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好广西高校
爱国主义教育的“大思政课”
桂林日报
2025年06月13日
□韦璇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最深层、最根本、最永恒的是爱国主义”,“大家要怀爱国之心、立报国之志、增强国之能,把个人奋斗同国家前途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2024年1月1日起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爱国主义教育法》(以下简称《爱国主义教育法》),标志着爱国主义教育跃升至国家法律高度,成为我国教育体系中不可或缺的基石。广西作为边疆少数民族地区,是与东盟国家交流合作的重要窗口,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示范区,同时也是百色起义、龙州起义及湘江战役等重要革命历史事件的发生地,有着得天独厚的爱国主义教育资源。高校应充分利用资源优势讲好爱国主义教育的“大思政课”,培养爱国、爱党、爱社会主义的时代新人。
汇聚“大师资”,优化爱国主义教育队伍建设。好的教育离不开好的教师,师资决定教育质量。善用“大师资”,是培育学生爱国情怀的关键举措,是筑牢民族精神根基的重要保障。爱国主义教育“大师资”队伍的建设既要汇聚八桂英才共筑育人合力,又要严把入口关突出政治素养考核,让有信仰的人讲信仰。高校应依托“三全”育人格局,构建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宣传部统筹协调,校内—校外联动的“大师资”队伍。定期分层分类进行系统培训,提升全员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技能。校内充分发挥思政课教师、辅导员和专业课教师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关键作用。将广西特有的红色历史、民族团结等爱国元素融入思政课教学和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中,运用“青言青语”“网言网语”引导学生认识爱国和爱党、爱社会主义相统一的深层逻辑,提升爱国主义教育的亲和力。协同专业课教师深耕课程思政教育,讲好专业领域的爱国故事,如文科讲清诗词歌赋、非遗作品创作的思路,工科讲明民俗建筑、民族器械建造的巧思,医科讲实中医发展、红医文化实践的智慧,让爱国情怀在专业学习中落地生根。同时统筹行政管理人员、学生党团员等力量,在管理和服务育人中渗透国学经典、国家安全和法律教育。校外可聘请“中国拱桥名片”郑皆连院士、“中国芯·人民车”制造者刘昌业、技能大师池昭就、壮锦技艺传承人兰培文等科学家、行业楷模、大国工匠、非遗传承人入驻学生社区,担任爱国主义教育导师,以其亲身经历讲平凡岗位奉献。此外,还可借助政府、企业、社会、家庭等力量联动加深爱国主义教育,形成全员协同,凝心聚力,涵盖多领域、多层次的“大师资”队伍,以爱国主义教育为犁深耕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责任田。
搭建“大平台”,拓宽爱国主义教育辐射维度。《爱国主义教育法》强调“充分利用各类爱国主义教育资源和平台载体,推进爱国主义教育有效实施”。一是统筹校外资源,拓展平台宽度。针对广西地方特色,系统开发爱国主义教育资源。借助中国—东盟博览会平台,依托百色起义、湘江战役等革命旧址,桂林山水、左江花山岩画等自然景观和文化遗址,万尾、尖峰岭等国防民兵哨所,三江、蟠龙社区、毛竹山村等民族团结和乡村振兴示范点,北部湾港、五菱、螺霸王等地方产业,以及各类教育场馆设立爱国主义教育实践基地。同时,制定配套政策与行动指南,设立专项经费,支持相关理论研究和实践创新,畅通意见反馈渠道,完善考核评价办法,推动爱国主义教育纵深发展。二是丰富校园文化,夯实平台厚度。“因校制宜”挖掘校史中的爱国元素,将其融入校史馆、雕塑、文化长廊、学生社区等校园建筑中,增强文化浸润。结合专业特点、学生兴趣与时代特性,打造爱国特色品牌。通过开放主题影院,开展主题配音、喜剧、脱口秀、国旗下的演讲,以及“三月三”民俗游园会等青年学生喜爱的活动,丰富爱国主义教育内容。三是强化新媒体优势,提升平台广度。区内主流媒体和各大应用应结合时政热点、节庆日,特别是广西与东盟国家交流合作、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以及革命历史事件等内容,加大爱国教育宣传力度,引导学生正确看待英雄人物,警惕历史虚无主义。每年组织爱国先进人物、事迹评选表彰活动,推出高质量爱国主题文艺、影视作品,通过晚会、展演展播等方式讲好新时代的广西故事。依托AI智能交互技术,构建网络教学资源库、名师课程资源库、数字景区资源库,供师生备课学习,多措并举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报国强国远大志向。
打造“大课堂”,丰富爱国主义教育实践场景。《爱国主义教育法》提出:“组织学生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场馆设施,参加爱国主义教育校外实践活动。”爱国不能只停留在情感上,还要引导学生将拳拳报国之心转化为服务国家建设和发展的实际行动。一是融合理论与实践深入学习调研。结合思政课实践教学、文旅研学定期组织学生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学习实践,担任讲解志愿者,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融合。组织学生深入乡村基层开展旅游资源、教育现状、新兴产业等调研,为改善乡村环境、推动教育公平和经济发展建言献策。二是推动爱国志愿服务常态化。在第二课堂成绩单中增设爱国主义教育板块,通过积分认证激励学生有针对性地参与到爱国主义教育活动中。鼓励学生依托专业组建志愿服务团队,深入中小学、乡镇社区、敬老院等场所开展支教、义诊宣教、乡村振兴等志愿服务,用所学专业助力广西经济社会发展与民族团结进步。成立爱国教育宣讲团,结合广西儿女黄大年、莫振高、黄文秀、梁晓霞等先进人物的感人事迹,用讲故事、诵经典、唱红歌等方式,让爱国情感和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三是立足广西特色深化爱国实践。中国—东盟博览会期间,组织学生参与志愿服务、现场教学、调研访谈等,提升国际视野,增强文化认同。利用暑期“三下乡”“返家乡”社会实践契机,组织学生赴广西边境开展卫国戍边主题实践,赴少数民族村落开展民族团结促进活动,赴湘江战役旧址“沉浸式”体验重走长征路,赴高新产业园区感受民族产业与科技碰撞的旺盛生命力,赴山水之间用环境保护治理行动守护家乡壮美河山,在社会“大课堂”的广阔天地中施展才华、贡献力量。
[作者单位:桂林医科大学。本文系广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卓越教师支持计划(桂教思政〔2024〕31号)、桂林医科大学教学研究与改革项目(JG202404)、桂林医科大学中共党史与红色文化育人研究中心课题(2022DSYB01)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