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面锦旗映民心
700余日振兴情
——转业军人周雄斌的福星村驻村“答卷”
桂林日报
2025年06月18日

村民为周雄斌送上“好书记一心为民,真帮扶惠及民生”锦旗。 梁晨惠 摄

村民带着孩子与周雄斌告别。 梁晨惠 摄
□本报记者李忠波 通讯员梁晨惠 唐政文
“周书记,您多保重!”“常回来看看啊!”日前,灌阳县灌阳镇福星村党群服务中心门前热闹非凡,脱贫户、村“两委”干部、普通村民们自发为结束驻村工作的第一书记周雄斌送行。村“两委”、帮扶脱贫户及村民代表分别送上三面锦旗,“情系农村心系百姓,扶贫济困大爱无疆”“驻村贰载披星戴月,心系百姓情满福星”“好书记一心为民,真帮扶惠及民生”的烫金大字在阳光下闪耀,字里行间凝结着村民们对周雄斌的深切敬意。
军旅初心映乡村
党建引领聚合力
周雄斌,1986年生于湖北武汉。2022年1月,这位从部队转业的军人被安置到市民政局工作。2023年3月,在乡村振兴的号角声中周雄斌主动请缨:“曾扛枪保家卫国,身披橄榄绿为人民服务,如今愿把青春献给乡村!”怀着这样的信念,同年4月,他毅然奔赴福星村,担任驻村第一书记。
初到这个常住人口近4000人的大村时,周雄斌坦言自己“人生地不熟”。好在村里有村干部“传帮带”的优良传统,加上村民们质朴的笑容,他很快找到了家的归属感。“第一次走访时,村民塞给我的烤红薯还带着体温。”这份温暖,成了他扎根基层的最初动力。起初,他只能听懂灌阳本地话,基本不会说,但半年后,已能和村民顺畅交流。
“农村要发展,党建是灵魂。”周雄斌到任后,第一件事就是着手破解基层党建“难题”。针对党员参会率低的问题,他打破传统,将党课搬到田间地头,在插秧现场为村民讲解惠农政策,在加工厂建设工地与大家畅谈产业规划;同时,创新实施党员积分管理,把志愿服务、建言献策等纳入考核体系,让“沉睡党员”转变为“活力先锋”。
两年来,他累计邀请上级党委讲党课9次,积极推动“三支部共建”主题党日活动,还在村文化广场举办了4场红色文艺晚会、3场民俗文化活动。最令人难忘的是2023年“七一”,他带领党员赴井冈山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在革命旧址前重温入党誓词。“当老党员们摸着烈士墙流泪时,我知道,红色基因真正融入了基层党组织。”周雄斌感慨地说。
科技赋能产业兴
产销融合富村民
党建强则产业兴,周雄斌将红色动能注入经济发展“快车道”。福星村位于灌阳县“3+1”产业布局核心区,虽坐拥槟榔芋、草鱼、优质稻等特色产业,但长期受困于“有产品无品牌、有产量无销量”的发展瓶颈。
自担任驻村第一书记以来,周雄斌充分整合后援单位资源,为桃林湾槟榔芋、小涡草鱼、茶子山红薯粉等农产品构建“线上+线下”消费帮扶平台,成功推动“福星品牌”进驻县城商超、亮相电商直播间。2024年仅槟榔芋一项,就帮农户增收数万元。
在产业升级方面,周雄斌深入调研后,为福星村量身定制“科技赋能、三产融合”发展路径。他积极牵线桂林理工大学,利用20万元帮扶资金扩建大米和饲料加工厂。在高校专家团队指导下,大米加工厂优化了选料—加工—装配—销售产业流程。该项目投产后,加工厂实现产量与质量双提升,每年为村集体经济增收近2万元,实现“资源变资产、资产变收益”的转型跨越。
如今,福星村的优质稻名声越来越响,村民优种、扩种的积极性越来越高。产业带头人戴秀娟难掩自豪:“现在我们的农产品更有竞争力了!”周雄斌的“三产融合”思路,让这个传统农业村迈向“科技农业”新赛道。
民生实事暖民心
双向奔赴写真情
“修水渠、建便桥、通路灯,这些事看起来小,却是村民每天踩在脚下、挂在心头的大事。”周雄斌驻村两年,在村“两委”协助下,累计争取70万元帮扶资金,推动一系列民生工程落地:修缮2600米灌溉水沟、2900米水毁沟渠,在洪水冲毁的河道上重建人行便桥,为脱贫户建立25册精细化帮扶台账,发放补助资金340万元,在县、镇两级指导下举办3场招聘会帮助80余人就业,扶持12户脱贫户创业……
在防返贫监测中,他带领工作队用4个月时间遍访448户重点人群,“一户一策”精准施策。脱贫户李大叔至今记忆犹新:“周书记冒雨帮我家修漏雨的屋顶,临走时还塞给我孙子学习用品。”这些点滴小事,织就了防返贫的“安全网”,更织密了干群“连心网”。
2024年6月防汛期间,周雄斌连夜巡查灾情,村民李大妈熬制姜汤送到村委会;驻村期满前,脱贫户杨运林送来亲手制作的红薯粉……说起这些细节,这位转业军人眼中泛起泪光:“我为村民办实事,村民把我当家人,这是最珍贵的‘政绩’。”
今年4月,周雄斌两年驻村任期届满。4月30日新任第一书记符冰到岗后,周雄斌用一个月时间系统完成工作交接:不仅详细介绍了福星村党组织建设等基本情况,还带领其逐户走访帮扶对象、监测对象及困难群众,同步移交近百G电子数据与30余册纸质台账,并深入介绍集体经济现状及后续潜力项目。
“周书记留下的不仅是项目,更是‘扎根基层、一心为民’的精神。”村党总支书记王绍化说道。如今的福星村,产业车间机器轰鸣,文化广场歌声嘹亮,2600米灌溉水渠滋润着稻田——这些看得见的变化,正是一位驻村干部用两年时光书写的“振兴答卷”。
“乡村振兴是场接力赛,我很荣幸能跑完这一棒。”周雄斌感慨道,“感谢村‘两委’的支持、乡亲们的关照,更感恩福星村这片土地给予的成长。”在他看来,村民赠送的三面锦旗并非荣誉勋章,而是丈量民心的“秤杆”——一头是“情系百姓”的承诺,一头是“扶贫济困”的担当,而他驻村七百多个日夜,不过是用脚步将这杆秤量得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