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A-
微信 朋友圈 微博 QQ空间

01版:头版

02版:综合新闻

03版:县区新闻

04版:社会生活

05版:理论

06版:时事

07版:时事·体育

08版:桂林故事

返回 2025年06月27日

健全党员志愿服务机制的
三个着力维度

桂林日报      2025年06月27日     
  □廖宝怡

  志愿服务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也是新时代党员干部践行初心使命、发挥作用的重要载体。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完善志愿服务制度和工作体系”,为党员志愿服务工作指明了发展方向。当前,随着社会治理重心下移,党员志愿服务在基层治理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也面临着制度化水平不高、服务持续性不足、供需匹配不精准等问题。本文主要从制度建构、主体培育、效能提升三个维度协同发力,构建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党员志愿服务新机制,从而破解以上难题。
  一、以制度建构为根基,完善志愿服务保障体系
  制度建设是党员志愿服务规范化、常态化发展的基石。只有通过健全制度体系,才能有效推进党员志愿服务规范化、常态化开展。一要建立健全党员志愿服务的组织管理制度。明确各级党组织在党员志愿服务工作中的职责和任务,形成党委统一领导、组织部门牵头协调、有关部门各负其责、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工作格局。健全完善“征集招募—注册认证—培训培养”全流程党员志愿者管理机制,广泛吸纳党员加入志愿服务队伍,为其进行注册认证,建立党员志愿者信息库,并定期开展志愿服务理念、专业技能等方面的培训。二要完善党员志愿服务的激励保障制度。一是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优评先机制,对表现优秀的党员志愿者和志愿服务组织进行表彰奖励,颁发荣誉证书、授予荣誉称号等,并探索将党员志愿服务情况作为民主评议党员、评先评优、干部选拔任用的重要参考。二是设立党员志愿服务专项经费、完善党员志愿者在服务过程中的意外保险保障制度,确保党员志愿服务活动的开展并强化对党员志愿者的关心关怀,对因重大疾病或意外导致生活困难的优秀志愿者给予一定的社会帮扶。三要构建党员志愿服务的监督评估制度。制定明确的志愿服务标准和评估指标体系,对党员志愿服务的项目策划、组织实施、服务效果等进行全方位监督评估。同时,建立志愿服务反馈机制,不断优化服务内容和方式。
  二、以主体培育为核心,激发志愿服务内生动力
  党员作为志愿服务的主体,只有充分激发其主动性和积极性,培育好高素质的党员志愿者队伍,才能为党员志愿服务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一要加强党员的思想教育,强化志愿服务意识。将志愿服务理念纳入党员教育培训体系,通过开展“三会一课”、主题党日和专题培训等形式,引导党员深刻把握新时代新征程志愿服务的使命任务,增强党员的宗旨意识和奉献精神,不断激发党员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二要注重党员志愿者的能力培养,提升志愿服务水平。在技能培训中,可以根据不同志愿服务领域和项目的需求,开展有针对性的专业技能培训;在素质培养中,注重服务意识、责任感以及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培养,将志愿服务的基本理念、团队协作、心理健康、法律法规等内容纳入系统培训。同时,建立党员志愿者实践锻炼平台,通过组织开展志愿服务项目竞赛、案例分享会等活动,让党员志愿者在实践中积累经验、提高能力。三要积极培育党员志愿服务组织,打造志愿服务品牌。依托党群服务中心、新时代文明实践所和党员之家等现有资源,支持地域相邻的党员组建志愿服务工作站,或者通过设立党员责任区、党员先锋队等,支持和引导成立各类志愿服务组织,并加强对党员志愿服务组织的管理和指导,帮助其建立健全内部管理制度,规范运行机制。同时,鼓励党员志愿服务组织结合自身特点和优势,打造具有特色的志愿服务党建品牌项目。
  三、以效能提升为导向,创新志愿服务发展路径
  提升党员志愿服务的效能,是推动党员志愿服务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创新志愿服务的发展路径,提高服务的精准性和实效性,更好地满足社会和群众的需求尤为重要。一要构建“互联网+党员志愿服务”模式。利用互联网技术,搭建党员志愿服务信息平台,实现志愿服务供需精准对接。如用好政府部门开发的志愿服务APP或小程序,让服务对象通过平台发布需求信息,党员志愿者可以根据自身情况在线接单,平台根据服务内容和志愿者特长进行智能匹配,提高服务效率。二要深化党员志愿服务与基层治理的融合。将党员志愿服务融入基层党建、社区建设等工作中,充分发挥党员志愿者在基层治理中的积极作用。如组织党员志愿者参与矛盾纠纷调解、治安巡逻、健康科普等工作,协助社区解决实际问题,提升社区治理水平。同时,建立党员志愿服务与基层治理的协同联动机制,找准志愿服务的着力点、切入点,不断扩大志愿服务参与面、覆盖面。三要加强党员志愿服务的项目化运作。按照项目管理的理念和方法,对党员志愿服务进行系统策划和组织实施。从项目的调研、策划、实施到评估总结,建立完整的项目管理流程。在项目策划阶段,深入了解群众的需求,结合党员志愿者的实际情况,设计针对性强和可行性高的志愿服务项目。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加强对项目进度、质量、资金等方面的管理和监督,确保项目顺利开展。项目结束后,及时进行评估总结,分析项目的成效和存在的问题,推动党员志愿服务实现从“阶段性”向“常态化”转变。
  (作者单位:桂林医科大学。本文系桂林医科大学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理论研究课题成果,课题编号:DJYJ-GLMC-2024-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