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A-
微信 朋友圈 微博 QQ空间

01版:头版

02版:要闻

03版:清廉桂林

04版:悦读

返回 2025年06月28日

一勺泼出美味生活

桂林日报      2025年06月28日     
  □罗高

  每当端起一碗倾注自己手艺的“陕西油泼面”,我的思绪瞬间能回到曾经八百里尘土飞扬的三秦大地,看一群人端着大老碗蹴在场院吃面的情景。
  关中平原,这片丰饶肥沃的土地,孕育出了颗粒饱满的小麦。每当秋风起,金黄的麦浪翻滚,便知当年的收成定能喜人。这些小麦磨出的面粉,细腻而富有弹性,是制作油泼面的绝佳原料。面条入锅不烂,捞出后依旧保持着完美的形态,咬一口,筋道十足,让人回味无穷。
  陕西油泼面,它讲究蒜泥的细腻、葱花的翠绿、辣椒的香辣,再加上豆芽、韭菜、青菜叶等配菜,使得整碗面色彩缤纷、香气四溢。当热油浇在面条上时,那“刺啦”一声,扑鼻而来的香味立刻唤醒了沉睡的味蕾,让人直咽口水。每一口油泼面,都是对陕西美食文化的致敬和传承。
  家庭版的油泼面多为手擀面,那份手工的温情和用心,让面条更加有味道。而饭店里的扯面,则更注重技巧和口感。无论是细如银丝、薄如纸片,还是宽如裤带、粗如木棍,每一种形状都蕴含着厨师的匠心独运。“汤饼一杯银线乱,蒌蒿数筯玉簪横。”吃一口面条,爽滑有质感,附加的配菜和调料则让整碗面更加丰富多彩。葱蒜的香辛、红椒的香辣,在热油的激发下,香气四溢,给人全身心的抚慰。
  陕西人吃油泼面,必不可少的三大灵魂点缀是大蒜、香醋和喝面汤。面要用辣椒浸染,红得透亮、辣得够味,香醋酸而不冲,两者兼容酸辣劲爽,吸一口面,就一口蒜,末了,清澈而醇厚的面汤一饮而尽,三下五除二,顿时额头浸汗,浑身舒坦,怎一个酣畅了得!
  简单的油泼面能给人如此独特的味觉享受,这和它厚重的历史密不可分。关中自古以来享有“金池汤城,沃野千里,天府之国”的美称。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和气候条件结合,孕育出最优质的小麦,也造就了陕西人爱吃面的秉性。油泼面是在周代“礼面”的基础上发展演变而来的。秦汉时期称之为“汤饼”,隋唐时期叫“长命面”,意为下入锅内久煮不断,宋元时期又改称为“水滑面”。清代薛宝辰在其《素食说略》中详细说明:“其以水和面,入盐、碱、清油揉匀,复以湿布,俟其融和,扯为细条。煮之,名为桢面。”陕西人吃面必须用大碗来盛,一来为的是减少再次盛面的麻烦,二来碗大方便搅拌,让每一根面都能“雨露均沾”。
  陕西人渗入骨髓的吃面传统,不奢华、不夺目。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一碗油泼面,大智若愚、大道至简般的红绿相杂、酸辣相伴,经过一声“嫽扎咧”的本土方言诠释,吃的是陕西人宽厚、粗犷、豪爽的性格,吃的是实在、耿直、火热的待客之道,吃的是筋道、耐饥、酣畅淋漓的生活之美,吃的是憧憬真善美的文化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