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A-
微信 朋友圈 微博 QQ空间

01版:头版

02版:要闻

03版:要闻

04版:综合新闻

05版:社会生活

06版:县区新闻

07版:关注

08版:发现桂林

返回 2025年04月24日

退伍老兵拓出富民路 “95后”女儿续写报国志

“最美家庭”两代人的家国情怀

桂林日报      2025年04月24日     

  杨光夫妇与女儿杨肖肖。
□本报记者何月 通讯员潘志祥 吴凯旋 龙能跃 文/摄
  杨光,原名杨爱国,龙胜各族自治县泗水乡里才村人,1994年从部队退伍后返乡投身乡村振兴。他凭借军人作风,带领村民发展特色产业,成为致富带头人。而更令人动容的是,这份爱国情怀在其家庭中传递,父女两代皆从军,用行动书写对家国的热爱,将敢拼敢干敢于奉献精神写进血脉。

  山里娃的从军之路
  杨光是20世纪70年代生人,家里三兄妹,他是长兄。初中毕业后,杨光参军入伍。
  “小时候的冬天,我父母去山里挑炭,几十里路就靠半截黄瓜充饥。一担木炭七八十斤,挑到街上卖,也就能赚10多块钱。”杨光说,他的父母辛苦,却未曾放松对兄妹三人的教育,总会苦口婆心嘱咐他们读书。
  但作为长兄,杨光考虑得更多。“为了给家里减轻负担,初中毕业时,村里开始征兵,我有了应征的想法。我爸是有家国情怀的人,他支持我去当兵,说当兵保家卫国,是光荣的事情。”杨光回忆说,父亲的支持给了他很大的信心。1991年底,杨光顺利入伍。
  刚入伍时,令杨光印象深刻的是新兵时期的体能训练,穿着解放鞋跑操,上午5公里、下午3公里。跑完脚底磨出水泡,痛得他晚上睡不着,忍痛挑破水泡第二天继续跑,直到磨出老茧。
  “我是山里出去的娃,这点苦算不了什么。”在杨光心里,父母挑着几十斤重的木炭、走几十里路去售卖的辛苦是他脑海里难以磨灭的记忆,在部队的锻炼,更让他懂得了父母的不易。
  入伍一年后,杨光因表现优秀被选为班长。
  退伍后,杨光先是在桂林工作。后来,家乡里才村的村干部找到他,说:“村里发展缺乏人才,你从部队回来,长了见识和才干,回村里搞产业吧。”
  于是,杨光果断辞掉工作回了里才村。

  军人热血燃山乡
  里才村有800多人口,多数生活在高山、半高山一带的两江平下游,人均耕地面积不足1亩,但森林资源丰富。
  杨光回到里才村,四处寻访,一遍遍请教县农业农村局的技术人员,反复思考里才村适合发展什么产业,最终选择了罗汉果和红心猕猴桃种植。杨光遍寻产业发展良策的诚意打动了很多人,龙胜县畜牧局也根据里才村的条件,为杨光出谋划策,建议可以考虑利用里才村良好的生态环境,开展冷水鱼养殖。
  “要说我在部队里最大的收获,那就是懂得敢拼敢干。既然我决定回村发展,那就要做好产业发展带头人的工作。”杨光说。而他的创业能获得成功,离不开妻子刘永平的无条件支持。
  杨光工作在外,是刘永平在家照顾老小,种田种地;杨光回村发展,刘永平与他一同上山挖地种苗、割草喂鱼。她还包揽了猕猴桃和淡水鱼的销售工作,给予杨光创业极大的信心。
  村里种植、养殖产业做起来后,杨光打算开办农家乐,拓展里才村的旅游资源。杨光说,当年修建农家乐房屋时,他最受感动,“我们村几乎每家每户都来人帮我搭建房子,我很感恩,乡亲们的热情,让我至今想起来心里都是暖暖的”。
  2008年,里才村遭受了特大雨雪灾害,5个村组断电断水,森林受损面积上万亩,柑橘树冻坏上万株。杨光一家人积极参与进救灾复产工作,疏通道路,安抚老幼,运送物资。
  “杨光把军人特别能吃苦、特别能奉献、特别能战斗的优良作风带回村里,有了他回来带头示范做产业,我们村的各项工作都好做了很多。”里才村支书韦仲春说。
  2019年,由杨光夫妇成立的泗水乡淡水养鱼及猕猴桃种植示范基地,挂牌成为龙胜各族自治县退役军人创业示范基地,辐射带动起当地乡亲共同发展。杨光的家庭也于2023年获得桂林市“最美家庭”称号。

  追随父辈军旅志
  杨肖肖是杨光夫妇的大女儿,出生于1997年,在她小时候的记忆里,父母总是在忙碌地干活,和村里叔伯阿姨讨论产业发展。杨肖肖也十分懂事,每当父母出门干活,她就带着弟弟在家做家务,扫地做饭。
  让杨肖肖印象深刻的,还有每年村里开展征兵活动时,父亲热情忙碌的样子。每当此时,杨光总会应邀参加宣传活动,向村民生动讲述自己的参军经历,并鼓励村里年轻人应征入伍。从小,乡亲们就对着杨肖肖感叹:“肖肖,你爸爸当兵是班长,回家是致富带头人,厉害得很呐。”
  也许正是在这些时刻,在杨肖肖幼小心灵里埋下向往军营的种子。可当被问及她是否因父亲影响而投身军旅时,杨肖肖的回答却透着一股俏皮劲儿:“哎呀,我想当兵,是因为电视里面当兵的可帅了!”
  “也不知道当初在我面前哭着说要当兵的人是谁?”冷不丁,杨光在一旁放出“炸弹”。而聊起杨肖肖这段经历,父女俩脸上又都带着笑意。
  “我初中就确定了参军入伍的志愿,我知道入伍有身体要求,所以从小就注意锻炼身体。比如我的双眼裸眼视力一直保持在5.0以上。”杨肖肖道。2015年,杨肖肖考上大学,同时她也积极应征入伍。当年,在等待通知的那段时间里,杨肖肖坐立难安,害怕自己无法顺利应征入伍圆军旅梦,常焦虑地在房间里抹泪。
  杨光看到了很心疼,他宽慰女儿:“当兵不是演电视剧,要吃苦的。”
  “我不怕吃苦!你都能当班长,我也能当好兵!”杨肖肖说。看到女儿这么坚决,杨光心里又欣慰又心疼。很快,杨肖肖接到了通知,顺利获得入伍资格。当年,她保留学籍,兴高采烈进了部队。
  “不当兵后悔一辈子。”杨肖肖从未后悔自己的选择。在部队里,她苦练技能,不叫苦、不怕累,很快成长为一名优秀的军人。
  2022年,杨肖肖大学毕业。杨肖肖很清楚,村里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正是需要人才的时候。大学毕业的她没有去往大城市工作,而是听从父亲杨光的建议回到家乡,将所学所悟回馈给这片土地。“村里人见到我们父女,都说虎父无犬子。”虽然乡亲们都在夸赞杨肖肖,但杨肖肖心里有杆自己的秤:“我才参加工作不久,还没能像爸爸那样为村里做那么多的事,但我相信,我会努力做得更好!”