紧张了,但父亲心地善良,又乐于助人,经常看到没有钱吃饭的、看不起病的老乡,他就会出手帮助,不仅给钱还给东西,甚至有一次他还把自己仅有的一件没有补丁的衣服脱下来给家庭困难的老乡穿,就因为看不过人家衣服太破了。”
  尽管家庭物质生活不算富裕,但是父亲的良好家庭教育和母亲的吃苦耐劳,养育了几个兄妹,而父母传承下来的精神也一直激励着他们。邓世松回忆起父母当年的艰辛和付出时说:“我父母一辈子都不容易,他们总是默默付出,从不抱怨。现在,父亲已经不在了,我们更要全力以赴地照顾生病的母亲,回报她的恩情。”
  除了孝顺,在这个大家庭里,对教育的重视也是一脉相承的。据了解,子孙中现有9个大学生,其中最高学历为研究生。邓世松的儿子邓兴任就是其中的佼佼者,他不仅在学业上取得了优异的成绩,还在工作中表现出色,成了家中的骄傲,现在更是和父亲一起照顾奶奶。邓兴任的妻子李庆秋是村委妇联主席,上班之余,她总是和丈夫一起耐心细致地照料着老人的生活起居,从不嫌弃脏累。
  周围的邻居对这家人的评价非常高:“我和他们做了20年邻居,她们家老人特别和善,平时和我们相处得特别好,大家都很喜欢她。她的7个子女都挺孝顺的,我们看着都感动,也觉得应该向他们学习。”
  邓世松一家的孝顺事迹名声在外,八鲁村的村民都对他们十分佩服,他们的故事被村民口口相传。“孝道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我们家庭的传家宝。我们怎么做子孙后代都在看着,也会效仿。我们要让后代子孙都能懂得孝顺父母、尊敬长辈的道理。”这个家庭成员之间相互关爱、相互支持,共同筑起了一个爱的港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