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理想信念引领
制度敬畏意识的实践路径
桂林日报
2025年06月13日
□覃千龙
理想信念是产生制度敬畏意识的“总开关”。制度的本质是党的意志和人民利益的规范化表达,对制度的敬畏就是对党的初心使命的忠诚践行。党的制度体系以党章为根本,贯穿其中的核心逻辑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价值追求。对制度的敬畏本质上是对这种集体意志的认同与守护,是理想信念在政治实践中的具象映射。“一些党员、干部出这样那样的问题,说到底是信仰迷茫、精神迷失。”从通报的违反政治纪律案件看,相当一部分人存在政治上的问题都是从理想信念松动开始,他们将制度规范与理想信念割裂,认为制度是约束行为的“紧箍咒”而非完成使命的“路线图”;将制度权威与价值追求割裂,把遵守制度视为应付检查的机械性操作而非锤炼党性的政治锻造,最终导致纪律底线的逐步失守。因此,必须将制度权威根植于理想信念的土壤中,才能超越被动遵守的浅层逻辑,形成“守规即守心”的价值自觉;才能让党的制度规范既具有令行禁止的约束力量,又具备内化于心的精神感召。
其一,以理想信念诠释制度敬畏意识的深层逻辑。制度文化的属性不仅在于其规范性,更在于其承载的集体意志和价值追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经常对照党章党规党纪,检视自己的理想信念和思想言行,不断掸去思想上的灰尘,永葆政治本色”。为此,要引导党员干部从党性与人民性相统一的视角理解制度设计的目标,将党章党规的严肃性与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的誓言相贯通,让党员干部认识到遵守制度是对初心的坚守、对信仰的忠诚;在主题教育中要贯通制度文本与精神内核的解析,讲清纪律底线不可突破的刚性要求,阐明纪律严明是党的政治基因的重要特征,使制度从抽象的条文升华为理想信念的具象表达,让守规遵制成为践行信仰的自然选择。制度权威与理想信念的深度融合使党员干部对制度的敬畏转化为维护党组织凝聚力、捍卫共同价值根基的政治责任,推动党员干部意识到任何偏离制度规范的行为实质上就是对党的集体意志的背离与信仰共同体的破坏。
其二,以理想信念强化制度敬畏意识的情感纽带。强化敬畏制度意识的关键在于将制度从外在规则转化为内在信仰,要通过理想信念的感召力在党员干部心中构筑制度与信仰不可分割的情感关联,在民主生活会、组织生活会等实践活动中应重点引导党员干部对照制度要求检视思想是否偏离初心、行为是否弱化使命,将忽视程序、规避监督等问题置于“动摇信仰根基”的层面剖析根源。例如,针对重结果轻过程的倾向,需揭示其本质是对制度体现公平正义这一价值导向的漠视;针对选择性执行现象,需批判其背后将个人意志凌驾于组织原则的信仰淡化。同时,要以党的光荣传统和红色基因浸润制度教育,阐释中央八项规定、重大事项请示报告制度等制度规范中蕴含的信仰力量,使党员干部在情感共鸣中体悟制度与理想信念的血脉联系。从信仰高度建立的认同能够将制度权威转化为精神信仰的延伸,让党员干部在价值认同中自然生发“制度神圣不可亵渎”的情感。
其三,以理想信念培育制度敬畏意识的实践导向。要树立模范遵守制度的先进典型,在事迹挖掘中突出其严守制度与践行信仰的内在统一性,塑造遵规守纪者精神可敬的鲜明导向;在干部选拔中须强化制度执行力与理想信念坚定性的正向关联,将敬畏制度的表现作为衡量政治忠诚度的核心指标,要把严守党内制度规范情况作为考察“关键少数”依规办事的重要准则与用人风向,使遵纪守法、依规办事的“关键少数”受到重用与优先提拔;在日常监督中需强化“制度即底线”的意识,通过常态化谈心谈话、警示教育等方式引导党员干部从“小规矩”中见“大信仰”,从“微偏差”中防“大滑坡”。
制度权威不仅建立在刚性约束之上,更根植于党员干部共同信仰的精神高地。理想信念引导党员干部从坚守初心的维度理解制度设计的政治考量,从践行信仰的高度把握制度执行的价值取向,使党的制度规范成为理想信念的实践注解。
(作者单位:广西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