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林银行股份有限公司数据应用规划岗、经济师诸葛恒:
解码金融未来的“数字工匠”
桂林日报
2025年05月15日

数字人“小漓”通过与行内大模型对接,在内部《每周一课——运动营养学》课程中担任主持人和助教,与讲师进行现场提问互动。
(受访者供图)

3D数字人“小漓”在桂林银行2024数据应用创新大赛上亮相。
(受访者供图)

从2024年1月起,诸葛恒开始负责桂林银行数字人服务平台项目管理工作。(受访者供图)
□本报记者 黄敏
近年来,在数字经济与金融科技深度融合的大背景下,银行业正处在从“数字化”向“数智化”转型的关键时期。桂林银行作为广西资产规模最大的单一地方法人金融机构,积极贯彻落实国家发展战略,以金融“五篇大文章”为着力点,稳步推进大模型、数字人等人工智能技术的深入应用。
在这场波澜壮阔的转型浪潮中,有这样一群深耕数据领域的“幕后英雄”,他们用代码书写着金融数字化转型的华章,以创新为笔绘就智能服务的新卷。2024“桂林工匠”荣誉称号获得者,桂林银行股份有限公司数据应用规划岗、经济师诸葛恒便是其中的一员。
技术积淀 从青涩学子到金融科技骨干的成长蜕变
2010年,诸葛恒考入桂林电子科技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这个学科选择,为他日后在数字金融领域的发展埋下了伏笔。“当时智能手机刚刚兴起,移动互联网初露锋芒。凭着对新技术的热爱,大二时我便开始研究和开发手机APP,并在校园推广使用,也积累了一定的技术基础。”诸葛恒回忆说,毕业后,他先后在深圳手机制造商从事系统研发、在桂林某电子企业参与大数据系统开发,多元的技术经历为他积累了丰富经验。
2020年,诸葛恒加入桂林银行,恰逢银行数字化转型浪潮兴起。“刚来时最大的困难是熟悉银行的数据分布和结构体系。”诸葛恒坦言,“但技术本质是相通的。”凭借扎实的专业功底和快速学习的能力,他很快适应了新环境,并开始负责个人风险指标库的建设工作。短短几个月内,他与团队一起开发出400余个风险指标,为银行客户建立风险画像奠定了坚实基础,展现出将计算机技术与金融业务需求相结合的能力。
2021年,诸葛恒开始负责桂林银行机器人流程自动化(RPA)系统建设。谈起这个项目,他的眼中闪烁着技术人员特有的热情:“RPA就像一个数字员工,能够模拟人工操作电脑,处理那些规则明确、重复性高的工作。”
之后,他与团队一起深入调研银行业务流程,挖掘出160余项可自动化的业务场景。从简单的系统数据录入到复杂的数据报表制作,这些场景覆盖了桂林银行16个总行部室及19家分支机构的多个业务条线。通过设置定时任务,让系统在规定时间自动执行操作,每日替代人工操作3000余次,每年可为银行节省超8万个人工工时,相当于40名员工的年工作量。
“在银行加速数字化转型的浪潮中,我们要利用先进技术提高业务处理效率和准确性。虽然起步阶段困难重重,但我们坚信这是大势所趋。”诸葛恒回忆起最初建设系统时的情形说道。据了解,该系统上线后不断优化升级,不仅荣获多项荣誉,更让桂林银行在区内城商行中的数字化水平走在前列。
然而,诸葛恒的创新步伐并未止步于此。2024年1月,诸葛恒开始负责桂林银行数字人服务平台项目管理工作。在他的推动下,数字人“小漓”完成了从2D到3D的升级,并创新性地与广西壮族民族服饰融合,彰显“壮美广西”特色,满足不同场景下的应用效果,且增添了数字人的独特性和趣味性。
创新突围 数字工具赋能金融服务的多元探索
在诸葛恒看来,技术的价值在于解决实际问题。近年来,他与团队成员一起将数字人、大模型和RPA技术巧妙融合,创造出多元化、普惠性智能服务场景。这一创新并非简单的技术叠加,而是基于对不同群体需求的深度洞察,尤其是针对老年客户群体在数字金融服务中面临的操作难题,力求让科技成果真正惠及大众。
如今,数字人“小漓”不仅能通过手机银行为客户提供查询、转账等基础服务,还能解答各类咨询问题,极大降低了老年人使用数字金融的门槛。“很多老年人不擅长操作手机,但通过与数字人的语音对话就能完成查询或转账,这样才能真正体现金融服务的普惠性。”诸葛恒说。
这种技术融合的强大效能与创新潜力在2024年和2025年的桂林马拉松活动中得到了充分展现。活动期间,参赛者通过扫描二维码即可与“小漓”互动,咨询赛道路线、物资领取等实用信息。不仅如此,诸葛恒与团队还为“小漓”新增了20个主题活动问答快捷引导标签,为参赛选手及客户提供了便捷的信息获取途径。通过对活动场景的精准分析,“小漓”的功能模块被灵活定制,实现了从金融服务到体育赛事服务的无缝切换。活动期间,数字人日均访问量较日常提升10倍以上,累计服务上万人次,成功实现了金融服务与体育赛事的跨界融合。
在桂林银行内部,“小漓”通过与最新的国内大模型融合也有了广泛的应用:在企业文化展厅担任讲解员,生动讲述桂林银行的发展历程;作为会议或课程的数字主持人,与讲师互动交流,提升活动氛围;作为课程助教,参与开场、结尾等环节,节省了人力成本,提高了工作效率……这些应用场景的拓展,进一步验证了技术融合带来的协同效应,“小漓”成了银行内部高效运转的智能助手。
“我们把数字人和大模型、RPA等技术进行整合,就像给大家一个数字助理,你只需要告诉它你要做什么,它就能帮你完成一系列复杂的操作,比如预定会议室,它能理解你的语音指令,提取关键信息,然后操作预定系统,真正实现了人机协同。”诸葛恒强调,“在金融行业,数据就是宝藏,我们要做的就是挖掘宝藏的价值,为业务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凭借对多项人工智能技术的融合创新应用,桂林银行数字人项目在2024年先后获得多项认可,《基于大模型的数字人智能金融服务平台》应用案例获2024年广西金融系统“金融五篇大文章”创新成果评审工作“优秀创新成果奖”、第十八届“振兴杯”全国青年职业技能大赛(职工组)创新创效竞赛全国复赛评审优胜奖、广西青年职业技能大赛(职工组)技术革新类三等奖。
匠心坚守 安全底线与前沿创新的平衡之道
“安全与合规是银行稳健运营的基石”这一理念深深烙印在诸葛恒的工作哲学中。对诸葛恒而言,金融领域的特殊性决定了任何技术创新都必须以安全、合规为基础——客户的资金安全、数据隐私,乃至整个金融系统的稳定,都容不得半点疏忽。
谈及对工匠精神的理解,他表示:“我们既要追求技术的精益求精,又要牢牢守住安全合规的底线。银行不像互联网行业有较高容错率,我们必须在这两者间找到平衡点。”这种平衡的艺术体现在他工作的每个细节中。
正是这种严谨态度与创新精神的结合,让诸葛恒在各类职业技能大赛中屡获佳绩:2023年广西职工职业技能大赛数据安全技术人员工种第二名、2021年广西职工职业技能大赛大数据工程技术人员工种第四名、2021年广西金融系统大数据业务技能竞赛团体一等奖……这些荣誉背后,是一位数字工匠对专业极致的追求。
对于未来,诸葛恒有着清晰的规划。他正与团队深入探索大模型在银行内部的应用场景,致力于让业务人员能够通过自然对话快速、精准地获取到专业知识内容,同时利用AI智能体(AI-Agent)实现更多业务流程的自动化,为客户提供高质量的、专业的金融服务。“下一步重点是让人工智能更好地为业务赋能,提升工作效率和服务质量。”
在采访的最后,诸葛恒告诉记者:“技术最终目的是服务人。我们所有努力,都是为了让金融服务更有温度、更触手可及。”这或许就是对“金融为民”理念最生动的诠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